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核! 中朝邊境人們習以為常了”!
在中朝邊境城市丹東的一家咖啡廳裏,客人不多,手頭無事的服務生小金托著下巴,隨著餐廳裏的音樂輕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她的歌聲輕緩流暢,但胸前顯眼的朝鮮國旗徽章表明她來自一江之隔的那個國度。結賬找零時,《環球時報》記者趁機跟她搭訕:“你很喜歡唱歌啊。”她匆忙一笑,然後轉身離開,換同伴做剩下的工作。在外工作生活的朝鮮人,一向給人以神秘感,如同他們的祖國。最近一段時間,外界一直在猜一個謎——朝鮮何時進行第六次核試驗?盡管幾個熱門預測一一落空,那根事關“戰爭與和平”的弦仍繃得很緊。24日至27日,《環球時報》記者深入中朝邊境,從鴨綠江到圖們江,記者實地觀察發現,盡管半島戰雲密布,中朝邊境卻相對平靜,呈現出一種“外緊內鬆”的反差。
“說實話,我們當地人真沒覺出多緊張”
從地圖上看,中朝邊界線從丹東鴨綠江口向東蜿蜒600餘公裏,過了長白縣陡然折向北方。無需精確測量,僅用肉眼就能判斷出,中國距離朝鮮豐溪裏核試驗場最近的點就是吉林省長白縣。“背靠長白山,東北高,西南低”的地勢意味著,一旦朝鮮發生核事故,這裏麵臨的威脅要遠大於其他中國邊鎮。
在長白縣做小買賣的郭師傅晚飯後喜歡到鴨綠江邊看著對岸抽煙,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於地處偏僻,就業空間小,長白老齡化比較嚴重,而老人對核威脅不敏感。“那都是電視上的事,我最關心對岸啥時候開放。靠著這麽大個城市,一旦放開,遍地都是錢啊。”
對麵是朝鮮第三大城市惠山。在鏡頭裏,惠山似乎比長白縣繁華不少,但若將照片放大就會發現,惠山每戶房屋上細長的煙囪暴露一個現實:這仍是一座嚴重依賴煤炭和木材燃料的城市。這種猜測很快被證實。《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中國一側山林茂密,朝鮮一側卻是光禿禿的。“樹都被老百姓砍光用來燒火做飯了”,當地人對記者說。
從長白縣沿江而下,肉眼看去,對岸朝鮮人民軍的崗哨分布隨兩岸人煙減少而變得稀疏。當地人稱,對岸除了明哨還有暗堡。但常年往來兩地的長白縣金坤邊境經貿公司總經理馬奎剛說,這段時間朝鮮一側的警戒並沒有明顯變化,而且對岸也沒什麽暗堡,隻是“朝鮮資源緊,有的農村崗哨很簡陋,以至於看不出來是崗哨”。
從長白到臨江市的200多公裏是鴨綠江最曲折的一段,當地很多村鎮以“數字+道溝”來命名。據古籍記載,鴨綠江上遊自雙岔口至臨江共有24道溝,都源於長白山的小河溪。與記者隨行的司機小張是當地人,他說,這段江麵窄,是最容易偷渡的地方,“黑燈瞎火的,蹚過水往山裏一鑽,鬼都找不到”。
地形複雜,沿途中國的邊防檢查也很嚴。鴨綠江上遊300多公裏的路程,記者遇到至少4個檢查站。司機小張說,感覺近期的檢查比以往頻繁,“或許因為局勢變緊張了吧”。
不過,沿途村莊的百姓並不擔心半島生亂。“打不起來”——這是記者聽得最多的他們對局勢的預判。在與朝鮮一市三郡隔江相望的集安市,一名宣傳部門工作人員熱情地向記者介紹當地風情,對於時局則表示:“說實話,我們當地人真沒覺出多緊張。”
最能透出不尋常氣氛的也許是中朝陸路口岸在25日關閉,記者在長白口岸和集安口岸向當地業者詢問閉關原因,得到一致答複:“朝鮮建軍節”。
在朝鮮“建軍節”當天,走進火熱的旅行社
“昨天下午回來時,(長白口岸的)朝鮮邊防竟然睡著了!”25日朝鮮“建軍節”當天,60多歲的馬奎剛邊沏茶邊跟《環球時報》記者說笑:“萬一真的核爆,我就回不來了!”馬奎剛被稱作當地“最早跟朝鮮做生意的老板”,上世紀80年代就做中朝邊貿。他的抱怨並非因為擔心核爆,而是在意自己的木材生意,這是眼下為數不多能做的貿易。
馬奎剛的商業模式很簡單:朝鮮出廠房和原木料,中方出技術、設備和資金,生產建築木材銷往內地。他告訴記者,他做過礦產貿易,“但2016年金礦貿易就不讓做了,第二年鉛鋅礦也不讓做了。國家不讓做啥咱就不做。”在他看來,朝鮮老百姓對“是否開放”沒有概念,但當地政府認為有利的事,政策會積極靈活,所以這種合作一般都是朝方找上門來。
與長白不同,在鴨綠江的另一端,丹東口岸的繁忙讓人意外。26日晚7時,從朝鮮一側回國的中國大貨車依然在排隊入關,掛著朝鮮車牌的大卡車則在口岸辦公室門口等著裝貨出關。為附近小商店做邊貿的劉師傅說,由於中朝友誼橋隻能單向過車,每天早晨,朝鮮車先來,中國車再出關,晚上等中國車全數回來,朝鮮車才能回。這種順序每個月輪換一次。
在劉師傅印象中,中國車都是滿車去空車回,朝鮮車是空車來滿車回,以往局勢再緊張,丹東口岸都沒關閉過。“你看看這滿街的朝鮮一日遊,能有啥事?就算有風吹草動,幾分鍾就開車回來了。”
劉師傅說的是實情,朝鮮旅遊在邊境地區非常火熱。以丹東東部虎山長城附近的“朝鮮內河遊”為例,業者的賣點是乘船進入內河後“兩邊都是朝鮮”。記者親身體驗發現,短短30分鍾,可以看到人民軍兵營、人民公社以及日本軍港遺址等,岸邊洗衣的人民軍士兵偶爾會向船上的遊客揮手致意。返程時,甚至有一艘朝鮮船與遊船貼近,船上的朝鮮人向遊客推銷煙酒和土特產。
為什麽能到朝鮮“內河遊”?一名向導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目前丹東有4個碼頭能開“內河遊”項目,每個碼頭每年向朝鮮方麵交200萬元人民幣。該向導還透露,從2008年左右開始,無論局勢多緊張,這項旅遊從沒停過。
其實,在上遊的長白縣,旅遊市場也很活躍。25日,記者走進一家打著“朝鮮惠山遊”廣告的旅行社詢問,老板表示,必須10人才能成團,“即使立刻報名,最早也得排到28日以後了。”
“核試驗?大家習以為常了”
沿鴨綠江600多公裏的路途,《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即便輿論持續渲染半島局勢“山雨欲來”,中國邊民對對麵的情形卻有些“漫不經心”,讓我們這些初來乍到的外地人的緊張心情有所緩解。
“你在邊境看到的景象是真實的,外界不要被美韓媒體忽悠了,對於朝核問題,要判斷哪些是虛、哪些是實。”在跟國內一名資深半島問題專家交流時,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解釋了這種反差。他說,美國此前稱不排除“一切手段”解決朝鮮問題,“一切手段”包括軍事、外交、經濟和其他,如果隻誇大炒作軍事手段,是不負責任的。
這名專家提到,幾乎每到“敏感”時間點,美國一家名為“北緯38度”的網站和韓國軍方都會爆出“朝鮮會挑釁”的猜測,總有幾次會碰上,但更多的失敗預測卻很容易被遺忘。“對這些分析確實需要注意,但沒必要渲染威脅。”
一旦朝鮮真的進行“第六次核試驗”,對邊境的影響會怎樣?這位專家表示,朝鮮的核試驗都是“震源0千米”,這是由於豐溪裏的核爆點是從山腳下水平打洞,而不是在山頂,更不是空中核試驗。由於有朝鮮境內蓋馬高原以及中國境內長白山的阻隔,前幾次核試驗中國境內並未監測到明顯的輻射。“但如果第六次核試驗當量加大,或核爆過程中出現什麽問題,甚至美國對朝鮮核設施進行外科手術式打擊,就值得注意了。”
說到核試驗,《環球時報》記者沿中朝邊境東側圖們江采訪時,在延吉市聽到不少議論。延吉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是距離朝鮮最近的中國自治州的首府。當地大部分人對朝鮮去年9月進行的核試驗記憶深刻。
“我當時在家坐著,還以為是地震了”,一名市民對記者說。對於媒體猜測朝鮮會在25日進行核爆,這名市民表示,“這天是他們的建軍節啊,要是爆炸的話,也不奇怪吧。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大家習以為常了。”
像這名市民一樣,記者接觸到的當地民眾對有關朝鮮核試驗的各種新聞並不陌生。有人表示擔心核汙染,也有人對朝鮮抱有同情。一名張姓市民說,“朝鮮人都是硬骨頭,他們其實就是不想被欺負。不過,他們真的太窮了。”
25日這天,朝鮮沒有進行核試驗,而是進行了火炮演習。當天,延吉的天氣陰晴不定,偶爾飄過一陣雨。市中心的延吉西市場過渡經營場所內,商販和客人在熱火朝天地砍價,他們有的說漢語,有的說朝鮮語,一派繁忙景象。
【環球時報赴吉林特派記者範淩誌 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