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人家的孩子何時開始能參加高考的?
掃盲運動是指掃除文盲的運動。新中國剛剛成立時,中國的文盲率高達80%。文盲成為新中國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為解決這一問題,一場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在全國展開。掃盲班遍布工廠、農村、部隊、街道,人們以高漲的熱情投入到文化學習中。
掃盲運動是建國初黨領導的主要是麵向社會下層的群眾運動。其賴以發生的社會背景、當時的社會條件以及它所麵對的對象決定了它具有統一而又靈活多樣的特征。
首先,農村掃盲必須符合農業生產實際和農民生活需要。為此,各級政府根據農村實際、結合農民生活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方法。為了配合農業合作化運動,各級政府從本村、本鄉的實際出發,經過和群眾商量,製定出掃盲規劃,力爭把整個過程放在合作化的規程之中。當時各級地方統一安排生產、學習、開會的時間,有些地方規定,評分記工在地頭做完,不占學習時間,學習文化課、政治課以及何時召開黨團會議都作了具體的時間安排。當時尤其強調對農民識字課本的編寫,比較流行的是“識字記工課本”,從農民自己的姓名學起,然後學土地的名稱,各種農活、農具和牲畜的名稱,以及記賬格式。由於貼近農民的日常生產,僅用兩三個月的業餘時間,就可以使農民初步掌握記賬、記工的本領。為了統一領導掃盲工作,各地還成立了掃盲協會。
其次,“以民教民”的工作方法解決了掃盲運動的師資問題。作為一場群眾運動,單靠正式的教師和正常作息時間的教學難以滿足在短時間內全部掃除文盲的艱巨任務。組建一支掃盲教師隊伍是個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一方麵,各級政府特別注重業餘教師的培養,並整合了當時的教師資源。當時的業餘教師隊伍中,有七八百萬是通過掃盲運動已經識了字的農民,大批投入農業生產的初中和高中畢業生也是一個很大的力量,此外還有一百多萬農村小學教師。當時就是號召“發動識字的人教不識字的人,使一切識字的人,包括工人、農民、市鎮居民中識字的人,包括學校教員,高小以上學校的學生、國家機關和人民團體的工作人員”都加入到掃盲教師隊伍裏。同時注意解決業餘教師生活和生產上的困難,教育他們認識到教人讀書識字是為人民服務的、是革命和建設的需要,因而是光榮的工作。
再次,青年團協助各級政府,在掃盲運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掃盲的主要對象是青年,掃盲的依靠力量也主要是青年。“掃除占農村青年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文盲、半文盲,是實現農業合作化偉大任務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今後農村實現技術改革、實用大型農業機器的重要條件。”為此,團中央號召各級團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在全國農村掀起一個全國性的掃盲熱潮,使掃盲工作緊緊跟上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開展。團員青年作為黨組織的得力助手,在動員群眾入學、幫助群眾轉變思想觀念以及指導群眾學習和生產方麵發揮了積極的模範帶頭作用。
最後,掃盲運動打開了農村婦女自求解放的大門。婦女占到農村人口的一半,而她們長期以來遠離知識與文化,婦女的社會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出來。提高廣大農村婦女的文化水平,不僅對於解放農村生產力具有重要作用,對於提高勞動婦女的社會地位也具有重大意義。為此,各級政府組織了婦女聯合會作為領導婦女工作的機關,對她們進行思想宣傳與文化教育,使她們擺脫封建主義造成的愚昧,從而以主人翁的責任感正視自己的社會尊嚴,發揮應有的社會作用。“掃盲識字班,今天開學了,上學的男和女,早早就來到,學文化、學政治,專心聽課,天下的大事情,我們能知道……”這是1950年代流傳在山西晉城的掃盲識字歌。
新中國成立之初,基礎教育薄弱,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不到20%,初中入學率僅為6%,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數隻有11.7萬人。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農村的文盲率高達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裏八村都找不出一個識字的人。掃除文盲成為十分迫切的任務。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確定了逐步改革舊教育的方針步驟和發展新教育的方向,提出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普及與提高結合,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以普及為主。1950年,毛澤東在《人民教育》創刊號上題詞:“恢複和發展人民教育是當前重要任務之一”。
1951年10月,中央軍委為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在全軍進行文化大練兵。畢業於中原軍政大學的祁建華,當時是第二野戰軍某軍文化幹事,曾參加過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在向大西南行軍作戰途中,他開始研究速成識字的教學方法。
這次文化大練兵,祁建華準備下功夫教戰友識字。他以漢語注音符號為“拐棍”,製定了一套速成識字方案。起初,他向戰友們說每天要教40個字,大家覺得太多了,可用了祁建華的識字法後,都進步明顯。一個文盲在一個星期的時間裏,學會1000多個常用漢字,並且能讀報。這個識字教學方案被稱為“祁建華速成識字法”。12月,總政治部通告全軍廣泛推行“速成識字法”。西南軍區政治部決定給祁建華記特等功一次,並授予“模範文化教員”稱號。
1952年5月,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地開展“速成識字法”的教學實驗工作。11月,中央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成立,一場全國範圍內的掃盲運動開始了。
1954年,山東省莒南縣高家柳溝村團支部辦起了“記工學習班”。高家柳溝村有三百多戶人家,全村隻有9個人識字,團支部選了7個識字青年當記賬員,但他們識字不多,經常把賬記成“糊塗賬”。團支部辦起識字班,請四位高小畢業生教大家,首先從社員的名字、各種農活與農具詞匯教起。“做什麽,學什麽”,白天下地幹活忙,晚上集中起來學習。毛澤東稱讚這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看了這種情況,令人十分高興。”
經過三次大規模的掃盲運動,到1950年代末,全國已有近三千多萬人脫盲。這期間,中國的教育體係逐步建立發展起來,人民群眾精神麵貌得到很大改變,為大規模展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人才儲備。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民群眾文化素養普遍低下,文盲占90%。掃盲運動提高了人民文化素質事關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大多數人能識字也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是最基本的人權。經過近50年的不懈努力,使文盲比率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的80%以上下降至2000年的6.72%,這是20世紀中國教育史上最有標誌性的成就,是中國教育史上最輝煌的篇章。這一重要目標的實現不僅意味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下, 在全民教育上取得了最輝煌的成就,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的人口素質有了一個明顯的提高。
這一重要目標的實現還意味著中國政府兌現了對世界的承諾。“消除知識差距,將全球每個居民受教育的權力變成現實”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領域行動的兩項主要目標之一。掃除文盲則是該項目標的主題。建國之初的掃盲運動不但在文化上使廣大農民擺脫舊社會的噩夢,打開知識文化的大門,從而實現了自身的解放,而且為廣大農民通過技術革命改變農村的落後麵貌提供了重要的曆史條件。建國初期的掃盲運動,邁出了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初的步伐。1950年,黨和政府召開全國工農教育會議,確定開展掃盲教育。1952年5月24日,中國開展大規模掃盲運動,掃盲運動的高潮一直持續到50年代末。政府開辦了各種類型的實習學校,掃盲工作取得明顯的成效。新中國成立前,很多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從1952年開始,這種情況得到了很大改變。從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口的80%以上都是不識字的文盲。1952年,快速識字法在全國推廣。經過三次大規模的全國掃盲,到50年代末中國成功掃除文盲近三千萬人。
同樣在1952年,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根據國家工業建設的需要,進行高校院係大調整。北京新建航空、地質、鋼鐵、石油等8大學院,培養“未來的紅色工程師”。同年,教育部發布通知,規定全國高校除經教育部批準的個別學校外,一律參加統一招生,這是新中國第一次全國統一高考。1952年8月15日、16日、17日3天,第一次全國統一高考舉行。從此建立的全國統一高考製度源源不斷為新中國的建設選拔人才。在《全國高等學校1952年暑期招考新生錄取名單》中,不少名字已經成為今日中國關鍵領域內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