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壞事能夠變成好事

(2020-07-24 11:41:41) 下一個

壞事能夠變成好事


毛澤東認為朝鮮戰爭“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
 
(1) 兩種估計。
 
中朝兩國軍隊連續取得三次戰役的勝利後,毛澤東曾經作過一種估計,即在中朝大軍的壓迫下,或者由中朝軍隊打得美軍無法再打下去的時候,迫使美軍退出南朝鮮,根本解決朝鮮問題。這顯然是一種樂觀的估計。當然,毛澤東也估計到另外一種可能,即客觀形勢迫使中朝軍隊在二月間就可以打一仗,打了以後再休整。(《毛澤東文集》 第七卷 第15頁)
 
這後一種估計對了。果不其然,從1月25日起,“聯合國軍”乘誌願軍和人民軍尚未得到充分休整之機,由西向東全麵發起大規模進攻。中朝軍隊開始進行帶有積極防禦性質的第四次戰役。戰役打響後,1月28日,毛澤東在給彭的電報中分析說:“第四次戰役後敵人可能和我們進行解決朝鮮問題的和平談判,那時談判將於中朝兩國都有利。而敵人則想於現時恢複仁川及漢城兩岸橋頭堡壘,封鎖漢江使漢城處於敵人威脅之下,即和我們停戰議和,,使中朝兩國處於不利地位。而這是我們決不允許的。”(〈〈毛澤東傳〉〉1949-1976 第145-146頁)
 
(2) 輪番作戰。
 
中國人民誌願軍已經連續進行了三次戰役,打得十分疲勞,大量減員,要完成第四次戰役積極防禦的作戰任務,困難甚大,亟待補充兵員。怎麽辦?中央軍委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於2月7日作出決定,實行輪番作戰。這就是將過去從國內部隊抽鄧老兵補充誌願軍的辦法,改為以軍為單位成建製地由國內調往朝鮮戰場,輪番作戰。輪番作戰是毛澤東提出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個新創造。
 
(3) 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
 
麵對嚴峻的形勢和困難,彭德懷認為必須向毛澤東當麵匯報並請示戰略方針。2月21日,彭詳細向毛澤東匯報了朝鮮戰爭情況,突出地提出兵員不足和後勤保障問題。
 
毛澤東經過認真思考,向彭德懷提出:“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毛澤東傳〉〉1949-1976 第146頁)這一下給了彭德懷一個很大的相機處置的餘地。彭感到抗美援朝戰爭有了一個明確而又機動的方針。
 
這是毛澤東經過認真調查研究,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正確判斷,及時調整方針的極其英明的決斷。這也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指出了一個正確方向和戰略方針。
 
(4) 打仗總是要死人的嘛!岸英是一個普通的戰士。
 
彭德懷還向毛澤東詳細匯報了毛岸英犧牲的經過,並以內疚的心情檢討說:“主席,你讓岸英隨我到朝鮮前線後,他工作很積極。可我對你和恩來幾次督促誌司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視,致岸英和高參謀不幸犧牲,我應當承擔責任,我和誌司的同誌們至今還很悲痛。”(《毛澤東傳》1949-1976 第147頁)
 
毛澤東聽罷,一時沉默無語。少頃,他望著內心不安的彭德懷說:“打仗總是要死人的嘛!中國人民誌願軍已經獻出那麽多指戰員的生命。岸英是一個普通的戰士,不要因為是我的兒子,就當成一件大事。”並叮囑說:“現在美國在朝鮮戰場上使用各種飛機約一千多架,你們千萬不能疏忽大意,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證司令部的安全。”(《毛澤東傳》1949-1976 第147頁)多麽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胸襟和氣度!這和那些老來沉湎於“棋牌”、“麻將”、小家庭的“天倫之樂”的大人物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毛岸英是經過毛澤東同意,隨誌願軍總部入朝作戰的,擔任誌願軍司令部的俄文翻譯和機要工作。毛澤東在他身上傾注了無限的父愛。毛澤東愛他,在他身上寄托著厚望,但毛澤東不把毛岸英看成隻屬於他自己的,而是屬於黨,屬於人民,他應當報效祖國。
 
1950年11月25日,第二次戰役發起的當天,三架美軍B-29型轟炸機從誌願軍司令部駐地上空掠過,沒有投彈。作了防空準備的人們鬆了一口氣。不料,敵機突然掉轉頭,向誌司駐地投下了幾十個凝固汽油彈,作戰室被吞沒在一片火海中,正在屋內值班的毛岸英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彭總當天向中央軍委專門作了匯報。電報到了周恩來手中,周恩來深知這對毛澤東的打擊會有多大,他不願在毛澤東指揮戰役的緊張時刻去分他的心,便把電報暫時擱下。直到1951年元旦過後,1月2日,他才把電報送給毛澤東、江青看,並附信說:“毛岸英同誌的犧牲是光榮的。當時我因你們都在感冒中,未將此電送閱”。(周恩來給毛澤東、江青的信,手稿,1951年1月2日)
 
周恩來的信和彭總的電報,由機要秘書葉子龍送給毛澤東。信和電報都不長,毛澤東卻看了很久。葉子龍一直靜靜地站在那裏。毛澤東強壓著悲痛的心情,說了一句話:“唉!戰爭嘛,總要有傷亡。”(《毛澤東傳》1949-1976 第148頁)
 
楊尚昆在他的日記中是這樣寫的:“岸英死訊,今天已不能不告訴李得勝了!在他見了程頌雲之後,即將此息告他。長歎了一聲之後,他說:犧牲的成千上萬,無法隻顧及此一人。事已過去,不必說了。精神偉大,而實際的打擊則不小!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有下鄉休息之意。”(同上)
 
經毛澤東同意,毛岸英烈士和千萬個誌願軍烈士一樣,長眠在朝鮮的國土上,成為中朝人民友誼的象征。
 
(5) 第四次戰役勝利結束。
 
3月25日,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和彭總共同召集軍委各總部負責人開會,討論各大軍區部隊輪番入朝參戰和如何保障誌願軍物資供應問題。同日,楊得誌為司令員的第19兵團作為第二番兵力入朝參戰。3月18日,陳賡為司令員的第三兵團,也入朝參戰。3月1日,周恩來就朝鮮戰局和誌願軍采取輪番作戰方針問題為毛澤東起草一封給斯大林的電報,經毛澤東修改後發出。電報說:“從目前朝鮮戰場最近進行的戰役(指第四次戰役)中可以看出:敵人不被大部消滅,是不會退出朝鮮的,而要大部消滅這些敵人,則需要時間,因此,朝鮮戰爭有長期化的可能,至少我應作兩年的準備。”“為粉碎敵人意圖,堅持長期作戰,達到逐步殲滅敵人之目的,我中國誌願軍擬采取輪番作戰的方針。”總之,在美國堅持繼續作戰,美軍繼續獲得大量補充並準備和我軍作長期消耗戰的形勢下,我軍必須準備長期作戰,以幾年時間,消耗美國幾十萬人,使其知難而退,才能解決朝鮮問題。”這最後一段,是毛澤東加寫的。電報還說,彭德懷希望蘇聯盡快派空軍掩護中朝軍隊後方線。(《毛澤東傳》1949-1976 第149頁)3日,斯大林複電,同意派蘇聯空軍兩個驅逐機師進入朝鮮境內作戰,掩護中朝軍隊的後方。
 
3月7日,“聯合國軍”集中20多萬兵力,在幾百架飛機支援下,向中朝軍隊陣地發起全線進攻。中朝軍隊節節抗擊。13日,主動撤離漢城。到三月底,戰線逐漸推移到三八線以北。由於中朝軍隊頑強抵抗,敵人再也難以前進。
 
4月21日,第四次戰役結束。此次戰役曆時87天,殲敵七萬八千餘人,把“聯合國軍”阻止在三八線附近。
 
“聯合國軍”在戰場上接連失利,引發美國統治集團內部爭吵,迫使杜魯門中途易帥。4月11日,麥克阿瑟被解職。由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五 戰爭準備長期,盡量爭取短期
 
經過第一、二、三次戰役的戰略進攻,又經曆了第四次戰役的戰略防禦,在中朝軍隊同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的反複較量中,毛澤東對朝鮮戰爭規律的認識逐步深化,準備長期作戰的思想更加明確。他對抗美援朝戰爭總的指導方針,被概括為“戰爭準備長期,盡量爭取短期”。
 
在第四次戰役期間,美國就在策劃在朝鮮半島東西距離最短的蜂腰部建立新的防線,企圖在中朝軍隊側後登陸,配合它的正麵部隊,南北夾擊,將中朝軍隊趕到蜂腰部以北。
 
為了粉碎敵人這一計劃,中朝軍隊於4月22日發起第五次戰役。
 
(1)“零敲牛皮糖”。
 
第五次戰役規模是很大的雙方兵力都在百萬左右(此時誌願軍共有十五個軍約有百萬兵力)。但是“聯合國軍”武器裝備占有優勢,它不僅有技術精良的裝甲兵、炮兵,而且有製空權,機動性很強。誌願軍對美軍的一個團左右的兵力曾經多次進行合圍,卻始終不能消滅它,至多消滅一個營。
 
這種反複出現的情況,引起毛澤東的注意。1951年5月26日,毛澤東給彭德懷發了一個電報,指示說:“曆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都難達到殲滅任務。這是因為美軍在現時還有頑強的戰鬥意誌和自信心。為了打落敵人的這種自信心以達最後大圍殲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隻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也就夠了。”(《毛澤東傳》1949-1976 第150頁)毛澤東在電報中要求,目前打美英軍隻實行戰術的小包圍,打小殲滅戰,經過打小殲滅戰進到打大殲滅戰。第二天,他在召見誌願軍參謀長解方和第二副司令員陳賡時又重申了這個作戰方針,形象地叫做“零敲牛皮糖”,“每軍一次以徹底幹脆殲敵一個營為目標”。毛澤東還囑咐說:要“將朝鮮戰局的長期性、艱苦性講清,,使全體幹部和戰士有充分認識與思想準備”。(同上)
 
(2)用長期戰爭的方針,多打小規模的殲滅戰。
 
6月3日,在給斯大林的電報中,毛澤東的這個作戰方針以及對戰局的估量,表述得更為明確。他說:
 
“因為我軍技術條件比敵人差得很遠,無法迅速解決朝鮮問題,而決定用長期戰爭的方針去解決它,則需要有一個逐步削弱敵人的階段,然後轉到最後解決問題的階段。

 敵人現在不但火力很強,戰鬥意誌也還未衰落。我軍過去總想用大包圍的方法,企圖一次解決敵人一個至幾個整師,結果沒有達到目的,而包圍和殲滅敵軍的幾個連至一二個營的機會則較多。因此,不要做現在我軍還不能做到的事,,不要企圖打大規模的殲滅戰,而應精心設計,尋找機會,多打小規模的殲滅戰。
 
我軍每次進攻時,隻能由戰鬥員自己攜帶七天的糧食和彈藥。用完了,停下來,等候補給。如果沒有解決敵人,隻好撤回來。這是因為敵人用大量空軍封鎖我軍戰線的近後方,我們的車輛大部被擊毀,糧彈送不上去。敵人已經完全明了我軍的這種情況。當我軍前進時,它就會全線後撤。等候我軍糧彈用完它就舉行反攻。”(同上)
 
毛澤東給斯大林寫電報的時候,已臨近第五次戰役尾聲。第五次戰役於6月10日結束。這次戰役共殲敵8萬2千餘人,是五個戰役中殲敵最多的一次,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常常,從此朝鮮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在長期曲折的革命鬥爭中,毛澤東形成了一個信念:在一定條件下,壞事能夠變成好事。大敵壓境,國難當頭,往往能夠成為喚醒民眾、組織民眾、推動各項革命事業加速發展的強大動力。全國的抗美援朝運動,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國民經濟的恢複,不但沒有因抗美援朝而被延誤推遲,反而在抗美援朝運動以及同時進行的土地改革運動和鎮壓反革命運動的推動下,表現出蓬勃的生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