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老農憶毛澤東時代都做些啥
白山淩是位於安徽鳳陽東南部、群山環抱之中的一個小山村。而整個鳳陽縣則位於淮河中下遊南岸,淮河水在滋養出這片肥沃土地的同時,也給這一區域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水患。說鳳陽,道鳳陽……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這段鳳陽花鼓詞,道盡了解放前飽受水患和戰亂之苦的鳳陽人民的辛酸生活,那時很多鳳陽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乞討。在解放前的白山淩村,42戶人家中就有39戶有過“身背花鼓走四方”的悲慘經曆。
1950年6月26日-7月25日,淮河流域持續降雨1個月,引發了嚴重的洪澇災害,鳳陽也成為一片澤國。當看到安徽災民為躲避洪水在樹上被毒蛇咬死的報告之後,毛主席從7-9月的兩個月時間裏連續4次批示要加快治理淮河。1951年,毛主席又為治淮工程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毛澤東時代的治淮工程,累計投資不下200億,完成土方76億立方米,混凝土1000萬立方米;興建大、中型水庫34座,各類水庫5200餘座,行洪控製工程10處,新開河道20餘條,徹底控製了淮河流域的水旱災害;結合除澇,治理了1700萬畝鹽堿地;建成了淠史杭等灌區,灌溉麵積由50年代初期的1200萬畝增長到1.1億畝,即便是1978年大旱,灌溉麵積也保證到了8800萬畝。
在治理淮河的過程中,鳳陽人民疏竣淮河河道,在臨淮關鎮上遊地區加固堤防,將防洪標準不斷提高,拓寬行洪區;依據洪水的走勢,鳳陽縣選擇在淮河右岸,建設了一座關鍵節點工程,進洪閘,徹底杜絕了旱澇災害的侵襲。
由治淮工程開始的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是安徽人民為解決吃飯問題所做出的第一次巨大努力。安徽全省的糧食總產量從1949年的456萬噸,一躍增長到農業合作化運動高潮的1955年的1153萬噸。
而真正改變安徽農村貧困麵貌的,是其後的人民公社,這就要說回本文的主角——白山淩村。與處於平原地區的小崗村相比,群山環抱的白山淩村的自然地理條件在鳳陽縣屬於最差的。
解放前的白山淩是一個“三麵環山一麵坡,羊腸小道穿村過,荒山禿嶺無良田,口子一停就要飯”的窮山村。
解放以後,白山淩的貧下中農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走上了農業合作化的道路,成了鳳陽縣梅市公社白山淩生產隊。
1966年冬天,在人民公社下的白山淩生產隊的社員們遵照毛主席關於“興修水利是保證農業增產的大事,小型水利是各縣各區各鄉和各個合作社都可以辦的”的教導,由生產隊長郭金香、淩萬祿帶領社員在廟山和棵子山之間擺開戰場,築水壩、建水庫。沒有資金自己籌,不懂技術自己學,沒有測量儀器就用土辦法靈活代替。最終靠著簡陋的工具和無窮的幹勁,築起了高10米、寬46米、長360米的南大壩,修建成一座能蓄水60萬方的水庫,使全隊灌溉保收麵積由原來的40多畝,一下子擴大到570多畝。
在興修水利的同時,白山淩生產隊的社員們還掀起了積肥和改地運動,采取各種辦法改良土壤,將100多畝耕性差、適耕期短、隻能種水稻的馬肝地,改造成了一年兩季、可以種麥子的肥沃田;在55塊坡度大、沙石多的山崗地上修起了梯田,種上了水稻。全隊糧食產量連年大幅增長,1967年比上年增長38%,1968年增長55%,1969年增長55%,1970年更是實現了農、林、牧、副、漁的全麵發展。到1971年,白山淩生產隊全年每人平均口糧達350公斤,每戶平均收現金310元。過上豐衣足食日子的白山淩社員們開展了豐富的業餘文化生活,曾經被用來乞討的鳳陽花鼓這一傳統藝術被重新拾起,不過,70年代白山淩的鳳陽花鼓詞已經徹底變了樣,成了人們歌頌偉大領袖毛主席、歌唱白山淩幸福新生活的文藝形式:說鳳陽,道鳳陽,鳳陽真是個好地方;自從來了共產黨,千年的窮窩變了樣;白山嶺上栽桃梨,山坡梯田稻穀香;家家戶戶喇叭響,北京聲音遍山莊……
解放前,全村隻有六個識字的人,都是地主、富農。而到了1972年,白山淩生產隊所有適齡兒童都進了新建的小學,許多老年貧農也上了夜校,一般都能讀毛主席著作和報紙了;30多名初高中畢業生,成了生產隊裏的教師、醫生、會計和農業科學實驗的骨幹力量。
解放前,貧下中農根本看不起病,隻能靠身體硬抗,1943年,村裏傳染了流行性腦膜炎,一個月就死了40多人;毛主席“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下達後,社員們有頭痛腦熱,不用出村就可以就近治療;傳染病流行季節,赤腳醫生、巡回醫療隊就事先做好了各項防治工作;1967年,一位貧農的兒子得了急性腦膜炎,生產隊承擔了全部醫療費用。
以上這些內容整理自1972年2月《人民日報》的報道以及相關地方史料。而就在人民日報的報道發出時,白山淩的社員們有搞起了水電站,準備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大辦社隊企業……。
在走資派複辟資本主義後對小崗村的覆蓋式宣傳麵前,白山淩生產隊的這段艱苦創業史早已被淹沒。然而,即便如白山淩生產隊這樣的典型,放到整個安徽,其實還算不上先進典型。
安徽省樹立的農業學大寨的典型是蕭縣郭莊大隊,1970年,中共安徽省委發出“學大寨、趕郭莊、超綱要”的號召,這更是一段令人敬仰和震驚的人民奮鬥史,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講。
後來郭莊又被迫一刀切走回了分田單幹的老路,原本集體所有的社隊企業、供銷社陸續被承包……如今的郭莊隻能零星看到昔日鹽堿地改造以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供銷社”、“合作社”、“大食堂”、“知青宿舍”的遺跡,訴說著曆史的悲壯與荒涼。當地人為了紀念鹽堿地治理的曆史修了這個路牌《改堿製地路》。毛澤東時代的人民公社的這段曆史後人自會給出公正的評價。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安徽省的受災程度是比較嚴重的,更加嚴重的是官僚主義的問題,由此引發了饑餓,又是全國饑餓程度最嚴重的三個省之一,另外兩個則是河南和四川。2003年中央文獻研究室出版的《毛澤東傳(1949-1976)》第22、23章,用了兩章的篇幅講述了毛主席“糾‘左’的努力”。毛主席的努力在這三個省受到的抵製同樣是最嚴重的,在中央的走資派高級幹部為了政績、頭腦發熱,大刮“五風”,最終釀成了嚴重的後果。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參加會議的級別一直到縣委、重要工礦企業和部隊的負責幹部,共計7000多人,史稱七千人大會。毛主席開這次會的目的,就是總結經驗,統一認識,加強黨內的民主集中製,以便進一步糾正“大躍進”以來工作中的錯誤。毛主席提出要把這次大會開成一個“出氣”會,讓基層幹部暢所欲言。在安徽組的會議上,參加會議的縣委書記們,對安徽“負責人”憤怒極了,控訴他在大躍進中怎麽虛報,怎麽打擊抵製他搞浮誇的幹部,後來又怎麽隱瞞饑荒不上報,從極左跳到極右“刮單幹風”……。
七千人大會後,李大釗 之子李葆華調任安徽。李葆華 懷著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堅持搞集體經濟、限製“包產到戶”。經過李葆華 領導下的調整,依靠人民公社的集體力量,1965年安徽省的糧食總產量恢複到了967萬噸;1966年人均糧食產量突破300公斤——基本達到人類的熱量安全線(就是通常說的溫飽問題);1976年的糧食總產量更是達到了1728萬噸、人均產量379公斤!(值得注意的是,1977-1978年又出現連續減產)
到這時,安徽人民其實已經可以宣布“解決了吃飽飯”的問題。這個曆史功績是巨大的,人們不能拿小崗村的18戶農民的狀態來代表整個安徽省四千萬人的狀態,更不應以此否認農業人民公社集體化和安徽四千萬人民的曆史貢獻。
1979年,國家為了促進農業發展,將糧食征購價格提高20%,降低征購指標,計劃外征購價格再額外提高50%;70年代引進的13條大型化肥生產線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陸續投產;1976年試驗成功的雜交水稻等良種改良的成果也開始陸續推廣……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80年代的糧食增產,90年代中期以後增長就開始放緩、甚至是下滑。
毛澤東時代的人民公社初創時期盡管有許多弱點,但經過毛澤東及時的整頓糾正後很快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幾十年的發展史充分表明,人民公社走的是集體化道路,公有製的生產關係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選擇,方向道路是絕對正確的,否定和強行解散廢止人民公社的理由沒有一條是能站得住腳的,因而是絕對錯誤的。
"小平提出“三項指示為綱”,不和政治局研究,在國務院也不商量,也不報告我,就那麽講。他這個人是不抓階級鬥爭的,曆來不提這個綱。還是“白貓、黑貓”啊,不管是帝國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走資派複辟資本主義的改革開放後強行解散人民公社後的農村幾十年來的事實證明了農民們又回到了一盤散沙的舊時代。
解散了人民公社之後全國各地的農民又是一盤散沙, 成為了一個個農民工流浪在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的建築工地上。這些個體農民工在需要用工時招之既來, 當工程完工時揮之既去, 又是一個個獨自散落在全國各地的農村鄉下和山溝裏。農村中能長住的隻有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 而且又是各家為政各自為政互不關心互不幫助, 進進出出的農民們誰也不知道誰去哪裏? 做什麽? 何時回來? 東家不問西家事, 西家也不想問東家事。所以嚗光的農村裏的《八孩女》事件引起轟動, 事件中無數個疑團無法解釋不難理解。實踐證實了解散人民公社之後農民又是一盤散沙。從《八孩女》事件曝光後當地官方的通報:2022年1月28日,當地官方發布《關於網民反映“生育八孩女子”的情況說明》稱:經初步調查核實,網民反映的女子為楊某俠,1998年8月與豐縣歡口鎮董某民領證結婚,不存在拐賣行為。通報說,家人和鄰居反映,楊某俠經常無故毆打孩子和老人。
幾千年來中國農村都是以個體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日常生活中東家不管西家事。24年中生育了八個孩子期間應該接觸到不少人吧。沒有一個人問過這個《八孩女》的真實身份是誰,從哪裏來,患過什麽疾病,進行過什麽治療。在這長達 24 年的時間裏,董某的家庭成員以及親戚,應該已經非常了解和習慣她的精神狀態,以及她被鎖鏈、虐待的事實,恐怕還有人協助和參與了對她的囚禁和虐待。那麽,都有誰了解和參與了?又有哪些人了解和清楚《八孩女》的境遇?為什麽迄今為止董某的家庭成員以及親戚和村民還沒有一個人敢出麵揭發、發聲?
這充分證明了農村解散人民公社化後, 幾十年來的私有化將農村農民拉回到舊時代的極度自私自利的, 毫無人性的不知善惡的一盤散沙的, 原始的封建的不尊重女性的醜陋的舊文化時代。難道這就是鄧小平走資派設計的改革開放? 難道殺出一條血路壯士斷擘也要堅持改革開放的原因嗎? 這樣的人間慘劇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嗎?
這個村裏的村民、村幹部、鎮幹部、相關的公檢法機構、相關的婦女機構、相關的醫療機構,對此全然一無所知嗎?沒有一個人敢於站出來舉報說明了什麽?村裏的政權不是被走資派控製就是被惡霸把持。實踐證明了百年前在共產黨領導下在農村帶領農民組織農委會成立農民武裝造反鬧革命革除了這些醜陋文化。全國性土改是將農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社互助組也鏟除了這些農村惡霸文化。
新中國成立後在農村成立了人民公社, 在人民公社裏不分男女老少病殘所有人都會得到平等的生存權, 不管哪家或個人有什麽事都會得到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絕對不可能發生多一個少一個大家都漠不關心的現象出現。但自從走資派鄧小平篡權上台解散了人民公社, 農民們又回到一盤沙散的現狀。因而一切醜陋文化又回到了中國的農村和山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