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屆高考生比交白卷生多幾分
《高考》盛事,幾乎每一個經曆過高考的學生、每一個曾經供養高考生的家庭都為此付出過巨大代價。當然除了第一批七七、七八屆及之後的幾屆之外, 因為當時處於社會轉變之機, 即享受到社會主義的免費社會福利, 上幾年學後國家還統一分配工作, 工作後有了工作經驗後就享受到私有化的好處。所以最初幾屆的上了大學後都很快成名獲利發家致富當官發財了。這幾屆大學生就開始吹自己有多了不起。每一個都念念不忘鄧小平的好。
然而,高考這道晉升的大門也在一點一點慢慢被特權階層所管控。如今教育之弊,半世紀以前已經被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然而這些問題時至今日非但沒有解決,反而在一步步地擴大、蔓延。其實中國之弊病,未能防微杜漸的又豈止教育這一項呢......
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1977年冬天,中國五百七十萬考生走進了高考考場。當年全國大專院校錄取新生二十七點三萬人。1978年,六百一十萬人報考,錄取四十點二萬人。七七級學生1978年春天入學,七八級學生秋天入學,兩次招生僅相隔半年。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國,迎來了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考試,報考總人數達到1160萬人。
一九七七年當時教育部以“來不及改變”為由,決定仍然維持“文革”中推薦上大學的辦法,並剛剛將方案送出上報中央。這引起了鄧小平邀請的三十多位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反對,紛紛揭露這種辦法的弊病,並主張立即恢複高考,建議如果時間來不及可推遲當年招生時間。這些意見得到鄧小平的支持,鄧要求教育部立即把報告送中央的報告追回來。鄧小平的明快果斷,當即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但一九七一年在全國第一次教育工作會上通過的《紀要》,是毛主席圈閱“同意”,並以“中共中央文件”下發全國的,“推薦上大學”這種招生辦法是形成了法律的。然而鄧小平一句話否定了。而且當時鄧小平還是一個付總理, 上有中共中央、中央主席、中共書記、國務院、教育部等很多頭頭。但鄧小平就是說了算"法律"的。
走資派官方各種文件網站報刊上都吹捧鄧小平"1977年恢複高考製度,不僅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尤為重要的是為我國在新時期及其後的發展和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不僅具有很深遠的曆史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文革後的1973年由基層各用人單位推薦考大學即大學招收工農兵學員時, 有個考生考試結果為:語文38分,數學61分,物理化學6分。被稱之為"交白卷。而走資派在1977年"恢複高考"後第一批考生570萬中被錄取27.3萬學生中, 其中有一考生語文85分, 數學12分。前者畢業後回鄉村。後者畢業後離開鄉村。
"這個1977年,25歲,在湖南衡陽一個小學擔任老師。1968年初中畢業,69年下放到農村,在農村一共呆了4年10個月。1973年上師範學院,畢業後回到原小學任教。真沒想到1977年還有一次機會考大學。當時要上課,還擔任班主任;基本沒有複習。後來集中精力複習自己能夠得分的那幾門課。當時沒有請過一天假複習。考了語文、政治、數學、曆史、地理。曆史和地理兩門課算一科,大概算四門課。因為一直做老師看拚音寫出漢字拚音基礎比較好,看了這一題心裏就定了很多。記得拚音注字是: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這句話我一看就讀出來了,寫了出來。考語文心裏就很踏實了,剛進考場的時候開始還是慌張的。其他還有改病句、改錯字等題目。其實那時候題目不是很難,按現在的標準是很容易的。因為從小喜歡曆史和地理,所以考得不錯,記得我拿到85分的高分。最差的是數學,因為我們那時候基本沒有學過。還算對了一道代數題,拿了12分。當時非常高興。
我們那時候高考誌願以服從分配為主。同學中年齡小的17、8歲,大的有34、5歲有兩個孩子。年齡差距很大。有的是老三屆,66年的高中畢業生,有的是應屆高中畢業生。我們是師範學生,國家有生活補貼。我們班有個同學,年齡比較大,有兩個孩子。他是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卻來讀書了。他就把每個月的夥食費省下來寄回家裏。我們畢業的時候是第一屆大學畢業生,很多單位搶著要,後來都成為工作上的骨幹。應該說是圓了我的一個夢,一個大學夢,而且改變了我的人生。通過學習我能讓家庭和生活過得更好。畢業後,被留校任教,後來又被送到其他大學去繼續深造,做了大學老師。如果不是鄧小平當年拍板恢複高考,我應該會在那個鄉村小學工作一輩子。當年上大學靠推薦,我們是第一批憑自己的本事考進大學的,所以都很驕傲和自豪。在那樣的氛圍裏麵,我們當然更加自豪。像之前靠推薦上大學,我這樣出身不好、家庭成分有問題的人是沒有機會的。(73年是怎麽上大學的?)高考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複辟資本主義的舊式《高考》之後,幾乎每一個經曆過高考的學生、每一個曾經供養高考生的家庭都為此付出過巨大代價,因為高考被看作是社會底層向上流動的一條至關重要的通道。
然而許多有識之士發出的批判文章時有見諸謀體, 例如《高考製度從來不公平,也無法再做社會公平的遮羞布》分析道:高考這道晉升的大門也在一點一點慢慢被特權階層所掌控獨占, 成為特權階層管控人們之工具。
如今教育之弊,改開後出現了許多新的行業。這種新行業,雖然沒有被改開特權集團列入他們“巨大成就”的欄目內,但倒真的搞得不壞,正在以很快的速度“發達”起來。例如“私人授課”業。“代人考試”業。“論文出售”業。“畢業證書製造”業。......
這種行業為什麽如此興隆,那就要看看改開後的教育製度了。隨著資本主義的全麵複辟,改開後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都己產業化,也早已成為有錢階級進入特權上層社會的階梯。“國家主要是從經過高等學校培養的專家中吸收從事經濟工作、黨的工作、國家工作、外交工作、軍事工作和從事一切社會活動的幹部。”許多材料證明,大學文憑是選拔幹部的決定性標準。
隻要一進了高等學校,或者幹脆隻要設法撈到一張大學文憑,那就能夠得到高官厚祿,就有飛黃騰達的時機。要是進不去呢,那就對不起,隻能“永遠”當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執行者”。許多人為了達到“高升”的目的,當然就隻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於是各種稀奇古怪的行業都應運而生了。
可不能小看這種新行業。特權階級要把自己的爵位和俸祿傳給他們的子女,一個重要的辦法就是通過教育一途。而這樣做,沒有上述行業的幫助,就有點兒難處。有了上述行業,資產階級新貴們就不怕。他們有的是錢,可以雇請“家庭教師”,或使子女進各種學費昂貴的私人“補習班”之類。這樣把子女塞進高等學府以後,總算放心了吧?可是還不行,有些公子小姐們一向吃喝玩樂,誰願去死啃書本?不能畢業怎麽辦?還得依靠上述行業。
在“教育市場”上,隻要不惜重金,什麽畢業論文、畢業文憑,甚至“副博士”之類的頭銜都可以買到。有了這些玩藝兒,就可以騎在勞動人民頭上作威作福了。不難看出,教育領域的新行業,完全是適應特權階級對勞動人民實行資產階級文化專製的需要而產生的。
“有錢,就可以進入高等學校”,這是一句很難得的真話。當然,統治者“標準的提法”可不是這樣。因為這麽說,他們那個冒牌的“社會主義”不就露了底?勞動人民既沒有那麽多的錢去雇請“私人教師”,又沒有那麽高的地位來得到同僚們的“照顧”。他們的子女,無論在分數麵前,還是在其他什麽麵前,怎麽能同那些公子小姐們“一律平等”呢?
何來“一律平等”?學校商業化,知識商品化,這完全是全麵複辟資本主義給教育帶來的必然結果。既然“知識”、“文憑”、“學銜”都可以用金錢買來,那麽,這些東西一旦到手,當然就要立即投入“周轉”,以謀取更大的利潤。虧本的生意誰會去做?這種腐朽透頂的“教育”,是一個黑色染缸,別說特權階級的子女,就是少數勞動人民的子女進校後,也必然要受到腐蝕和毒害。它隻能培養那種以賺錢贏利為人生哲學的新資產階級分子,即培養特權階級的接班人。
改開後教育領域這種新行業,鬧得烏煙瘴氣,真正敢於揭露這種醜惡現象社會根源的是在《文革》中,半世紀以前已經被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然而這些問題時至今日非但沒有解決,反而在一步步地擴大、蔓延。其實中國之弊病,未能防微杜漸的又豈止教育這一項呢......下麵雖是毛澤東半世紀前對教育問題的論述之節選,然而其中所提卻無一不戳中當今教育的痛點。
毛澤東說:我早就說過,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現在課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學生、大學生天天處於緊張狀態。課程可以砍掉一半。學生成天看書,並不好,可以參加一些生產勞動和必要的社會勞動。
現在的考試,用對付敵人的辦法,搞突然襲擊,出一些怪題、偏題,整學生。這是一種考八股文的辦法,我不讚成,要完全改變。我主張題目公開,由學生研究、看書去做。例如,出二十個題,學生能答出十題,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創見,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題都答了,也對,但是平平淡淡,沒有創見的,給五十分、六十分。考試可以交頭接耳,無非自己不懂,問了別人懂了。懂了就有收獲,為什麽要死記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試試點。
舊教學製度摧殘人材,摧殘青年,我很不讚成。孔夫子出身沒落奴隸主貴族,也沒有上過什麽中學、大學,開始的職業是替人辦喪事,大約是個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去吹吹打打。他會彈琴、射箭、架車子,也了解一些群眾情況。開頭作過小官,管理糧草和管理牛羊畜牧。後來他在魯國當了大官,群眾的事就聽到了。他後來辦私塾,反對學生從事勞動。
明朝李時珍長期自己上山采藥,才寫了《本草綱目》。更早些的,有所發明的祖衝之,也沒有上過什麽中學、大學。美國的佛蘭克林是印刷所學徒,也賣過報,他是電的大發明家。英國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機的大發明家。高爾基的學問完全是自學的,據說他隻上過兩年小學。
現在一是課多,一是書多,壓得太重。有些課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學學一點邏輯、語法,不要考,知道什麽是語法,什麽是邏輯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體會。課程講的太多,是煩瑣哲學。煩瑣哲學總是要滅亡的。如經學,搞那麽多注解,現在沒有用了。我看這種方法,無論中國的也好,其他國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麵,都要滅亡的。
書不一定讀得很多。馬克思主義的書要讀,讀了要消化。讀多了,又不能消化,可能走向反麵,成為書呆子,成為教條主義者、修正主義者。
現在學校課程太多,對學生壓力太大。講授又不甚得法。考試方法以學生為敵人,舉行突然襲擊。這三項都是不利於培養青年們在德、智、體諸方麵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整個教育製度就是那樣,公開號召去爭取那個五分,就有那麽一些人把分數看透了,大膽主動地去學。把那一套看透了,學習也主動了。
據說某大學有個學生,平時不記筆記,考試時得三分半到四分,可是畢業論文在班裏水平最高。在學校是全優,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優。中國曆史上凡是中狀元的,都沒有真才實學,反倒是有些連舉人都沒有考取的人優點真才實學。不要把分數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隻是跟在教員的後麵跑,自己沒有主動性。
反對注入式教學法,連資產階級教育家在五四時期就早已提出來了,我們為什麽不反?隻要不把學生當成打擊對象就好了。你們的教學就是灌,天天上課,有那麽多可講的?教員應該把講稿印發給你們。怕什麽?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研究講稿。講稿還對學生保密?到了講堂才讓學生抄,把學生束縛死了。
大學生,尤其是高年級,主要是自己研究問題,講那麽多幹什麽?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問題。教員就那麽點本事,離開講稿什麽也不行。為什麽不把講稿發給你們,與你們一起研究問題?高年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員能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說不知道,和學生一起商量,這就是不錯了。不要裝著樣子去嚇唬人。
學生負擔太重,影響健康,學了也無用。建議從一切活動總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請邀學校師生代表,討論幾次,決定實行。如何請酌。
現在這種教育製度,我很懷疑。從小學到大學,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見稻、菽、麥、黍、稷,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商品是怎麽交換的,身體也搞壞了,真是害死人。大學教育應當改造,上學的時間不要那麽多。文科不改造不得了。如今的大學生證實了這種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