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生育是鄧小平時代基本國策
計劃生育是鄧小平時代的1982年9月被定為基本國策,同年12月寫入憲法。從此之後就一瀉千裏不可收拾。很多計劃生育口號如,“隻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又比如過激的少數口號,“一胎上環二胎紮,計外懷孕堅決刮”。“該紮不紮,房倒屋塌”。“寧讓你家破人亡,不讓你超生一胎”。“逮著就紮,跑了就抓,上吊不解繩,喝藥不奪瓶”。等無人性的現家在全國各地出現。計劃生育是留學美國的雙料博士馬寅初提出來的。1958年,在反右運動中,《光明日報》等報刊公開發表了60多篇批判馬寅初的文章。1959年底,北京大學掀起了批判馬寅初的高潮,1960年1月,馬寅初請辭北京大學校長職務。同年3月28日,國務院決定免去馬寅初北京大學校長職務。文化大革命中,馬寅初基本未受到衝擊。文化大革命後,1979年7月,走資派們就為馬寅初徹底平反,恢複名譽。1979年9月,馬寅初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名譽校長。1981年2月,中國人口學會成立,馬寅初被走資派們推舉為名譽會長。1982年9月1日,在鄧小平篡權後特色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中央正式將計劃生育確定為基本國策。縱觀馬寅初一生雖提出“計劃生育”,但自己卻連娶2妻生8孩子。
到了近四十年後的今天官方公布2020年出生,並已經到公安機關進行戶籍登記的新生兒一共1003.5萬,而2019年的新生兒是1465萬。2016年到2018年的新生兒數量為1786萬、1723萬、1523萬。幾年來新生兒逐漸遞減,最近三年進入加速狀態。相比較一九五〇年出生人口達1419萬開始之後每年都出生一千多萬, 1957年:2138萬。1962年:2451萬。1963年:2934萬。1964年:2721萬。1965年:2679萬。1966年:2554萬。文化大革命期間的1967年:2543萬。1968年:2731萬。1969年:2690萬。1970年:2710萬。1971年:2551萬。1972年:2550萬。1973年:2447萬。1974年:2226萬。1975年:2102萬。新中國初的人口基數與現在差很多, 但在2019年,全中國平均出生率以10.48‰為標準,在內地31省市中,有多達12個省和直轄市低於這個標準線。最低的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出生率分別為5.73‰、6.05‰、6.45‰。其次是天津、上海和北京,他們的出生率分別為6.73‰、7.00‰、8.12‰。新疆、內蒙古、江蘇、山西、湖南和重慶同樣情況慘淡。即使特色政府全麵放開人口生育限製, 但現在的年輕人連一個孩子都不想生了,怎麽還能鼓勵女人們敞開了生孩子呢?
中國的經濟己成世界第二了, 為什麽中國人不想生孩子? 影響中國年輕人生孩子的,首先是生存壓力的成倍遞增,很多人覺得光房貸車貸就已經讓他們疲於奔命,再多一個孩子怎麽能養活? 現在中國的房子早就不是拿來住的,而是用來決定自己社會階層的,在北上深有沒有房子,會決定你的財富等級。這就完全西化成為資本主義製度化了, 出生率也同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不相上下了。
其次今天的的中國社會,是一個資本家權貴階層與貧民階級的社會,但無論是什麽樣的出身,做父母的都想望子成龍為了一種做人上人的抱負在活著。為了要讓孩子們實現飛黃騰達的夢想, 為了能成為人上人,為了孩子的教育投入的代價,除了學區房還有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都需要化錢。但除有的少數有錢人圖享樂不想生孩子外, 無錢人想到無錢給孩子成為人上人也不想生孩子。
再次就是在資本主義私有製下不願意生孩子,還有一個原因是,女性既要承擔生兒育女的重任,也要在職場像男人一樣搏殺,經常會因此懷胎十月遭遇職場歧視,兩邊兼顧疲於奔命。幼兒園又少又貴,入托率低,隻能求助於老人,如果家中老人不能照顧孩子呢,那就隻能請保姆,可是這又是一大筆花費。中國的年輕人,真的養不起孩子。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享受的毛澤東時代留下來的人口紅利漸漸減少。中國經濟未來的潛在增長率,恐怕要受計劃生育的人口政策拖累。大概每年新增勞動力都已在下降,再過一段時間,勞動力總量也有可能會在絕對數上下降。因退休的人多,死亡的人很多,出生的嬰兒少, 新的勞動力補充趕不上退出勞動力市場的人,勞動力總量會下降。不廢除計劃生育政策,隻主張全麵開放二胎是不夠的。不從社會製度上來徹底改變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的。不光要對鄧小平所建立起來的這套計劃生育的製度體係徹底廢除。還必須徹底廢除私有製和批判鄧小平的少數人先富政策、黑白貓政策、摸石頭政策、一國兩製政策、為四人幫文革平反, 否則將永遠都活在鄧小平的陰影裏。鄧小平篡權後在政治上舉著社會主義的旗, 實際複辟的是資本主義的道。在經濟上解散了計劃經濟集體經濟, 實行的是私有製的市場經濟。但在生育上倒要實行計劃生育。目的顯然不是為大多數人好, 隻為少數先富之群體好。
計劃生育是人口學家馬寅初提出的。馬寅初是受美國教育留學美國的雙料博士。1955年,馬寅初在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浙江組的會議上,表明了實行計劃生育的必要性,但讚成者很少,馬寅初認為時機不對,乃主動將發言稿收回。1958年,在反右運動中,《光明日報》等報刊公開發表了60多篇批判馬寅初的文章。這些批判馬寅初的新人口論源於馬爾薩斯人口論,企圖懷疑社會主義優越性,蔑視人民大眾,等等。1959年底,北京大學掀起了批判馬寅初的高潮,召開“馬寅初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討論會”。甚至有人揭發馬寅初持有巨額股票、反對土地改革、同情右派等。激起了與會者的公憤,馬寅初遭到與會者圍攻。1960年1月,馬寅初請辭北京大學校長職務。3月28日,國務院決定免去馬寅初北京大學校長職務。文化大革命中,馬寅初基本未受到衝擊。1972年,因患直腸癌,經周恩來總理批示,天津市人民醫院院長親自為90歲的馬寅初做直腸癌切除手術。手術後,馬寅初下半身癱瘓。文化大革命後,1979年7月,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李貴來到馬寅初家,稱“今天我受黨的委托通知馬老:1958年以前和1959年底以後這兩次對您的批判是錯誤的。實踐證明,您的節製生育的新人口論是正確的,組織上要為你徹底平反,恢複名譽。希望馬老能精神愉快地度過晚年,還希望馬老健康長壽。”馬寅初稱:“我很高興。”“20多年前中國人口並不多,現在太多了。要盡快發展生產才行啊!”1979年9月,馬寅初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名譽校長。1981年2月,中國人口學會成立,馬寅初被推舉為名譽會長。
1952年,馬寅初在接受采訪時說:“人口太多是我們的致命傷。”“人口繁殖的確是‘無組織、無紀律’的,我認為不能再這樣下去,我們現在有計劃經濟,同時也應該有計劃生育。”1953年,新中國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結果證實,到當年6月30日止,中國的人口是601938035人,增殖率為20‰。考慮到許多客觀因素,馬寅初認為中國的人口增殖率應超過20‰,至少也要有22‰。這是一個了不得的數字!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太大,每年增加的人口便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數,如此眾多的人口必將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強大阻力和沉重負擔。所以,馬寅初認為有必要提醒人們充分注意這個問題,他專門撰寫了一篇題為《控製人口與科學研究》的論文,在1955年7月舉行的一屆人大二次會議期間,作為發言稿提交浙江小組征求意見。這份理論實在超前,也很大膽,甚至引起很多的批評,但是馬老不在意,畢竟他經曆的太多了。
雖提出“計劃生育”,但自己卻連娶2妻生8孩子。馬寅初在19歲那一年,經由父母介紹,娶了同鄉一位名叫張團妹的姑娘。張團妹後來改名張桂君,她為人善良,通情達理,婚後第二年就為馬寅初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後來不幸早夭。1907年,從北洋大學畢業的馬寅初被保送到美國耶魯大學讀碩士,第二年,張桂君又為張家生下一個女兒,取名馬仰曹。1917年,馬寅初回到家鄉,父母因盼望他延續香火,又為他娶了一個名叫王仲貞的13歲小姑娘,王仲貞小馬寅初22歲,但為人通情達理,先後為馬家生下兩兒兩女,使馬家的香火得到延續。就這樣,加上張桂君為馬家生下的3個女兒,以及一個早夭的兒子,馬寅初一共有8個孩子。提出“計劃生育”的馬寅初自己卻有八個孩子,人們一直因為這件事詬病他。1982年5月10日下午5時,馬寅初終於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1982年9月1日,也就是馬寅初逝世4個月後,在鄧小平篡權後特色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中央正式將計劃生育確定為基本國策。
計劃生育的前因後果似乎同共產主義運動沒有關係。相反當初提出時就是企圖懷疑社會主義優越性,蔑視人民大眾,等等。而如今計劃生育的惡果傷害出現了, 有些別有用心的就又都怪在共產黨的頭上了, 就如當年罵共產黨是"共產共妻"一樣, 謊言總有破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