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
朝鮮戰爭指1950年6月爆發於朝鮮半島的軍事衝突。朝鮮戰爭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1950年7月7日,在美國控製下的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強行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韓國90%的土地。1950年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埃塞俄比亞)在韓國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
195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台灣海峽巡邏,阻止解放軍解放台灣。美國駐聯合國代表還向安理會提交了動議案,在蘇聯代表因自1950年1月起抗議中國代表席位被台灣國民黨政府繼續占有而缺席的情況下,以13:1(南斯拉夫投了反對票)的情況下動議得到通過。這就使聯合國順利通過了上述三個決議“聯合國軍隊”組成。“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新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盧森堡、南非與韓國防軍均歸駐日的美遠東軍指揮,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為美軍遠東軍司令。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民誌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誌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誌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誌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朝鮮半島三八線界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時任總統羅斯福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上同意將日本殖民地——朝鮮半島在“適當的時候”應實現獨立。在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戰敗投降的前夕,美國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界,即三八線,美國和蘇聯分別占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的提議,並得到了蘇聯的認可。由此演變後來朝鮮半島分裂南北陣營的導火線。
三八線以北麵積占朝鮮半島總麵積的57%,人口占總人口的40%,南部麵積占總麵積的43%,人口占60%。朝鮮半島北部為工業區,南部則是主要的糧食產區。美國一開始在南部地區任用日本殖民時期的行政人員,激起了朝鮮人的不滿,之後美國駐軍開始使用不了解當地情況的美國人替代日本人,也受到朝鮮人的反對。
1945年12月29日,美國軍政廳公布了12月27日由美、英、蘇三國外長會議簽署的關於對朝鮮半島進行托管和建立臨時朝鮮半島民主政府的《莫斯科協定》。
此時,無論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朝鮮民眾,都掀起了民族主義運動(包括“反托管”運動在內),主張成立全半島統一的朝鮮人自己的政權。美蘇兩國出於冷戰需要也同時放膽對自己勢力範圍內的反對派進行了清理。
在北方,民族主義領袖曹晚植因反對托管而被蘇軍軟禁,1950年被殺害;蘇軍在朝鮮平北龍岩浦鎮壓了右翼學生運動,在新義州鎮壓了“反托管”學生運動;北朝鮮民族主義分子和右翼分子被掃除幹淨,在北方政黨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共產黨或左翼團體,右派基本消除,不但是右派,在共產黨內部也有清洗,玄俊赫的關西共產主義者以及朱寧河、吳琪爕關北派,不是被暗殺就是被驅逐出黨,他們的消亡正是由於反對金日成路線有關。
在南方,1947年7月左翼民主派呂運亨被暗殺,該派作為一支政治力量便不複存在了。朝鮮半島的共產黨各派解放後一度聯合重建,但在美國占領軍和右翼勢力打擊下活動空間越來越小,1946年5月8日,美占領當局以“精版社偽幣事件”為借口,取消南朝鮮共產黨等左翼政黨合法性,1947年南朝鮮共產黨主要領導人逃往北方,它在韓國影響也就消失了。右翼民主黨領袖人物宋鎮禹,因為他宣稱配合政府軍的托管行為於1945年12月被暗殺(注:也有人認為是反對托管,但刺客留下殺宋的理由紙條,上麵寫著是殺宋是由於他讚成托管)。金九的“臨政派”雖然一度得到廣泛支持,但他密謀奪取南韓警察的管製權,遭到了失敗,於是美國政府把他作為民族主義分子,排除在外,後被極右翼警察安鬥熙暗殺;於是美國要想扶植一位傾向於美國政府的代言人,隻能是李承晚集團了。
由於兩國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美蘇聯合委員會無法就朝鮮半島如何組織統一選舉達成協議。1948年8月和9月,朝鮮南北地區先後成立大韓民國(Republic of Korea)政府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0月,蘇聯把三八線以北的行政權移交朝鮮人民,到12月蘇軍全部撤離。半年以後,美軍也宣布從南部撤軍,但留下了文官和“軍事顧問團”。朝鮮半島國土和民族分裂,三八線兩側的交通、電訊和人員物資的交流被切斷。當時朝鮮半島總人口為3000萬人,三八線以南人口約2100萬,三八線以北為900萬人口,北南雙方各占麵積為朝鮮半島總麵積的56%和44%。1950年6月25日,南北雙方在三八線附近發生軍事衝突,曆時3年的朝鮮戰爭由此爆發。
1953年7月,在三八線的基礎上調整南北軍事分界線,劃定臨時軍事分界線兩側各兩公裏內為非軍事區。習慣上仍稱其為三八線。
從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朝韓在“三八線”附近共發生2000多起糾紛。這種武裝衝突不斷升級,終於於1950年6月25日大規模的衝突在“三八線”上爆發了。
1950年6月25日拂曉,戰爭全麵爆發。朝鮮聲稱,“南朝鮮李承晚軍隊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發動突然襲擊,這次戰爭是美帝國主義蓄意發動的,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來說,是抗美衛國戰爭”。由於當時韓國國防軍大部分軍隊尚未進入戰備狀態,根本沒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後,也就是1950年6月27日漢城(今首爾)就失守了。在撤退時,韓高層驚慌失措,炸毀了漢江大橋,把大批軍隊送給了朝鮮,更快瓦解了韓軍抵禦能力。
在戰爭初期,朝鮮軍隊節節勝利:6月28日奪取漢城;7月20日占領大田;7月24日占領木浦;7月31日則占領了晉州。韓國國防軍和美軍被一直逼退到釜山。此時美軍第25師收到死守南方防線的命令,不得再後退。朝鮮人民軍已占領朝鮮半島90%的土地,92%的人口。8月6日麥克·阿瑟將軍在東京與其他高級軍官會麵,並說服他人實施風險很大的仁川登陸計劃。
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登上旗艦麥金利山號親自督戰,在美英兩國三百多艘軍艦和五百多架飛機掩護下,美軍第十軍團成功登陸仁川,從朝鮮軍隊後方突襲,切斷朝鮮半島的蜂腰部一線,迅速奪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島嶼。1950年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環形防禦圈的“聯合國軍”乘勢反擊,1950年9月27日仁川登陸部隊與釜山部隊水原附近會合,一日之後重奪漢城。
二戰後,美國為了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美國秘密和日本單獨媾和。在美國的授意下,日本在朝鮮戰爭中秘密派出了掃雷部隊,是二戰後日本首次向國外派兵。
美國原先將朝鮮軍隊趕回三八線以北的計劃因戰事進展極其順利而有所改變。麥克阿瑟將軍要求乘勢追擊,將共產主義逐出整個朝鮮半島。1950年9月27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與總統杜魯門都同意了麥克阿瑟的建議,但是總統要求麥克阿瑟隻有在中國和蘇聯不會參戰的情況下才可攻擊朝鮮。次日美軍部隊就逼近三八線,1950年10月1日韓國第一批部隊終於進入朝鮮作戰。
朝鮮半島的分裂美蘇霸權帝國造成的。1945年8月8日,根據雅爾塔協定,蘇聯對日宣戰。13日,蘇軍開始在朝鮮東部清津地區登陸,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劃分對日本占領地區受降範圍,經蘇、美協商,在朝鮮,以北緯三十八度線(以下簡稱三八線)為界,以北為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根據開羅宣言精神,1945年12月27日,蘇、美、英三國外長莫斯科會議達成協議,由駐朝鮮的蘇軍司令部和美軍司令部組成聯合委員會,協助南、北朝鮮迅速建立一個統一的臨時政府,但是由於蘇、美雙方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意見分歧而未能實現。1948年8月15日,在朝鮮半島南部大韓民國成立,9月9日,北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在朝鮮半島上出現了兩個不同性質的政權,形成南北分裂、對立的局麵。圍繞朝鮮統一問題,雙方之間的鬥爭日益尖銳化,三八線上武裝衝突日增,局勢日趨緊張。1948年10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政府,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
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於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後退。9月30日,周恩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麥克阿瑟認定中國不敢出兵與美國對抗,所以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19日占領平壤,企圖迅速占領整個朝鮮,並公然聲稱:“在曆史上,鴨綠江並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同時,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
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參戰。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從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經過7個多月的軍事較量,美國政府已認識到如將主要力量長期陷於朝鮮戰場,則對其以歐洲為重點的全球戰略極為不利;加上國內外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因此,決定轉入戰略防禦,準備以實力為基礎,同中朝方麵舉行談判,謀求“光榮的停戰”。從1951年6月11日至1953年7月27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禦作戰。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曆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