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那個時代為啥能成功造出原子彈!

(2019-11-22 07:53:44) 下一個

那個時代為啥能成功造出原子彈!

 

那個時代的中國沒有技術壁壘,每個人為了新中國的建設都開動腦子,   人人都獻計獻策將知識和技術沒有占為己有,更不存在金錢和利益集團的關係,國外的反共勢力也無法能左右中國的發展之路,洋奴哲學遭到批判,   也沒有這麽多洋奴才。

那個時代的中國從普通工人後勤人員到知名的科學家、學者,那個時代沒有“專家教授高級人才”與“下級或初級人員”以及"工人或雜勤人員"的等級之別,在接到科研任務後廣泛地聽取各方意見,  進行研究討論以及辨論,   拍桌子爭論都行,  最後誰的意見對,誰提出的方案正確,就采納誰的。

這就極大的調動了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使科學技術的研發從最短的距離獲得最佳的方案和意見。同時,一個好點子,一項最新技術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在全國得到推廣和運用。如此便形成了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績效。

綜觀全世界都不可能再有比這好的體製。回顧過去,當時的中國能夠創造這麽多、如此偉大的奇跡也就不奇怪了。

參加新中國建設的一個前老工程師,他參加過“兩彈一星”的技術攻關過程,他說中國當時的技術力量,無論是就人員數量還是技術裝備水平而言,都遠遠不如蘇聯和美國,但是中國從原子彈爆炸到突破氫彈技術的障礙,在時間上都反過來比蘇聯和美國短得多。他說取得這樣的“奇跡”不是偶然的,根據自己的體會,毛澤東時代技術能夠進步的關鍵奧秘有三個,而且這些奧秘是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無法具備的。
 
第一個關鍵的原因是真正的技術民主。

他說,由於當時批判反動學術權威,報章上連篇累牘地嚴厲指責各種管卡壓和專製學閥作風,因此,幾乎沒有什麽人敢於以權威和老資格自居,在研究隊伍內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風氣,大學剛剛畢業的學生和老資格的科學家可以同場辯論,有的時候為了爭論技術問題通宵達旦,甚至拍桌子,鄧稼先這樣的老科學家也常常參與跟毛頭小夥子的拍桌子辯論,這樣充分的學術民主帶來了思想和技術的快速進步。不僅加快了技術進步的速度,在這樣的過程中間也加快了技術梯隊的成長過程。

這個老工程師還談到,當時由於人與人關係的普遍平等,許多社會和階級的藩籬都實質上不存在了,一些老工人也參與拍桌子討論,許多細節問題和工藝障礙也能夠集思廣益,結果使得整個的項目進程相對均衡,而不是局限於關鍵技術的率先突破,這就避免了後續試驗中間細節引致的失敗,所以當時許多項目的試驗,幾乎都是一次成功,所有的問題和隱患常常是在技術民主中間,已經得到充分的“鳴放”和重視,提前就有了很多的預案和設計。
 
第二個非常關鍵的地方是徹底地破除了“技術私有觀念”。

這個老工程師回顧說,不管是什麽樣的研究機構,無論是他們花了多少心血得出的最新成果,隻要持一紙介紹信,隻要符合保密的規定,他們所有的最新成果都會無條件地呈現給你,而且沒有一絲一毫的保留。這在任何國家都做不到。

技術創新如果聯係著市場潛在利益,當然就格外需要保密,即便是僅僅聯係著個人的職稱和學術地位評價,相關人員也肯定有藏私的必要,但是在當時的中國,一切私有觀念都遭到徹底批判,許多有助於鞏固私有觀念的評價體係都被破壞,所以人們能夠空前地敞開自己的所得,公之於眾。

這樣,全國隻要任何一個研究所,任何一個研究人員在技術上有了突破,其他的相關人員或者項目,都不再有必要進行重複勞動了,都可以無成本地共享最新的技術成就。

徹底破除私有觀念,使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的技術大協作”成為可能,有限的技術力量和經費能夠空前地節約和有效地利用,避免了許多可能的浪費。
 
第三個原因是幾乎“如身使臂、如臂使指”那樣的高靈敏協調機製。

這個老工程師提到,在衛星項目中間,有一個同步控製問題當時隻能是用機械方式實現,這個就要求四個完全一樣的小彈簧。項目單位反映到主管的聶榮臻元帥那裏,說上海工業力量比較強,希望請上海的同誌幫助解決。聶榮臻給張春橋寫了個小紙條,張春橋給馬天水打了個電話,馬天水連夜召集上海幾十個單位的老工人技師開會,一個校辦工廠的老工人說他能夠實現,回去之後連夜就把符合要求的彈簧做出來了,合計不到24小時。在這樣的過程中間,沒有任何一個人講條件講價錢,所以幾乎沒有耗費什麽談判時間和交易費用。
 
再說一個那時代的南京大學的老師,用現在的稱號他可以稱為"博士專家"又或是"特級教師頂級的知識分子"了,   可那個時代這樣的高級人才和年輕工作的人一樣都被稱為老師!   那個時代的"老師"是受人人尊敬的!   他在1969年參與主持我國的電子計算機項目。

據他所說,項目立項完全不需要去找路子跑關係,國家直接按照當時的技術力量優勢所在,甚至在沒有事先打招呼的情況下,就撥給南京大學1000萬元經費,指定用於電子計算機項目,項目辦公室成立之後,不需要他去找江蘇省委,而是項目立項的同時由國家指定江蘇省委配合研究工作,無條件地承擔項目的協調工作,許多電子部係統的七字頭的工廠,就按照研究進度和要求來進行配合試驗,江蘇省和南京市的相關部門直接受項目小組的領導,結果是“產、學、研”的高度緊密結合。項目經費絕對不容許個人為私人目的動用,許多工廠在利用自己的技術和工藝積累基礎上來參與這個項目,已經有的技術和工藝都不再重複投資和花錢。
 
計算機項目的背景是1963年毛澤東說要繼續大躍進,不能老是跟在洋人的後頭搞“爬行主義”,要盡可能地采用已有的先進技術,跟蹤科技發展的先進水平,這個意見在三屆人大上通過。

為此,中央科學小組、國家科委黨組於1963年12月提出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七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報告、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及科學技術事業規劃,這個規劃是在原有的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參照世界科學技術進展狀況製定的,總的要求是動員和組織全國的科學技術力量,自力更生地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關鍵性的科學技術問題,在重要的急需的方麵掌握六十年代的科學技術,力求在接近和趕上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的道路上,實現大躍進。

這樣在毛澤東時代政治上初步穩定之後,許多科學技術項目就分解落實到具體的研究機構,除了南京大學之外,清華大學也是計算機項目實施的重點單位,到70年代末期,已經產生豐碩的成果,清華大學當時的計算機技術水平,中國實際上和美國是基本同步的,後來由於這些項目和“運十飛機”的命運一樣下馬,這樣我們國家在今天的關鍵技術領域,就被西方國家遠遠甩在後麵。

清華大學在1970年代中期就拉出了單晶矽,現在反而不會了。前幾年某研究單位以單晶矽立項,結果得到數千萬的研究經費,最後是在美國去拉出單晶矽來結項的,事情竟然演變到這個樣子,特別值得那些真誠關心中國技術進步的人們深思了。
 
當時中國能夠以有限的技術力量,去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優勢在於全國技術力量的無成本合作,有限的經費和人力資源能夠集中使用,在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基礎上搞集中突破,降低相互學習的成本並實現研究隊伍的迅速成熟和壯大。

而中國今天的問題還在於,中國不僅落在後麵,在市場規則急功近利的“短視”眼界裏根本就喪失了追趕的動力,而且在中國技術力量和經費和西方國家有巨大差距的情況下,還硬要一味地抄襲西方的技術發展路線,這注定隻能是產生“爬行主義”後果,一切有價值的成果都不可能產生在中國。

就新中國製成原子彈一事來講, 那時第一代的領袖們經全局長遠考慮, 詳細周密計劃是值得後人們敬仰和學習的, 一直到今天他給中國人和中華民族帶來的回報是無價的, 是無法用錢來計算的! 建國的第一代, 創業的第一代, 移民的第一代........許許多多的第一代們為了子孫後代們都不計成本的無私地默默付出, 不可能如同商人一樣事事都要計較成本來做事! 今天的子孫有資格說三道四嗎! 先輩們製造的公路鐵路地鐵........製造的那一代人不可能收回成本, 但卻能造福子孫後代們, 今天的子孫有資格說三道四嗎!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新疆羅布泊上空,中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的消息震驚世界。1964年10月16日北京時間下午2時59分40秒,曆史性的時刻到了,主控製站技術人員按下決定曆史的電鈕,10秒鍾後,自動控製係統進入自動控製狀態,這時倒計時從10到零點順序跳動。這10秒是扣動人們心弦的10秒,因為在10秒內原子彈從雷管點火,炸藥起爆開始,能量向內心聚焦,高溫高壓壓縮鈾235材料,核材料達到超臨界值,中子轟擊原子核,原子核產生裂變,釋放出大量能量。隻見零點一到,強光閃亮,天地轟鳴,巨大的蘑菇雲翻滾而起,直上藍天。成功了,新中國向全世界說成功了。

中國人勒緊褲腰帶研製出原子彈,演繹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國的原子彈正式起步研製是1959年下半年,這個時期正是中國經濟困難時期,糧食定量供應,副食品短缺。核武器研究院的廣大科技人員,同樣度過了每天挨餓、身體浮腫的艱苦時期。但是,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工作卻出現了奇跡,科研人員熱火朝天,沒有灰心喪氣,沒有消極沉悶,整個核武器研究院的人員,像蒸汽機車一樣,加上點煤、水,就用盡全力向前奔馳。有了他們艱苦奮鬥的閃光精神,才有今天的強大中國。這難道不是奇跡嗎?原子彈爆炸後,第一時間看到的能量是閃光,科學家把它叫做光輻射,有極強的亮度,但是它比起從事中國原子彈事業的科技人員的內心的閃光,也隻是第二位的。

核材料鈾235是原子彈的核心材料,原子彈是用鈾235原子裂變時產生的巨大能量而爆炸的,沒有鈾235,原子彈是無法製造出來的。鈾235研製過程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係統工程,從探礦、選礦、開采到最後的提取成功,有上百道工序,經過了許多家工廠。從南方的礦山開挖、選礦,由粗加工到細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步一步的篩選,一步一步的提取,將半成品送到北方某工廠,再由北方某工廠加工後送到西部多家工廠,最後提取。整個工藝流程要經過大半個中國,缺少一道工序也不成。每一道工序都有極嚴格的技術要求,工作量之大、工藝要求之細、技術要求之強,不是有真才實學的行家裏手,是完不成的。假如都用錢來計算要化多少錢?  那些參加研製的高級科技人員都不成了土豪資本家了?  可那個時代的高級科技人員、官員、管理人員、和廚師清潔工以及工人們都是平等的有尊嚴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