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年輕人做些啥

(2021-12-26 06:12:43) 下一個

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年輕人做些啥

 

 

一百多年前的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年輕人, 主要是指那些家庭比較富裕能上得起學校讀書的年輕人中的一部分,  尤其是關心中國大事的一部分進步青年, 他們沒有為爭取得到一張學曆文憑而參加各種補習班, 他們沒有為爭取自己能"多才多藝"去參加如鋼琴等各種學習班,  他們沒有為爭取自己不輸在起跑線上而努力學習比別人"更優秀", 他們沒有為爭取自己能考上博士去討好乞求找關係,  他們沒有為爭取自己拿到博士學位後進入高薪階層爭得自己或自家先富。他們中有去國外留學的,  但他們出國留學不是為了渡金拿高薪, 不是為了留在國外拿居留證, 不是為了移民國外後返回中國當洋買辦。他們也結社團組學會,  但他們不是如泰山會、江南會等想搞資本壟斷, 他們也不是如同天上人間、高幹俱樂部、各種會所那樣吃喝玩樂。那麽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年輕人做些啥? 為啥?

中國五四時期的進步青年團體具有鮮明的自省、自戒、自訟的自我批評精神和坦誠相見、出以公心、與人為善的批評精神。其中,以毛澤東、周恩來、惲代英為代表的早期共產黨人,正是以批評與自我批評為強大思想武器,致力於團隊合作、共同提高,迅速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早期共產黨人的自我革命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新民學會:互相視過、勸善規過、相互砥礪、共同提高

新民學會是1918年由毛澤東、蔡和森等人發起成立,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生為主要成員的進步社團。學會秉持道德改良主義教化民智、祛除破敗、改造社會的意旨,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倡導改造品性、學問進步、求友互助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會員之間則倡導自省、他評、相互建言、坦誠相見的君子之風。

毛澤東作為新民學會的靈魂人物,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是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表率。他在致信會友彭璜時,直言不諱地指出彭有10個缺點:“一、言語欠爽快,態度欠明決,謙恭過多而真麵過少。二、感情及意氣用事而理智無權。三、時起猜疑,又不願明釋。四、觀察批判,一以主觀的而少客觀的。五、略有不服善之處。六、略有虛榮心。七、略有驕氣。八、少自省,明於責人而暗於責己。九、少條理而多大言。十、自視過高,看事過易。”

毛澤東在信中自我批評說,“除一、三兩條及第五條弟自信所犯不多外,其餘弟一概都有”,尤其深刻反省自己“有心救世,而於自己修治未到,根本未立”,強調自己最大的缺點是“意弱”。在檢討自己的不足後,毛澤東也謙虛地指出,自己的長處是公道正直、真誠理性。他直言自己對人對事坦誠相見,原則立場不可相讓,涉及個人利益則不會睚眥必報、寸土必爭。

新民學會會員間的互相視過、勸善規過、相互砥礪、共同提高的道德進修路線,保證了組織的進步進化,也使成員大大提升了個人克己修身、奮鬥向上的能力與素質。後來,大部分會員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成為早期共產黨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覺悟社:批評自己,批評別人,受人批評

周恩來主持的覺悟社於1919年成立,是天津地區的進步學生團體。覺悟社以“批評自己,批評別人,受人批評”為自覺的公式,本著“反省、實行、持久、奮鬥、活潑、愉快、犧牲、創造、批評、互助”的精神,求適應於“人”的生活,即“自覺”“自決”,“革心”“革新”。具體的學習改造方法為:共同研究,發表一切主張,公開地對社會一切生活發表意見,相互批評;請名流演講,學習新思潮。該團體表示,對社外“嚴重的審查、深刻的批評,我們是非常歡迎的”。

實行相互批評是覺悟社加強組織建設的重要特色。大家暢所欲言,毫不客氣地指出缺點,並進行總結提高。覺悟社成立三個半月時,大家評論說,團體存在一些缺點:缺乏充足的學識;社員相互間尚不能十分了解,討論問題時難以取得好結果;“社員工具不銳利,宣傳的力量太薄弱”;文化宣傳活動多屬空談,實行者太少。這種嚴苛的互相批評受到社員們歡迎,“那一天的互相批評結果是非常之好,頗能引起各人的興味同奮鬥”。

在一次例會中,社員總結出團體存在的問題是“缺乏活潑的氣象”。經過討論,覺悟社決定在1920年後改進學習和修行方法,即“讀書;互相研究學理;問題的討論;常作文字上的出產品;實行批評”。關於批評,特別強調“批評自己,批評別人,受人批評”的公式,這是按周恩來意見納入的。

對於覺悟社的修行方法,社員劉清揚後來回憶說:“對於覺悟社的每個成員來說,都必須自覺地要求進步與學習,自動地過有規律的生活,還要有團結互助、英勇不屈的奮鬥精神。

覺悟社很快就得到了社會認可。1919年11月25日,北京《晨報》報道稱:“由純粹的分子來結合而具有特別色彩的,確是微乎其微了,記者敢對諸君說,天津隻有一個這種的團體,可以說是天津的小明星……這個團體就是‘覺悟社’,該社產生了三個月,會員是天津學界中最優秀、純潔、奮鬥、覺悟的青年結合的小團體。”在周恩來的影響下,覺悟社的主要成員後來發展成為中共早期黨員。

互助社:“戒約八則”

惲代英是五四運動前後長江中遊地區最有影響的青年領袖之一,他創辦的互助社是五四運動前武漢地區最早出現的影響較大的進步社團。在互助社的幫助和影響下,健學會、日新社、輔仁社等同類性質的社團紛紛成立。

互助社成立伊始,惲代英就提出“戒約八則”,即“(一)不談人過失。(二)不失信。(三)不惡待人。(四)不作無益事。(五)不浪費。(六)不輕狂。(七)不染惡嗜好。(八)不驕矜”。這些戒約還根據生活實際隨時補益,如“對人不得加以鄙俗稱呼;不可不用正當方法助人或求助於人;對於國事不可旁觀亦不可徒存悲觀等”。互助社對自修生活規定十分嚴格,如“約法”規定,凡在社內居住的,必須尊重公共安寧及幸福,必須按時“作課”及服務;在此時間內,任何人不得發生喧擾,亂人注意。

惲代英具有自律、自省、自訟精神,他自述其受到大家擁護的原因是個人的道德感召。惲代英過著極為苦行的日子,以記日記的形式不斷反省自己,努力做到自警自勉,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在日記中,事無巨細均有記錄,尤以反省自己的缺點、不足居多。

惲代英不僅主動自我批評,還對社友嚴格要求,進行督察,提出批評。1918年6月19日,他對諸位社友進行點評:“景陶,思想頗密,亦勇猛。但學者氣似稍重,於犧牲自己意見事,未免看得太重。”“伯言,非能貧者。與善人處固可為善,與俗人處或小有補救則能之,欲其犧牲自己以成就他人,尚未至此境也。且或多半不免從政。”“複初,甚卓絕,在小地位總有成就,惜定力多,動力少,獨力改革稍大事業恐非所能望也。”

惲代英具有刻苦自勵、恭謹篤行、嚴於律己、敢於批評、團隊合作的優秀品格和勇於自我批評、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淨化的優良作風,不僅使自己得到了事業進步、人格完善和道德完滿的理想結局,也使得互助社等團體成員養成了公而忘私的獻身精神、堅韌不拔的人格品質,這與共產黨人的精神品質是一致的。這也正是他們中絕大多數人後來成為共產黨高級幹部的主要原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