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國民黨代理宣傳部長毛澤東
"我不想哪一天,在中國的大地上再出現人剝削人的現象,再出現資本家、企業主、雇工、妓女和吸食鴉片煙;如果那樣,許多烈士的血就白流了……"
1
1924年的上海。
夕陽唱晚,在初冬蕭瑟安靜的天氣裏。
一個剛過而立的年輕人,在最後看了一眼上海的繁華之後。
毅然踏上南行的火車,轉身離去。
沒想到的是,這一別竟是半生,直到31年後他才有機會再到上海。
離開之後的他,大半生都貓在山溝裏打遊擊;等到他再到上海,卻已經是新中國的最高領導人了。
31歲離開,31年後再回,冥冥中透露出深不可測的人生際遇。
這個人就是毛澤東。
離開上海前,因為國共合作,毛澤東在國民黨上海執行部主持工作。
同時,還擔任了黃埔軍校上海招生點的負責人,主管上海和長江流域以北各省的招生複試工作。
而當時的上海,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有名的大都市。
十裏洋場,歌舞升平; 醉生夢死,紙醉金迷。
這裏有黃包車,女人們開叉的旗袍,有弄堂雨巷、家短裏長,甚至已經有了煤氣、電燈、自來水,抽水馬桶和電梯。
文人雅士們的消遣除了麻將、高爾夫,還可以去青樓買醉。
租界裏動不動會搞“花國選美”,妓女們濃妝豔抹、爭芳鬥豔,冠軍居然叫“大總統”,還要在報紙上大肆宣傳。
鴛鴦蝴蝶派的小說正大行其道,這種披著才子佳人外衣的YY小說,很大程度上就是民國版的《霸道掌櫃愛上我》、《梨花帶雨更傾城》。
就在這一年,鴛鴦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張恨水,憑借九十萬字的章回小說《春明外史》一舉成名。
他後來還寫了兩本更有名的書,《金粉世家》、《啼笑因緣》,書中描寫的民國富家貴族的愛情和日常生活,成了無數民國粉心中的經典。
2
在國民黨的黨史館裏,有一份非常珍貴的史料。
是1924年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的決算書,裏麵記錄了當時毛澤東的工資。
一個月120元。
如果有人還記得,就在5年前,他第一次去北京,在北京大學的圖書館裏當管理員,一個月的工資是8元。
據他自己來說:這個8元的工資已經不低了。
離開北京時,他曾轉道上海,因為沒錢,不得不靠給別人洗襪子度日。
這樣一對比,你就知道對毛澤東而言,僅僅過了5年,他的收入就已經天壤之別了。
簡直完美回答了知乎著名問題:“工資突然爆炸式提升是什麽感覺?”
事實上,毛澤東當時一個月的工資,已經頂得上普通工人大半年的收入。
那年代,男工一個月的工資大約20元左右,女工隻有13元左右,童工更慘,隻有10元。
而這個數字,是按照出工30天,每天工作10個小時計算的。
廣大農村的農民們,一年摸爬滾打,到年底能有幾十元的結餘就不錯了。
毛澤東的父親是韶山著名的富農,一輩子的苦心經營,各種精打細算,據毛澤東自己統計,最後家庭總資產大概兩三千元的樣子。
按照毛澤東當時的工資,不用兩年,就能掙到其父親一輩子的積蓄。
離開上海一年後,毛澤東更是不得了了。
他去了廣州,被推薦成了國民黨的宣傳部代理部長,同時還是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按照《民國暫行文官官等官俸表》,作為部級領導,這時候他一個月的工資應該在680銀元左右,按現在的標準,大概可以算得上財務自由了。
與此同時,很多上層社會的名流都和他結交。當代理部長的時候,毛澤東甚至曾到蔣介石當校長的黃埔軍校講演,給蔣介石上了一堂生動黨課。
很多國民黨元老也非常欣賞毛澤東,比如汪精衛,代理部長一職就是他推薦的。
1926年的長沙《大公報》還曾經有過一個報道:中央黨部執行委員毛澤東,擬於日內分赴湖南寧鄉、新化、衡山、衡陽、湘潭、醴陵、寶慶、攸縣、武岡、新寧等十餘縣巡視黨務狀況。
這可是以中央大員身份巡視地方啊。
33歲,官至正部,收入頗豐,結交的都是社會上層。
就算是按照現在最挑剔的眼光來看,他也算是走上“人生巔峰“了。
3
那麽,像毛澤東這樣青年得誌的“成功人士“每天都在想些什麽呢?
根據當時的資料顯示,除了日常的黨務工作,毛澤東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研究“三農“問題上。
他在國民黨的一係列會議和各部門會議上,幾乎每會必講農民,必講農運,必講土地問題。
在國民黨二大上,毛澤東更是主持修訂了《農民運動決議案》,並當選為國民黨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委員。
即使後來辭去了代理的宣傳部長,他仍然將全部精力投入了農民運動講習所。
在農講所的幾個月中,毛澤東寫出了《中國農民問題》、《農村教育》兩部講義。
他分析從辛亥革命到五卅運動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沒有完全得到3億2千萬農民的幫助和擁護”,並提出了著名的論斷:“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是農民問題”。
在中山大學舉行的中華農學會開幕式上,他向與會者致詞說:諸位頂要緊的不要忘記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
一個生於農村、長於農村,好不容易憑借努力擺脫農村、進入大城市,甚至已經隻腳踏入上層社會的人,每天居然都在想農民的問題。
這和現在多少狗蛋、翠花,一到大城市,進入國貿格子間,就改名叫Jack、Lucy,迫不及待地和農村劃清界限,簡直成了鮮明對比。
但說來好笑的是,雖然毛澤東整天奔走呼號,卻收效甚微。
不僅當時的國民黨對農村問題、農民運動根本不感興趣,就連共產黨內部也很不以為然。
中共三大的時候,在毛澤東堅持下,雖然通過了《農民問題決議案》,但誰也沒有把這個文件真正放在心上,後來更是要求不要把農民運動發展得太大。
之所以會這樣。
是因為在當時大城市裏生活,特別是中上層人士的眼裏,廣大的貧民、農民其實都是可以忽略的。
他們吃什麽、穿什麽、在幹什麽、有什麽需求、有什麽想法,Who care?
他們身在這個國家,是這個國家最大的一個群體,但又好像與這個國家無關。
哪兒的政府又垮台了,哪個軍閥又上台了,除了照例的苛捐雜稅,幾乎與他們沒有什麽關聯。
這才是真正的民國。
這是有些人的盛世,是更多人的荒年。
事實證明,後來我們說“萬惡的舊社會“,民不聊生,是不準確的,至少是片麵的。
對於某一些人而言,民國,是天堂。
他們不僅生,而且生活的很好。
所需要的就是,築起一道堅固的堡壘,堡壘裏的人醉生夢死,哪管外麵屍橫遍野。
史料記載“上層社會普遍恐懼工農運動,並願意支付軍費來進行鎮壓。“
現在民國粉們所津津樂道的,民國時期“經濟自由”、“社會開放”、“文化發達”,不好意思,那都是對極少數的上層人士而言。
如果有幸穿越回去,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那剩下的95%,食不飽腹、衣不遮體,還要時常被地主劣紳壓迫的普通老百姓。
我們現在去讀民國文人們的著作,看他們筆下的民國溫情脈脈,充滿了自由浪漫的氣息,隻是因為他們掌握了話語權。
但更多的貧苦老百姓,是沉默的。
那麽,當時真正的農村又是怎麽樣的呢?
根據毛澤東的統計,當時的中國農村,貧農占百分之七十,中農占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農隻占百分之十。
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人辛苦一生,也就能勉強度日而已。
當時有一本書《黔滇川旅行記》,裏麵記錄了作者一路看到的凋敝景象:
兒童十五六歲以下,終年是赤著身,有太陽時,曬太陽取暖,無太陽時則藏於草中,女孩十五六歲時,仍多無破褲可穿,僅用麻片以遮身。此非少數者,普通大約都是如此。
前麵提到過的作家張恨水,當時已經非常有名了,其知名度應該超越了現在的郭老師、顧老師,曾經到西北一帶去旅遊,一路所見荒旱連片、土匪橫行,生靈塗炭,這對他造成了很大觸動。
回來後寫了一本書叫《燕歸來》,開篇幾首詩記錄了當時的景象:樹皮剝盡洞西東,吃也無時餓越凶。百裏長安行十日,赤身倒在路當中。
這之後的張恨水性情大變,寫下了很多農村、抗戰之類“主旋律“題材的小說。
這感覺,就像郭老師有一天去寫XXX村扶貧報告一樣不可思議。
而毛澤東,不僅當過省城小學的校長,雜誌社主編,還在上海、在廣州“當了大官”,是比張恨水還要知名的、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名流。
他原本也可以躲在堡壘後麵,隻看這個社會最光鮮亮麗的一麵。
但毛澤東自己從堡壘裏走出來,不僅走到了他們中間,而且將他們發動了起來。
八七會議後,中央臨時政治局分工之前,瞿秋白征求毛澤東去上海中央機關工作的意見。
毛澤東表示,不願去大城市住高樓大廈,願到農村去,上山結交綠林。
在很多人的理解裏,這更不可思議了。
4
1945年,一個叫西德尼·裏滕伯格的美國青年來到中國,他遇到了一件令他終生難忘的事:一個喝醉了酒的美國士兵,故意駕車撞死了一位名叫李木仙的中國女孩,結果,法庭卻判決他隻需賠付26美元。
事後,女孩的父親卻又退回了6美元,因為這個父親以為,按照中國的慣例,這6美元是經手此事的“法官老爺”必須收取的“好處費”。
這就是亂世中的人命。
西德尼·裏滕伯格的中文名叫李敦白,他後來成了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美國人。
幾十年後,李敦白回憶說:之所以永遠不能忘懷這件事,那是因為在1949年之前的中國,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在舊中國的製度下,老百姓命如草芥。他之所以還要講述這件事,是因為這件事告訴我們,什麽是“革命”,毛澤東發動的革命究竟改變了什麽。
長征的時候,最讓蔣介石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麽紅軍越打越多,越來越多的貧苦老百姓願意跟著毛澤東走。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毛澤東把他們當人看。
他不僅不怕他們,而且願意接觸他們,和他們打成一片。
他說:農村是海洋,廣大農村是休養生息的地方,群眾是真正的銅牆鐵壁。
他願意同老百姓們談心聊天,教他們讀書識字,告訴他們美好的生活是怎麽樣的。
在中央蘇區,已經是中華蘇維埃主席的毛澤東親自給孩子們編寫了語文課本。
其中的《新三字經》開篇就是這六個字:天地間,人最靈。
是的,毛澤東一直覺得,這些看起來麵黃肌瘦,眼神躲閃,不識字、受盡剝削的貧苦老百姓,每一個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也想要過上好的生活,也應該平等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該受到誰的壓迫。
隻要團結起來,他們將擁有世界上最磅礴無比的力量,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是大寫的“人“。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從來就沒有什麽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毛澤東
井岡山的時候,一位紅軍連長給妻子的信中說到:“我天天行軍打仗,錢也沒有用,衣也沒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較之從前過優美生活的時代好多了,因為是自由的,絕不受任何人的壓迫。”
因為毛澤東和他帶領的那支軍隊,普通老百姓也開始有了生活,有了夢想。
當舉著紅旗的人告訴他們窮人也有權利過好生活的時候,他們驚訝、欣喜、衝動。
然後,他們跟著紅軍打土豪分糧食,幫助紅軍救治傷員,給紅軍當向導,很多人就這麽赤著腳板跟上那麵紅旗,無論走到哪裏。
這就是毛澤東和他的部隊,來自人民,又要啟發人民,解放人民。
因為來自於農民,所以,即使長征中最艱難的時候,也始終堅持對老百姓秋毫無犯。
蔣介石打來打去,天天不屑地將紅軍稱之為“共匪”,也沒有把紅軍打成流寇、土匪。
如果懷疑史料,可以看看對手提供的消息。
……(共匪部隊)對人民毫無騷擾,有因餓取食土中蘿卜者,每取一頭,必置銅元一枚於土中……戰電令,愛護民眾,勿為匪所利用,為要。-- 蔣中正
5
與現在很多人想象中不一樣的是,毛澤東雖然到了農村,放手發動起了群眾,但他的革命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人生更是充滿了挫折坎坷。
特別是初期的時候,由於毛澤東思想太超前,開會的時候長期各種開群嘲,上來一句以上全錯,下麵聽我的blabla,甚至是對中央的決策也是繞彎子執行。
很容易遭人恨。
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就曾被開除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甚至被誤傳為“開除黨籍“。
1929年,紅四軍召開七大,身為領導的毛澤東居然落選了,被迫離開了他一手創立的紅四軍,後來因病請假不參加八大時,又被懷疑是“鬧情緒“,給了個黨內警告處分,無奈下隻能被擔架抬著到會場。
到了1932年10月,更大的挫折來了,中央政治局的全體委員集體把毛澤東選下了台。
原因是共產國際要求紅軍打武漢,毛澤東說打武漢根本不可能,想都別想;打南昌,毛澤東說也不行;打贛州,毛澤東說贛州也打不下來,贛州是銅牆鐵壁。
共產國際覺得,給臉不要臉是吧,那就一邊玩去吧。
這一次的挫折十分嚴重,連他的弟弟、弟妹、賀子珍都受到牽連,很多人有了顧忌,不敢接近毛澤東。為了不牽連或少牽連別人, 毛澤東也很少再和別人談話。
毛澤東說,那段時間,鬼都不上門。“我的任務是吃飯、睡覺和拉屎。還好,我的腦袋沒有被砍掉。”
更可怕的是,長征都差點沒把毛澤東帶走。一直到最後,掌握領導權的博古才提出“還是要帶毛澤東走”,這成了博古在長征前後所做的最正確的決定。
陳毅後來曾說過:“毛主席是一個……受過汙辱、冤枉和虐待的人……他被撤過職,受過黨內審查,被宣布為機會主義者,蒙受恥辱,被送往後方休養。沒有人去看望他,因為誰也不敢接近他。”
即使這樣,他也從來沒有想過放棄。
不要以為,那時候的人,意誌就都那麽堅定。
要知道,最開始的黨的領袖,陳獨秀都脫離了黨。
曾經的最高領導向忠發,剛被抓住就提出要投誠。
羅章龍、張國燾也都是稍受點挫折,就要脫黨、叛逃。
後來,金一南教授曾經做過一個統計:
當年參加中共一大的一共13人,平均年齡27歲,都是青年人。
這些人裏麵,1人脫黨,1人被開除,3人叛黨,2人投靠了日本人,
也就是說一半以上都已半路放棄。
除開犧牲的幾個人,真正堅持到底的不過兩三個人,
而毛澤東正是其中之一。
這世界上,最怕的就是忠誠的人被誤解,被誤解的人不能堅持到底。
但毛澤東畢竟堅持下來了,這就是信仰與堅持的力量。
6
1921年7月,毛澤東和他年少時最好的朋友之一蕭子升見麵了。
他們一起乘船離開長沙,徹夜暢談。
蕭子升回憶說:“那是最後一個夜晚,我們同床而睡,一直談到黎明。毛澤東說,如果我們全力以赴,不要一千年,隻要 30年至40 年的時間,就能夠改變中國。”
但蕭子升不願意,因為他覺得這樣的國家和人民,不值得他去犧牲。
蕭子升的想法,其實是那個時代裏很多知識分子的想法。
看看魯迅筆下的人物,閏土、阿Q、栓子,都是懦弱的,盲目的,狹隘的,愚昧的。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拯救他們,更不知道他們值不值得拯救。
就像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寫的日記裏說:內亂不止,叛逆毫無悔禍之心,國民亦無愛國之心,社會無組織,政府不健全,如此民族,以理論決無存在於今日世界之道。
國破家亡,有的人的選擇了投降,有的人選擇了逃避。
生逢亂世,苟活而已。但麵對大廈將傾,麵對江河日下,毛澤東卻選擇放棄曾經的優越生活,憤然而起。
難道因為弱小,就該被欺負嗎?難道因為落後,就該要亡國滅種嗎?
1925年到廣州後, 毛澤東在填寫 《少年中國學會改組委員會調查表》 時, 對個人經曆作了這樣的概括:“教過一年書, 做過兩年工人運動,半年農民運動,一年國民黨的組織工作。”
在那樣的時代,任意一個職業都可以讓他獨善其身,苟活於世。
但他的一生,不是為自己而活的一生。
那時的他,其實並不知道革命能不能成功。
實際上,毛澤東雖然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但卻是在預見到革命可能失敗的前提下,毅然投身到大革命之中去的,而這是他與許多革命者的一個重要區別。
日本思想家丸山升後來曾經這樣說過,毛澤東與魯迅一樣,正因為他們是“失敗者”,因此才成為最徹底的革命者、真正的革命者。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碌碌無為的人,都有得過且過的人,都有怨天尤人的人,但也有拍案而起的人,有積極向上的人,有浩然正氣的人,有甘願身入苦海、矢誌不渝的人。
所謂偉人,不僅在於做出了偉大的事業。
而在於他必須先有偉大的人格,樹立了偉大的信念,做出了偉大的舉動。
就是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就是能人之所不能,為人之所不能為。
幾十年過去了,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讀懂他,更有多少人曾經誤解了他啊!
懼怕他的視他為洪水,崇拜他的視他為聖人,將他捧向神壇。
但更多的人也就是似是而非人雲亦雲罷了。
其實,我們更應該去實打實地了解他的真實經曆,去感悟他的初心,去看他在關鍵時刻如何抉擇,在麵對困境時如何突破,在遇到誘惑時如何自律,在遭遇誤解時又該如何堅守。
去體會他的格局、思想、意誌和境界。
那是一種偉大的慈悲。
拿破侖說:世界上有兩種力量強大,一種是思想,一種是劍,而思想將最終戰勝劍。
從1976年算起,毛澤東已經離開這個世界四十多年了,他帶走了他的劍,卻留下了他的思想。
他的文章和思想,每看一次,都能對國家、社會、人生的很多認識,感到豁然開朗。
曆史曾經誤解了他,但人民最終證明了他;今天,可能有無數的人誤解過他,但曆史最終會證明他。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周恩來對前途很擔憂,特地去武漢找毛澤東,兩人在江邊有一段很經典的對話——
毛主席說“仗我們是不怕打的,帝國主義要想‘和平演變’我們這一代人也難;可下一代、再下一代就不好講了。中國人講‘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英國人說‘爵位不傳三代’;到我們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情形又會是個什麽樣子啊? 我不想哪一天,在中國的大地上再出現人剝削人的現象,再出現資本家、企業主、雇工、妓女和吸食鴉片煙;如果那樣,許多烈士的血就白流了……”
這大概就是為什麽,我們現在還應該去祭奠這樣一個人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