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

(2022-07-16 04:39:19) 下一個

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

 


20世紀毛澤東年代,當全國還處於“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時,一個既不沿邊,也不沿海,名不見經傳的內地小鎮,卻紅紅火火地搞起社會企業57家,產值達到1076萬元。當時,河南省回郭鎮“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的路子受到黨中央、毛主席的高度重視,並於1975年10月11日,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重點報道,引起全國震動。

 新中國成立後,回郭鎮在經過社會主義初期改造後,回郭鎮農民建起了卷煙廠、炸藥廠,它們都先後轉成了國營企業。1952年,回郭鎮人在全國率先辦起了民營電廠,並在不屬於本縣地界的偃師縣境內建起了回郭鎮火車站。

在“文革”時期,全國人民都在“農業學大寨”——農村人民公社大搞基本農田建設;而回郭鎮人卻在山溝裏奇跡般地辦起了人民公社的《社隊企業》,其中有化工廠、化肥廠、棉紡廠、磚瓦廠、電器廠和鑄造廠等第一批社隊企業,這樣的發展。據了解,到1974年底,僅一個小小的回郭鎮就有社隊企業57家,產值1076萬元,利潤321萬元,成為全國“工業學大慶”的典型。《河南日報》記者調查後於1974年12月15日,在《河南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以《光明燦爛的希望》為題,詳盡地報道了回郭鎮《社隊企業》發展的調查報告。

《河南日報》報道回郭鎮的報紙輾轉到了浙江省永康縣一銀行職工——周長庚的手中,這位長期從事農村經濟調查研究的普通基層幹部認為,《社隊工業》大有可為。1975年9月5日,他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周長庚居然把河南日報的樣報和自己寫的建議信一並寄給了毛主席,並建議黨和政府切實加強對《社隊企業》的領導,幫助和支持農民興辦各類企業,增加經濟收入,以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繁榮城鄉經濟。

回郭鎮副書記王少輝回憶,1975年10月11日,《人民日報》在頭版以《偉大的光明燦爛的希望》為標題轉發了《河南日報》報道回郭鎮“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的調查報告,並配發了署名郭大江的評論《滿腔熱情地支持社隊企業》,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經理的吳桂賢曾親自到回郭鎮視察指導。

從此,回郭鎮名聲陡增,在1975~1977年之間,來回郭鎮參觀《社辦工業》的國內外團體絡繹不絕,每天接待人數少則三、四百人,最多的時候一天曾經接待3000人。據當事人介紹,當時,除了西藏和台灣,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都來過人,甚至朝鮮、阿爾巴尼亞、古巴等國際友人也都到此取經。回郭鎮的經驗做法影響了中國全國許多地區,改革開放後的現代流行的“溫州模式”、“蘇南模式”都深深地打上了回郭鎮烙印。記者在鄭州遇到不少溫州商人,他們在談到回郭鎮的時候,都認為回郭鎮人當年的做法的確是“敢為天下先”,並為他們衝開了發展民營經濟的道路。

 全國實力百強縣之冠——江蘇無錫市在他們撰寫的《走在全國的前列》一書中,這樣描述:“無錫的鄉鎮企業之所以能夠取得全國第一的成就,是因為早在20世紀70年代曾到回郭鎮參觀學習過,受到那裏的社隊企業的啟迪,而後又因地製宜地發展了這種社隊企業。”

不僅如此,回郭鎮的經驗做法,對於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在《上海地方工業誌》中,這樣描述:“關於河南鞏縣回郭鎮公社發展社隊企業的調查報告,對崇明的社隊企業起到了春風化雨的作用。”在農村發展工業化道路上一個活生生的樣本,它在國內有著很大的普遍性。人民公社的社員們能以獨特的思路在農村大辦社隊工業,的確有著獨到的、超前的創新意識。

《1975年,回郭鎮公社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

回郭鎮公社位於河南省鞏縣西部,有二十一個大隊,二百一十一個生產隊,五萬八千口人,四萬九千畝土地,丘陵坡地占一半以上。

近幾年來,回郭鎮公社的生產條件變化很快,集體經濟越來越壯大。全社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實現園田化,耕作、排灌、脫粒、農副產品加工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所有生產隊都通了電,化肥自給有餘。一九七四年糧食平均畝產一千零一十六斤,向國家貢獻糧食五百四十二萬斤。一九七四年社辦工業總產值達到五百八十九萬元,大隊工業和副業總產值達到四百二十八萬元,公社和大隊工業和副業總產值,占當年全社工農業總產值的百分之五十六點三。今年一至九月份,公社、大隊兩級工業和副業總產值已達一千零八十四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六十二。社有經濟力量日益強大,七年來,全社社辦工業直接向農業投資六百八十八萬元。

這個公社的事實,生動地回答了在一個公社範圍內怎樣貫徹執行“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總方針和發展農業要“以糧為綱,全麵發展”的方針的問題。實踐說明,公社必須辦工業,公社能夠辦工業。公社辦工業不僅可以促進農業大上快上,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而且有利於充分發揮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優越性,為逐步從三級所有製過渡到公社所有製創造條件,這對於逐步縮小三大差別,加強工農聯盟,鞏固無產階級專政有著深遠意義。雖然實現這個目標還需要作長期的努力,但是,偉大的、光明燦爛的希望也就在這裏。

公社要辦工業

回郭鎮公社黨委反複學習了毛主席、黨中央關於辦好人民公社、發展社會主義農業的方針政策,學習大寨、昔陽、遵化等先進單位的經驗,聯係社隊工業幾起幾落、農業生產幾上幾下的事實,總結曆史和現實的鬥爭經驗。他們深刻認識到,有計劃地、因地製宜地發展社隊工業,不斷提高公社、大隊工業產值在三級所有製經濟中的比重,是人民公社的性質和任務決定了的。農業實現集體化後迫切要求迅速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形勢,也要求人民公社有計劃地發展工業生產,發展多種經營,加強工業裝備農業、支援農業的技術力量和經濟力量。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蘆醫廟大隊是全公社辦工業最早的大隊之一,現在每年工業和副業收入二十多萬元。

他們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麵認識到辦工業的必要性,就繼續堅持發展社隊工業和副業,促進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一十萬元,水利建設進度隨之加快,一年就擴大水澆地一萬畝。一九七四年糧食總產比一九七三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一。

今年雖然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仍然奪得豐收,小麥平均畝產七百三十四斤,比去年增長一百零一斤,秋糧收成從已經收打的部分看,也高於去年。經驗證明,社隊工業的發的作用。

一,進一步鞏固了人民公社集體經濟。社有經濟在三級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公社現有公共積累九百四十萬元(固定資產四百九十六萬元,流動資金四百四十四萬元),占三級公共積累的百分之五十三點七,按全社人口平均,每人一百六十元。大隊經濟力量也比較雄厚。

二,改進了農業生產條件,加快了實現農業水利化、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的速度。幾年來,社辦工業對農業的支援,有幾筆大賬是引人注目的:

(一)從設備上裝備農業:為生產隊製造變壓器、脫粒機、播種機、揚場機、插秧機、打稻機、氨水耬、,封墒器、水泵、鏟運機、打井機、高壓殺蟲燈、推土裝置等中小型農業機具一千二百多台,小件農具三十多萬件,修理各種機械四千多台次。

(二)從技術上裝備農業:采用廠隊掛鉤,廠校掛鉤和巡回輔導的辦法,為大隊、生產隊培養了三百九十名農機具手、電工和機修工,還為每個大隊配備了一套包括簡易車床、小台鑽、電焊機在內的修配工具,做到有機器有人,能開會修。

(三)從資金上支援農業:公社、大隊投入農業“四化”資金已達一千一百三十四萬元。六年來,公社、大隊兩級光水利建設投資即達二百三十九萬元。大隊聯辦的大型工程和每個大隊打的頭一眼機井,買的第一部拖拉機、第一部發電機組,都是由公社出的錢。目前,全公社擁有汽車九部,大、小拖拉機一百四十九部,各種動力機械一千七百四十台,共二萬三千二百馬力。各種牽引農業機械二千八百台,發電機組三十五部,高低壓輸電線路二百三十九裏。自產化肥平均每年每畝施氮肥二百多斤、磷肥一百斤。社員們高興地說:我們現在是農業機械買得起,小型農業機械會造會修理,機械用得起。

三,進一步發揮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優越性。公社利用自己的經濟力量扶持窮隊發展生產,幫助受災隊進行生產自救,使一些較窮的生產隊能夠較快地趕上較富的生產隊。幾年來,光是公社用來扶持窮隊、受災隊的錢即達四十多萬元。

四,人民公社三級經濟關係的新變化,對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社會主義覺悟的提高,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社員看到集體經濟蓬勃發展,更加熱愛集體,更加熱愛國家,更加向往著共產主義未來。亦工亦農隊伍的增長,農業“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社員生活的日益提高,給縮小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創造了條件。農村“五匠”參加社隊工業生產,思想覺悟迅速提高,小生產的影響逐步克服。複員軍人、回鄉知識青年在工業生產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全社現有工人和農機操作人員四千三百多人,占勞動力總數的百分之十六點五五。他們會種田,會做工,會開機器,會批判資產階級。他們熱愛農村,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農業和社隊工業生產,一代有文化、有技術、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新型農民正在茁壯成長。

回郭鎮公社的幹部和群眾進一步提高了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覺悟,大幹社會主義的積極性越來越高,這是發展社辦工業的根本條件。隨著水利化的實現,使用化肥的需要越來越迫切。公社決定辦一個化肥廠,消息一傳出,群情振奮。為了解決設備不足的困難,工人修舊利廢,搞技術革新,用“螞蟻啃骨頭”等土辦法,製造了一些設備,總共用了一百四十萬元資金,就把一個年產兩千噸合成氨的化肥廠建成了。今年春季又進行了擴建,隻用了八十天時間,就使設計能力提高到五千噸,全社化肥自給有餘。

公社、大隊能夠辦工業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日益發展壯大的人民公社集體經濟,為發展工業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勞力、資金、原料和市場。社、隊根據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程度和農業基本建設的需要,有計劃地逐步把適當數量的勞動力從農業方麵轉到工業方麵。目前,公社和大隊的工業和副業占用的勞力,占全公社勞力總數的百分之十二點七。社隊工業勞力實行亦工亦農,農閑做工,農忙務農,保證農業第一線有足夠的勞動力。多種經營的開展,為辦工業開辟了資金來源,僅大白菜一項,全社每年即可為國家提供商品菜三千萬斤,有一筆可觀的收入。

現在,公社辦的工廠有化肥、磷肥、水泥、農機修造、鑄造、化工、機製磚瓦、電器材料等十多個;大隊辦的有機械修配、磚瓦、製釘、油封、農產品加工、鍍鋅等六十四個廠、組,每個大隊都可以生產兩種以上工業產品。生產隊也都有一些副業生產。中、小學校勤工儉學生產的濾油器、砂輪、電池成了暢銷貨。電管所生產的互感器,早已供應外地。實踐證明,公社社員可以依靠集體力量辦好工業、辦好副業,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不斷為社會主義創造更多的財富。

公社辦工業的道路

每一個工廠在發展過程中都是從小開始,由小到大。現在具有一定規模的化工廠,就是由一口大鍋熬硝起家的。現在可以製造簡易車床、變壓器和多種農業機械的公社農機修造廠,開始也隻有七個人、一盤紅爐、一個手搖石磨和三間廟房。事實說明,廣大貧下中農和社員群眾具有自力更生辦工業,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巨大積極性和力量。沒有技術力量,就派出去學,請進來教,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提高。缺少設備,就以土代洋,修舊利廢,搞技術革新,自己裝備自己。原料靠就地取材。缺少資金,靠勤儉精神,用“滾雪球”的辦法,以廠養廠,邊建廠邊生產,迅速形成生產能力,並且用老廠帶新廠、大廠帶小廠、社辦廠帶隊辦廠的辦法,逐步發展。公社辦工業以來,堅持人民公社現階段“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政策,實行等價交換,從未向大隊、生產隊平調過一草一木。社辦工業的工人來自生產隊,由貧下中農推薦。工人在廠勞動,在隊記工分配,工廠除發給工人本人一定的生活補助費外,直接和生產隊結算工人勞動報酬。

大隊工業收入一般采用比例分成,大隊積累百分之四十或五十,其餘按各隊參加工業生產的人數分配到隊,工人和同等農業勞力記一樣工分。

回郭鎮公社的社辦隊辦工業和副業,雖然還處在發展狀態,但它已經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正在發揮著不可估量的前景。

偉大的光明燦爛的希望

——河南鞏縣回郭鎮公社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的調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