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澤東時代耕地麵積為最多時期

(2021-05-22 15:44:15) 下一個

毛澤東時代耕地麵積為最多時期

 

開墾荒地是增加糧食產量、解決人地矛盾的重要措施。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人民政府號召並組織積極開墾荒地,主要集中在邊疆開墾方麵,對於增加耕地麵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地方各級政府逐漸提倡農村群眾開荒。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為擴大耕地麵積及提高糧食產量,農村人民公社合作社集體開荒得到積極鼓勵。農業合作社土地規劃的製定則為集體開荒創造了良好的環境。1956~1957年的群眾開荒大大擴展了中國的耕地麵積,使得這兩年成為1949~1995年期間中國耕地麵積最多的時期。

 提高糧食產量有兩個措施,一是提高單位麵積產量,一是擴大耕地麵積。中國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總體呈現人多地少的局麵,由於中國國土遼闊,地形多樣,開墾荒地亦成為解決糧食問題的重要措施。對於這些荒地,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將開荒作為一項重要工作。1954年7月,農業部特意對群眾開墾小片荒地做出指示,認為發動群眾開墾小片荒地有諸多優點,如花錢少、收效快、收效大,故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著眼點主要是增加糧食生產與安置農業合作社大量剩餘勞動力。當時開荒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在邊疆地區如東北和新疆,積極組織大規模的移民,采用機械進行開荒;如解放戰爭後組織人民解放軍整軍整師去開荒,  有北大荒建設兵團和新彊建設兵團等。另一類即是提倡農村群眾開荒。如大寨式山上的梯田等。抗美援朝開始又拿起槍去打仗,  打完仗又回到祖國開荒種田。這支亦民亦兵的人民解放軍可都紮根在開懇荒地上。文革中有知識青年也去建設兵團農場開荒,  有的經受不了艱苦生活回城了。中國是個家大業大的大國,  一百多年來軍閥混戰、外國殖民積弱積貧成了一盤散沙後,   又重新統一立國建設艱苦創業時期是殘酷艱苦的,  有人願付出,  有人不願,  人各有誌無可厚非,  但請不要抹黑那些紮根開荒者的英雄們。

許多人都拿毛澤東時代吃不飽飯說事,說毛澤東時代中國人餓肚子所以毛澤東治國無能。這是既無知又愚蠢!一個最簡單的常識是,毛澤東接手的是一窮二白戰亂後的亂世無政府財政交接的國家。隻說糧食。1950年中國糧食產量1.32億噸人均不到480斤;1976年毛主席逝世時,中國糧食產量2.86億噸人均600多斤!總量翻了一番還多!人均也增加了一百多斤。人均看上去增加不多,但還有個情況必須知道,這二十幾年中國的人口增加了三四億!幾乎翻了一番!——隻看這幾個數據就知道,毛澤東時代在糧食生產上取得了極大成績!更為後來的糧食大幅增產打下了堅實基礎!毛澤東時代,中國的農業取得了極其重要的成就!中國基本上解決了糧食問題。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建國後一方麵大量開荒。另一方麵如何提高單位麵積產量,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毛澤東有了科學的答案:土、肥、水、種、密、保、管、工——農業八字憲法;又稱為《農業四十條》)。其中談提高糧食產量的部分摘錄如下:(四)推行增產措施和推廣先進經驗,是增加農作物產量的兩個基本條件。增產措施的項目,主要是:⑴興修水利。⑵增加肥料。⑶改良舊式農具和推廣新式農具。⑷推廣優良品種。⑸擴大複種麵積。⑹多種高產作物。⑺實行精耕細作,改進耕作方法。⑻改良土壤。⑼保持水土。⑽保護和繁殖耕畜。(11)消滅蟲害和病害。(12)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麵積。推廣先進經驗的方法,主要是:⑴由各省、市、自治區收集當地的豐產經驗,編印成書,傳播推廣。⑵舉辦農業展覽會。⑶各級政府定期召開農業勞動模範會議,獎勵豐產模範。⑷組織合作社之間的參觀和評比,交流增產經驗。⑸在總結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組織技術傳授,發動農民和幹部學習外社外鄉外縣外省(自治區)的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知識。多麽係統!多麽全麵!又是多麽在理!真正的行家啊!絕對的“務實”!沒有一個字是“虛”的!

耕地麵積。1952年大陸大部分地區土地改革結束,3億農民分得7億畝土地。再加上沒有搞土改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地,當時,全國共有耕地14億畝。盡管少數民族的人口當時隻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七,但他們擁有的土地卻占全國的百分之五十六!但這14億畝中,優質耕地實在是太少。當時的畝產量實在是太低:1950年中國糧食產量1.32億噸,畝均不到0.1噸即200斤。在還沒有別的方法能快速提高糧食產量的時候,唯一能多打糧食的方法就是:開墾荒地,增加土地麵積。所以,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的土地麵積每年都在增加。1976年,達到16億畝。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的土地麵積達到峰值:18.6億畝。解放後,中國增加了幾億畝耕地。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這幾十年的開荒,產生了不少優質耕地,產生了不少商品糧基地,著名的如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同時國家興建了許多國營農場,這些,是現在中國糧食的重要供給地。換句話說,新中國幾十年,把中國大地上適宜耕作的土地全都開墾出來了,而且,優質耕地越來越多!這,顯然是極其重要的!——這一點,早在1950年,毛澤東從蘇聯回來經過東北的時候就已有規劃:“他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東北地域遼闊,將來我們在這裏好好開發,搞幾個基地,再開發新疆,中國的糧食問題就能解決了。”僅僅二十多年後北大荒播種的大片大豆供應全國,  假如沒有走資派鄧小平的黑白貓摸石頭治國,  今天中國特色政府何愁要靠進口美國的大豆以及糧食。

肥料對於莊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很長的時間裏,中國人一直都隻有用有機肥。盡管現在大家都知道,有機肥才是更合理的,但是,在一直隻用有機肥的地方,糧食產量基本就固定了,很難再提高。這時如果再用一點化學肥料,產量就會大幅提高!可是,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化肥”兩個字絕大多數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力主建小化肥廠。當時,中國已有了一點工業基礎,建小化肥廠所需的鋼材和能源已都能提供。開始,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主張全國每個縣都建一個小化肥廠,產量在七八百噸到兩千噸。當然,也不是全國二千二百多個縣同時搞,而是分期分批地做。但是,幾年以後,人們發現,已建成的這些小化肥廠技術根本達不到要求。所生產的氮肥,氮含量隻有百分之十幾。後來也隻好改變了看法,認識到中國當時的小化肥廠不濟事。但中國當時還不具備建大化肥廠大量生產化肥的條件。主要是技術不行,沒有設備。後來,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打開了中美關係的大門後,許多西方大國開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其中就包括西德。1974年,中國終於從西德進口了十三套完整的大化肥生產線。然後經過幾年的仿製擴建,終於在八十年代中後期,中國的化肥生產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可以向全國敞開供應了!而且都是高品質的化肥(像尿素的氮含量是46%)!大量化肥的使用,又使中國的糧食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毛澤東對水利的重視盡人皆知,毛澤東時代的水利成就也是有目共睹。《農業四十條》中就有一條專門談水利:(五)興修水利,發展灌溉,防治水旱災害。從1956年起,在12年內,全國水利事業的發展,應當以修建中小型水利工程為主,同時修建必要的可能的大型水利工程。小型水利工程(打井、挖塘、築堤、打旱井、開渠、築圩、修水庫、興修蓄水排水的溝洫畦田台田係統等),小河的治理,都由地方和農業合作社負責,有計劃地盡可能大量地進行。通過這些工作,結合國家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和大、中河流的治理,要求在12年內,基本上消滅普通的水災和旱災。內澇災害嚴重的地區,應該大力進行除澇排水、改造窪地的工程建設。要求在12年內,把水田和水澆地的麵積,由1955年的3億9千多萬畝擴大到9億畝左右。灌溉設施的抗旱能力,按各地不同情況,分別提高到30天到50天;適宜發展雙季稻的地方,要提高到50天到70天,以保證收成。為了充分利用一切水源,有關部門應當積極進行對地下水的勘察工作,保證水利部門所需要的必要資料。這是這個綱要裏提到的目標。事實上,毛澤東時代,中國在水利設施建設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僅在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在整個世界史上也無與倫比!毛澤東時代,共建成10萬立方以上的水庫8萬6千多座,10萬立方以下的塘壩640多萬口,總庫容4000多億立方!人工河渠總長300多萬公裏,配套機井220多萬眼,各類堤防總長16萬5千多公裏。所有的大江小河都得到了治理。尤其是黃河,盡管被稱為中華民族母親河,但在曆史上它又是不折不扣的“害河”!三年兩決口!每一次決口都給沿岸的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可是,黃河流到毛澤東時代後,它終於被治理得服服帖帖!這些驚人的數字是什麽概念?這就是“戰天鬥地”!這就是“改造山河”!這意味著中國人在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裏就把“望天收”的中華大地基本建設成了旱澇保收的“流著奶與蜜的上帝應許之地”!

毛澤東時代興建的這些水利設施,到現在都還是中國人的命根子!現在,許多人回憶起那個火紅的年代就還激動不已。“戰天鬥地”、“改造山河”,中國人民煥發了從未有過的激情!釋放了前所未有的鬥誌!那一代人,真是拚啊!在農村,主要就是指興修水利和改良土壤。

《農業四十條》中,對於良種的推廣也有明確的規定:(八)積極繁育和推廣適合當地條件的農作物優良品種要求在1962年以前,經過地區適應性的典型試驗,普及各種農作物現有的優良品種。對於良種已經基本上普及的作物(例如棉花),應當加強種子複壯和品種更換的工作。大力培育新的良種,並且注意試種外地和外國的良種。農業合作社應當建立自己的種子地,加強群眾的選種工作,建立農作物良種繁育更換製度。在豐欠經常不定的地區,要注意儲備優良品種的種子。中央和地方的國營農場應當成為繁育農作物良種的基地,積極繁殖和推廣適合當地的農作物良種。各省(市、自治區)、專區(自治州)、縣(自治縣)都應當建立種子管理機構。毛澤東時代可沒有轉基因種子, 更不用靠進口外國種子。

七十年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才逐漸試驗成功。但是,要想大麵積推廣實際應用,還得過些年頭,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這些種子才在全國許多合適的地方推廣使用。

有了毛澤東時代打下的堅實基礎中國的糧食產量才能逐年穩步增長。八十年代以後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主要就是得益於化肥的大量生產足以在全國大量使用和良種主要是雜交水稻雜交玉米雜交小麥的大麵積推廣使用。但這些都源於毛澤東時代的努力!當然,還有別的一些。還是《四十條》裏說的:擴大複種麵積,多種高產作物,因地製宜改進耕作方法,改良舊式農具推廣新式農具等等。這些,都是真正的科學的提高糧食產量的方法!是真正的智慧!可以說,毛澤東主持製定的《農業四十條》,就是中國農業的憲法!中國農業就是在它的指導下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到底是誰讓中國人吃飽了肚子?毛澤東!唯有毛澤東!

中國人民吃飽肚子還有一個原因,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就是中國工業化的基本完成。新中國剛成立時,工業基本是零。為了完成中國的工業化,中國必須從外國進口大量的設備。但解放的時候,蔣介石把中國所有的黃金所有的美元大量的銀元都運到台灣去了,共產黨手裏沒有一毛錢外匯。那麽,怎麽把這些工業設備搞到中國來呢?辦法有兩個,一是毛澤東開國後就去了蘇聯與斯大林簽訂了新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其中就包括貸款一億盧布。中國在蘇聯買的許多設備就是用這筆貸款買的。第二個辦法就是,以貨易貨!就是用中國的農產品與東德波蘭等國家換工業設備。其中很大的一宗就是生豬。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相當長時間。八十年代以後,中國已可以出口相當多的工業品了,這時,中國才大量減少了生豬等農產品的出口。也就是說,這時中國的肉類魚類的供應量才突然猛增。再加上這時中國老百姓手裏的貨幣開始逐漸增多,所以,從那時起,中國人的飲食結構才逐漸有了大的變化。葷食多了,人的飽腹感就強了,於是人就不感到餓了。所以,中國人吃飽肚子與中國的工業化密切相關!而中國工業化的完成,正是毛澤東那一代人的功勞!所以,到底是誰讓中國人吃飽了肚子?毛澤東!唯有毛澤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haiwaiyouzi 回複 悄悄話 充滿正能量的好文, 大讚 ! 毛主席對新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功績將與日月同輝,天地共存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