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掏學費吃住免費發工資的特殊大學
1976年,上海機床廠,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數控磨床! 1968年7月22日,上海機床廠聲名鵲起。當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刊登長篇調查報告——《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同時配發了一篇不同尋常的編者按,“其中有一部分是毛澤東親筆加的”。那個年代被攻擊為"十年動亂"的時代。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教育學博士儲朝暉告訴記者,1968年7月21日晚,報紙清樣呈送到毛澤東麵前。閱後,他批示道:“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裏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
這段批語被稱作“七·二一指示”。是年9月,上海機床廠辦起了以最高指示命名的全國第一所“七·二一大學”,各地旋即效仿。據《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記載,截至1976年,全國七·二一大學總數為33374所,有學生148.5萬人,是同期普通高校學生數的近3倍。上海機床廠東大樓第41號宿舍的青年人積極好學,成為全廠青年學習的榜樣。 “文革”後,曾盛極一時的七·二一大學瞬間消散,對這段曆史的回憶諱莫如深。
讓工人登上講台
1968年春節後,根據上海市的意圖,記者組到上海機床廠調查“文化大革命”的“鬥、批、改”情況,文匯報與新華社記者共同寫就了前述那篇獲得毛澤東批示的調查報告。
當時,上海機床廠的青年技術員來源於兩方麵:大專院校曆屆畢業生(約350人,其中10%是研究生和留學生) ,工人中提拔的技術人員(約250人,其中少數曾派往中等專科學校進修)。
調查報告中寫道:“過去走資派竭力把反動‘權威’捧為青年技術人員的學習‘偶像’,要他們‘向專家看齊’,‘ 為當工程師而奮鬥’。現在,許多青年技術人員思想麵貌發生了顯著變化,認識到名利思想是‘修’字的根,資產階級的頭銜不能爭。”
報告的核心結論是:“從工人中選拔技術人員,這是一條培養無產階級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
這份報告還提供了例證:“一個是上海某大學的畢業生,畢業後又專門學了一年外語,再去外國留學4年,得了一個‘副博士’的學位,1962年開始到磨床研究所實驗室擔任技術員。像這樣一個在學校裏讀了20多年書的人,過去由於理論脫離實際,又沒有很好地同工人結合,所以長時期在科學研究方麵沒有作出突出的成就。”
對比一位14歲開始當學徒的工人,“18歲被保送到上海機器製造學校學習4年,1957年開始在磨床研究所擔任技術員。今年4月,由他擔任主任設計師,試製成功了一台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工業技術的發展所急需的大型平麵磨床”
報告繼而提出“教育革命的方向”:“學校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學校要由有經驗的工人去當教師,讓工人登上講台。有些課程就可以在車間裏由工人講授”;“由基層選拔政治思想好的,具有兩三年或四五年勞動實踐經驗的初、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專院校學習, 職工在鑽研技術”等。
不發畢業證書、畢業後不加工資
“七·二一指示”,體現的是毛澤東一以貫之的教育理念。
1958年,毛澤東即提出,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1960年起,他對教育的批評增多。他信奉“在遊泳中學習遊泳,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上海機床廠的事例,由此脫穎而出。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孫烈認為,“七·二一指示”的內涵是“教育革命”,改造知識分子。
1968年9月,上海機床廠七·二一大學開課,設磨床設計製造專業,學製兩年左右,教材由具備實踐經驗的工人編寫,教師主要也是經驗豐富的工人。
各車間選拔出首批學員共52名,平均工齡在12年以上。
1969年,七·二一大學辦了一所業餘政治大學,次年又附設了業餘技術學校,並不定期舉辦技術短訓班。
雖然是脫產學習,學員們“身上不減油泥味,兩耳不斷機器聲”,生產大忙時,仍回班組參加勞動。
1971年7月21日,首批學員畢業,“一不發畢業證書,二不增加工資待遇,三不要工程師、技術員的稱號”。 34人回到原生產崗位,8人支援內陸地區建設,10人從事科研設計工作。
1972年,新華社播發題為“新型的工人技術人員在成長”的通訊,認為上海機床廠七·二一大學的首批學員“遵照了毛主席關於‘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的指示”。
很快,這種新型的“大學”在全國遍地開花。上海江南造船廠也將廠辦學校重新洗牌,辦起了七·二一大學。
上海機床廠業餘大學培養出的第一批畢業生。 “當時全廠職工都可報名上七·二一大學,但要通過簡單的考試。”袁正昌就在那時順利入學,“白天工作,下班後簡單吃口幹糧,晚上上課,每天連軸轉,卻不覺得疲乏。”授課教師有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老師,更多的是江南廠的老工人。“他們一身好手藝,老師唐應斌曾參加過我國首台萬噸水壓機設計建造,他的課就講他的老本行——焊接,他本人的學曆是小學肄業,”袁正昌說,“課堂偶爾還會搬到車間裏。”
上七·二一大學無需掏學費、吃住免費、還發一些生活費和保留原工作單位的工資待遇的特殊大學。
而隨著毛澤東的逝世, 走資派特色政府宣布 “文革”結束,七·二一大學風卷殘雲般的關停並轉,倏忽而逝。隨之而來的是"恢複高考", 人們高喊著"知識改變命運"的理想進入大學追夢來了。由於社會是在轉型期, 前後十幾年的那個時代的年輕學子們, 享受著社會主義的各種公共福利學習知識, 學成後理直氣壯地為自己或為自家謀取私利。享受著公費出國留學深造成才後全心全意地為自己服務, 要麽留在國外定居下來茯取高薪享受生活, 時不時地以處國專家學者的身分回中國撈錢。不想定居國外的學成歸國後當官發財做人上人, 當地主資本家老板教授專家拿著特殊高工資也樂在其中。因此高唱著讚歌歡呼著"恢複高考"帶來的利益。可今天當把教育事業當作賺錢的工具時, 現在的年輕學子們可沒有這麽幸運了, 尤其是窮人家的孩子們, 別說上大學了, 就是讀小學中學都交不上學費時, 還會讚美這種教育製度嗎? 所有的大學都在以賺錢為目的時候, 沒有錢的孩子們隻能退回到新中國建立前的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