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澤東紅軍是被逼上井崗山的

(2021-05-21 15:25:36) 下一個

毛澤東紅軍是被逼上井崗山的


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節節勝利,國民黨內的反動勢力開始背叛革命,特別是在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徹底失敗了。中共中央在共產國際的指示下召開緊急會議 ,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路線 ,決定在革命基礎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廣東4個省舉行秋收暴動 ,實行土地革命 ,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叛變革命,屠殺工農,喪失了民心,成為白色恐怖的象征,因此秋收起義時毛澤東堅決主張:“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以共產黨自己的名義領導人民革命。他在給中央的信中寫道:“國民黨旗子已成軍閥的旗子,隻有共產黨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但中國共產黨學習蘇俄的革命經驗——走城市包圍農村的鬥爭路線。中共中央指示毛澤東帶領隊伍攻打大城市長沙,有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盧德銘任總指揮),師長餘灑度、副師長餘賁民、參謀長鍾文璋,下轄3個團。其中第一團由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第二方麵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和平江工農義勇隊以及鄂南崇陽、通城的農民武裝組成,團長鍾文璋(兼);第二團由安源路礦工人糾察隊、礦警隊和安福、蓮花、萍鄉、醴陵、衡山等地的工農武裝組成,團長王新亞;第三團以瀏陽農軍為主,加上警衛團和平江工農義勇隊各一部分組成,團長蘇先駿。上述參加起義的各路人馬共計4000餘人,統一由以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指揮調度。結果受挫,退到文家市。

由於蔣介石國民黨反動勢力過於強大,秋收起義未能實現預定的目標,部隊也在戰鬥中幾經挫折,損失嚴重。前委書記毛澤東審時度勢,在文家市收集殘部,決定向井岡山轉移。9月19日晚上,在瀏陽文家市裏仁中學召開前委擴大會議。宛希先等堅決擁護毛澤東關於在農村開展土地革命,向井岡山進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英明決策,反對餘灑度“直取瀏陽,攻打長沙”的錯誤主張,並與曾士峨、張子清等相互鼓勵,堅決跟隨毛澤東。部隊從文家市出來後,由於糧食不足,缺醫少藥,加之天天翻山越嶺,還要對付國民黨軍隊和反動地方武裝的不斷追擊、騷擾,士氣十分低落。特別是9月22日,部隊在萍鄉的蘆溪遭到贛敵襲擊,雖然突出重圍,但傷亡很大,總指揮盧德銘也在戰鬥中英勇犧牲。蘆溪受挫後,部隊中彌漫著一股消極情緒,一些人以為敗局已定,紛紛不告而別,不久部隊便由1500多人銳減到800多人。

9月30日清晨,部隊在三灣村前楓樹坪集合。麵對情緒低落的部隊,毛澤東發表了鼓舞人心的講話。他說:“同誌們!  現在敵人隻是在我們後麵放冷槍,這有什麽了不起?  大家都是娘生的,敵人有兩隻腳,我們也有兩隻腳。賀龍同誌兩把菜刀起家,現在當軍長。我們有兩營人,還怕幹不起來嗎? 沒有挫折和失敗,就不會有成功和勝利!”  為了堅定大家的革命意誌,他又明確指出:“我們幹革命,一不圖升官,二不圖發財,三不圖養家糊口,隻圖天下勞苦大眾得解放。此行前去,山高水長,任重道遠。人各有誌,不能勉強。有願意跟我走的,請站到左邊來,我熱烈歡迎;有願意回家的,請站到右邊去,我熱烈歡送,並且發給路費!”  毛澤東說完後,下麵一片寂靜。這時,宛希先首先舉起手中的武器,大吼一聲:“跟著毛委員打天下,堅決革命到底!”  喊罷,站到了左邊。緊接著,張子清、曾士峨、伍仲豪、羅榮桓、何長工等也站到了左邊。在他們的帶動下,絕大多數同誌選擇了跟隨毛澤東。留在右邊的十幾個人,每人領了5塊光洋,丟下武器,各自散去。

秋收起義從一開始,就顯出了一種新氣象!毛澤東賦予了它全新的一切!軍隊名稱:中國工農革命軍!(1928年中共六大後改名“中國工農紅軍”。)旗幟:鐮刀斧頭旗!更重要的是,毛澤東賦予它全新的使命:為窮人打天下!為無依無靠的人安身立命!為了做到這一點,毛澤東在三灣進行了著名的改編。這次改編最主要的有三點:1、支部建在連上,確立黨對這支軍隊的絕對領導!2、徹底改變過去兵匪一家的狀態,徹底改變軍隊作風,使這支軍隊不僅不能危害人民,還要時時刻刻幫助人民任何時候都為老百姓著想!3、確立官兵一致原則,樹立一種全新的軍隊作風。

當時毛澤東的身份是前委書記,不直接指揮隊伍,加之官兵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少幹部還是黃埔生難以掌握。在這樣的緊急關頭,宛希先、張子清、曾士峨、羅榮桓等人堅決支持毛澤東,才穩定了這支隊伍,這也就成了毛澤東以後對這支隊伍、對宛希先等人特別信任和器重的重要原因。

三灣改編後,起義隊伍縮編為一個團,即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宛希先任一團政治部主任兼一營黨代表,並被增補為前敵委員會委員。隨後,他又配合毛澤東在三灣接見並說服原寧岡縣黨組織負責人和寧岡縣農民自衛軍總指揮袁文才的代表,為進軍井岡山打下了基礎。

宛希先為革命立下的另一個重大功績是協助毛澤東及時平息了“陳浩叛變”事件,保存了秋收起義的骨幹和精華。陳浩在三灣改編後擔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此人是黃埔一期畢業生,有一定的軍事經驗和指揮能力,但革命意誌並不堅定。1927年11月18日,毛澤東派宛希先和陳浩率領工農革命軍主力攻打茶陵獲勝,打開了監獄,處決了國民黨縣長。在攻克茶陵之後,陳浩開始貪圖享樂,走向歧途。他還背著宛希先成立所謂“人民委員會”,從部隊委派了一個縣長,沿襲舊政權辦事製度升堂審案,征捐納租,使當地群眾深感失望。

宛希先作為團政治部主任,和三營營長張子清等對陳浩等人的所作所為進行了抵製和批評,但陳浩等拒不接受批評。宛希先本著對黨對人民負責,將陳浩等人的錯誤用雞毛信及時報告了毛澤東。毛澤東知曉後,複信指出,“人民委員會”應立即撤銷,同時對陳浩等人提出了嚴厲批評,並指示宛希先成立工農兵政府。

宛希先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發動群眾,從基層產生了工人代表譚震林、農民代表李炳榮、士兵代表陳士榘,組成新政府常委,並由代表推舉譚震林任政府主席。設立了民政、財經、青工、婦女等部門。1927年12月28日,舉行了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立大會,從而誕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這當然也是全國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後來,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為全國紅色政權建設的典範與樣本。

1927年12月下旬,湘敵方鼎英、吳尚等分別從安仁、攸縣、高隴等地進逼茶陵。鑒於敵我力量過於懸殊,宛希先和張子清等主張撤出茶陵,回師井岡山。而團長陳浩、副團長韓昌劍、參謀長徐庶、一營營長黃子吉等人卻企圖假借將部隊撤往湘南,乘機把工農革命軍700多人拉向湘敵方鼎英那裏去。為此,陳浩還下令拆除茶陵城東門河上的浮橋,妄圖切斷工農革命軍回井岡山的退路。

宛希先、張子清等對陳浩此舉作了麵對麵的鬥爭,並設法向毛澤東報告情況。毛澤東得知這一緊急事態後,力圖挽救這支部隊,12月25日從寧岡茅坪出發,26日傍晚到達與茶陵城一水之隔的中瑤村。27日拂曉,毛澤東一行通過向當地百姓打聽,得知部隊已南撤,當即決定加速追趕。12月27日上午,陳浩率領南撤的部隊先於毛澤東到達茶陵大墟鎮湖口。在湖口,陳浩仍然堅持率部繼續南撤,欲去桂東投靠方鼎英,而宛希先等人則堅持率部東進井岡山,回到毛澤東身邊。兩種意見相持不下。但懾於陳浩以團長身份下達的命令,部隊被迫繼續向南緩慢行進。情況十分危急。

在這支部隊將要離開湖口的嚴峻時刻,毛澤東一行趕至茶陵湖口,傳令他們開回湖口宿營。當晚,毛澤東在其住處主持召開連以上幹部參加的前委擴大會議。會上,宛希先、張子清等揭露了陳浩一夥妄圖叛變投敵的陰謀,毛澤東當即命令逮捕陳浩一夥,隨即討論決定了部隊的行動方向。第二天早晨,毛澤東在湖口東側的一塊稻田裏召開了全體指戰員會議,他代表前委公布了陳浩一夥的罪行,繼之把部隊帶回了井岡山。在宛希先的協助下,毛澤東於茶陵湖口挫敗陳浩一夥的叛變陰謀,在危急時刻挽救了年幼的工農革命軍。要知道那700多人是秋收起義隊伍的精英,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展與壯大的保證,如果讓叛徒的陰謀得逞,後果不堪設想。

1928年1月,宛希先等率領工農革命軍,在毛澤東指揮下,攻克了井岡山東南最大的反動堡壘遂川城。爾後他又自告奮勇,前往九隴山開辟革命根據地。在九隴山,他帶領幹部戰士走村串寨,訪貧問苦,宣傳革命道理,並在九隴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和由200多人參加的農民赤衛隊。他指揮赤衛隊,按照遊擊戰術的要領與敵周旋,誘敵深入,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粉碎了國民黨對九隴山的圍攻,使九隴山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一大屏障。

朱、毛會師以後,宛希先身兼第十一師黨代表和湘贛邊界特委常委二職。當紅軍大部隊被湖南省委拉往湘南,湘贛兩省敵軍11個團大舉進攻永新之時,宛希先按照毛澤東的指示,擔任北路行動委員會書記,帶領九隴山軍事根據地的地方武裝和三十一團一營一連及三營七、八連,組織群眾堅壁清野,切斷敵人的交通。白天,他們在山坡上叢林中到處插上紅旗、梭標,晚上,在山頭嶺腰遍燃火把,不時主動出擊。就這樣,他和東、中兩路行動委員會密切配合,總共以一個團的兵力,將敵人11個團困在永新城附近30裏內達25天之久,史稱“永新困敵”,創造了紅軍戰史上的奇跡。

為打破敵人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的第三次聯合“會剿”,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帶領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發展,留下彭德懷的紅五軍與王佐的紅四軍三十二團留守邊界。包括宛希先在內的紅四軍的一批骨幹,如何長工、張子清、陳毅安等被留在井岡山,大大充實了根據地的工作。其實,毛澤東留下宛希先在井岡山,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當時井岡山根據地內土、客籍爭端糾結不清,極大地影響了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湘贛邊界特委以土籍人員為主,而以王佐、袁文才為代表的地方武裝則以客籍人員為主。井岡山根據地留傳著這樣一句時諺:“土籍的黨,客籍的槍。”這形象地說明了特委與袁文才、王佐之間的關係。王佐、袁文才出身綠林,對毛澤東佩服得五體投地,對其他人的話則時聽時不聽,給邊界特委以目中無人的感覺。恰逢中共六大決議中有關於清除工農紅軍中綠林頭目的內容,給雙方的爭鬥悲劇埋下了伏筆。而作為湘贛邊界特委班子裏重要成員的宛希先,是唯一的外籍幹部,在各方麵聲望都很高,是土、客籍雙方都能接受的人物。毛澤東出於對井岡山根據地的深厚感情,留下宛希先在井岡山,是希望他能發揮好調解和緩衝作用,肩負協調雙方矛盾、鞏固根據地的重任。

1929年2月,宛希先以特委常委和巡視員的身分,牽頭召開了寧岡、永新、茶陵三縣縣委聯席會議,重新恢複了特委,繼續領導邊界軍民的對敵鬥爭。紅五軍重返井岡山後,宛希先又受特委派遣,到茶陵特別區任區委書記,繼續開展革命鬥爭。但此時,革命隊伍內部的矛盾卻愈演愈烈,甚至發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宛希先和袁文才、王佐的關係一向很好,彼此過從甚密。自朱、毛率紅四軍離開井岡山後,宛更成了袁、王在邊界特委內唯一的依靠和緩衝。而隨著雙方矛盾的不斷升級,邊界特委與袁、王二人形同冰炭之際,宛希先的地位便愈加凸顯出來。因此,如果土籍人把持的邊界特委欲除掉袁、王二人,則必先搬開宛希先這塊巨石。

1930年2月,遠在湖南茶陵的宛希先收到湘贛邊界特委的緊急通知,令他火速趕回,會同袁、王所部與各縣赤衛隊進攻永新縣城。宛希先不敢怠慢,立即率部趕回參戰。而因國民黨正規軍的阻襲,宛希先耽誤了行程,在戰鬥結束後的第三天,才趕到永新大灣村。實際上,此時的特委已經對宛希先動了殺機。宛希先剛到大灣,特委副書記王懷等人就指斥他不服調度,貽誤戰機,不容其分辯,就將其綁起關押了起來。宛希先明白,殺身之禍就在眼前,唯一的出路就是趕快脫身趕往袁文才、王佐處。是夜,他趁看守疏忽,用力掀掉土屋的木窗,逃上了山。可是一則天黑,二則心急,轉來轉去,始終不辨方位,他隻得決定躲在山上,等天亮再走。王懷等人很快就查悉宛希先逃走,他們當即動員千餘農民搜山。天亮時分,宛希先被發現,未等他開口,就被推進一孔用於保鮮生薑的窖中,被亂槍射殺。宛希先死後不久,王佐、袁文才也先後被殺。這是一場悲劇。1945年,黨的七大追認他為革命烈士。毛澤東1965年5月重上井岡山時,在和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等人的談話中,曾專門提到宛希先,並滿懷深情地說:“實踐證明,宛希先是一個很優秀的同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唯有毛澤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