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教父柳傳誌模式能複製嗎?
請問所有想創業的中國年青人:
一, 你們有創業教父柳傳誌父親一樣的祖父輩嗎? 早在1984年享受著國家幹部待遇帶著70萬港元就能在香港注冊了一個中國法律服務公司,改革開放後獲得第二號律師證懂得專利的幫著代理外國資本家公司能在中國打贏專利官司的父親。
二, 你們能吃住行穿學費書雜費一切都免費地上完大學, 然後有國家分配享受國家幹部待遇免費住房醫療結婚生仔八小時一周五天地上班工作的條件後再在四十歲時下海經商的先天條件嗎?
三, 你們擁有一個全民所有製一切都有國家出錢培養著的中科院的一個天才研究員來為你們的初創公司幾乎無償的工作嗎?
四, 你們有柳傳誌一樣在全民所有製的中科院集體資產的支持和擔保下,以20萬元啟動資金和國家培養的人才倪光南等專家的免費使用下創業的條件嗎?
五, 20萬元、70萬港元放在今天來講不算錢。但在上世界八十年代初"以萬元戶"就象征"富人"的時代, 相比較那些靠手藝、靠出苦力的普通百姓如賣茶葉蛋等勞動者得用幾個月或幾年, 從一分一角積餘到萬元戶的艱辛, 柳氏家屬的"20萬元、70萬港元"就不會這麽艱苦掙來的吧。當時投機倒把能賺快錢柳傳誌拿出16萬元進私貨結果全被騙了, 後來靠原先工作的國有單位作擔保在銀行借錢來翻盤的。今天所有想創業的中國年青人除了已有權貴資本家富人之外的年青人誰為你們作擔保? 沒有擔保銀行會借給你們錢嗎?
作為改革開放第一代產生的資本家的代表性性人物,資本家柳傳誌早已成為走資派篡權後複辟資本主義道路時代的象征, 即四十年來資本家階級己經成功的形成。在40歲年齡段的知識分子人才是新中國用勞動人民的血汗錢培訓成才該是為人民作出貢獻之時, 資本家柳傳誌以20萬元啟動資金自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辭職去“下海”創業經商,之後在35年間有了柳傳誌私有的聯想控股(03396,HK)、聯想集團(00992,HK)等上市公司,創造千億市值,較創業時翻了50萬倍。但這財富不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的, 而是資本家柳傳誌家屬私有的。
資本家柳傳誌身邊的人多親昵地稱他為“老爺子”,像是稱呼各自家中的一位長輩。他已入古稀之年,也確實是位老人了,柳傳誌60歲時他將權力移交給楊元慶和郭為,第一次從一線退居幕後操作,65歲複出扭轉聯想集團危機,67歲再次退隱幕後操作,隨後在聯想控股IPO前夕,他也曾公開表達一個小小的心願:希望在聯想控股上市平穩期後退休。三年,又三年,資本家柳傳誌的願望終於成真。創業35載,他是滿懷激情的大將,謀篇布局,運籌帷幄。他曾在多個場合將自己私有的獨立皇國聯想集團以船來形容,而今,大船穩健前行、小船模樣初顯,“教父”船長宣布自己的航程已經結束,期待後來者居上。柳傳誌大資本家的地位己經坐穩。
資本家柳傳誌被有些人稱為商界“創業教父”,財富根本不足以衡量其江湖地位。柳傳誌沒有寫過書,但江湖上都是他的傳說。以他或聯想為研究對象的書籍文章數不勝數,若是讀中國民營企業的創業史或者中國企業家的管理哲學,柳傳誌和他創立的聯想是繞不過去的存在。柳傳誌35年商海生涯,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次創業,以聯想集團為主體,柳傳誌從中科院的一個研究員成為中國最成功的實業家典範,帶領中國民營企業在PC市場上一騎絕塵;第二次創業,以聯想控股為基礎,他成功轉型為產業投資家,己經成為中國年青創業者口中的“教父”。但創業教父柳傳誌的模式能在極大多數普通老百姓無權無勢的年青創業者能複製嗎?
資本家柳傳誌的創業經曆也頗具傳奇色彩:不惑之年,柳傳誌在中科院的支持下,以20萬元啟動資金在一間小平房內創辦了聯想的前身——北京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隨後,聯想“漢卡”名聲大噪,聯想由AST代理商切入計算機行業,發展自有品牌,於2004年吃進IBM的全球PC業務,最終聯想成為全球出貨量第一的PC品牌。世界500強企業——聯想的從無到有,百字已可說完,但柳傳誌曾經經曆的聯想在創業初期曾遭遇兩次騙局,生死存亡係於一線:第一次是啟動資金20萬元被騙走14萬元,第二次是業務剛剛起步被騙走300萬元,“當時拿塊磚拍他腦袋的心都有”。柳傳誌曾多次講起這兩段經曆,令人欷歔。《20萬元被騙走14萬元和剛剛起步被騙走300萬元》這就是柳傳誌口中的曾經經曆的坎坷與挫折卻難與人述。“我們有過無數次要死要活的坎……我們更充滿了拚命咬牙堅持、突破九死一生、登上階段性頂峰的愉悅。”
資本家柳傳誌的聯想的第一個高光時刻是聯想“漢卡”橫空出世,這是當時聯想二把手倪光南從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拿出來的。本應屬於國有中科院的成果。假如今天資本家柳傳誌私人請倪光南要化多少錢?同時資本家柳傳誌在他父親的幫助下“走出去”的第一步就是拓展香港地區市場,有他父親介召認識港商及外商台商。但還是在第一次重大經營危機尾隨而至。由於對市場的判斷和決策出現失誤,1995年香港聯想(聯想子公司)報出1.95億港元巨虧,股價最悲慘時跌到隻剩0.29港元/股。柳傳誌自稱偏執狂,“在這個領域裏,吃著碗裏的,看著鍋裏的,還想著種好地裏的”。
資本家柳傳誌在公司戰略執行上,他善於“繞牆而走”。因為穿牆而過、死磕政策,容易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並不是柳傳誌的作風。這在“貿工技”的路線選擇上可窺見一二。從代理分銷起步,聯想逐步占據渠道優勢,再開始摸索著進軍自主品牌領域。“先小心翼翼地踩上幾步,確認腳底下是堅實的黃土地,再撒腿就跑。”柳傳誌曾表示。柳傳誌希望將聯想做成“百年老店”,在多年的摸索中,形成了“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的管理理念。選拔年輕人是“公司最艱難的工程”,這是柳傳誌早期製定“接班人計劃”時最深的感觸。總想把柳氏聯想世代私有化。創業教父柳傳誌模式能複製嗎? 是不能複製的! 在特殊年代和社會製度轉型期間的一種特殊案例。尤其是從公有製轉私有製的機遇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上是第一次, 恐怕也是最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