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去閱讀?
2017年,讀完了22本中外書。閱讀量不大,但是卻深入了進去。對其中的16本書或者文章,寫了或長或短的書評。
小說大家《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曾經說過,“一個優秀的讀者,一個成熟的讀者,一個思路活潑,追求新意的讀者,隻能是一個反複讀者”。所以說溫故才能知新,努力做一個可以反複閱讀的人。
每個人看書的理由不一樣,對於我,書籍就是我的一方鎮靜劑。讀書需要心平氣和。心煩氣躁的時候,絕對是讀不進一個字去。
每當你打算讀一本書的時候,並不是每一個故事開頭都能抓住你。或者是讀著讀著,你就感覺索然無味。如果是這樣,你就需要讀一些對於原著的書評了,它會讓你對故事有一個朦朧的認識,會讓你有興趣繼續讀下去。
先讀一些書評,可以幫助你對原著有一些判斷,讓你更加有興致和毅力去啃那塊硬骨頭。蚍蜉撼大樹,自是不量力,但是你有自己的方法去撼動那棵大樹。
而一旦你把故事絲絲入扣地讀了進去,也就會被作者牢牢地抓住,你就可以不計任何代價地讀下去!多少個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你都是捧著一本書靜靜度過的。
你更喜歡手機閱讀。每當閱讀提示欄出現了,“前路雖長,尤可期許”的小字時,你就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當提示你在30%的進程時,你就覺著是一種鼓勵。當你在70%時,你就會心生悵惘,了然若失。“快要和每一位告別了!”
當你終於把一本書讀完,合上最後一頁時,不管故事是悲是喜,你的心情都不太好。因為你知道,你需要時間把自己從作品中剝離開去。你已經不再是他們中的一份子了。曲終終將人散,大夢終將要醒。
隨著閱讀量的提高,你也就體會到了一種讀書境界:“解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
2. 管寧和華歆
原文: 管寧與華歆,俱為漢末人。初,二人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視而不見,與瓦石無異。華捉而喜,竊見管神色,乃擲去之。又嚐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華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像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寧的神色後又扔了它。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穿著禮服的人坐著有圍棚的車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管寧割席’後來成為一個成語,比喻道不同不相為謀,誌不同不相為友。
說起讀書,你自己就不是一個專心的人。有的時候,你就像華歆,外麵一有風吹草動,你就想跑出去看。喧嘩呱噪的世界裏,哪一項不是能影響你讀書的勁敵?!
放下書,跑出去看熱鬧,真是要不得。既然知道了自己的毛病,也就好改了。你還需要再把心靜下來,學習做個‘八方之風都吹不動’的管寧才行。
3. 微博和公眾號
隻是悶頭讀書而不理會外界,也不能使自己長足長進。孰不知在《禮記·學記》中有一句這樣的話: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一個個體一旦疏離了社會,他的語言,行動和表現力就會全線衰退。而這種衰退也就影響到心理建設的消極,知識攝取的狹隘,和視野擴展的局限性上。
人到底是需要與其他人產生鏈接和發生關係的,也因此在2017年,在本著多讀書,讀好書的前提下,你還做了以下兩件事:
一邊讀書,一邊寫文,是一種積極地輸入和輸出過程。能雙管齊下,就收益良多。2017年你寫了長長短短,好好壞壞的142篇文章,而其中被放到‘維羅陽光’原創作品中的就有112篇。
在當今甚囂塵上的自媒體社會,你的一個小小發聲,當然不會影響到任何人。但是對於一直關愛著你的人來說,源源不斷地碼字,就是向她們不停地說,“我很好,請放心!”
而“記錄北美生活,有態度,有溫度。力讀人間好書,有廣度,有深度 ”,也一直會是你堅持和貫徹下去的口號和決心。
4. 2017年讀完的10本書
書海浩瀚,燦若繁星。讀什麽書,你也越來越謹慎。你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興趣,去把所有的都囊括其中,也因此你就選擇多看些名著和一些暢銷書。‘豆瓣’和‘知乎’中有過推薦和讚譽的,你也想去看看。
時間就像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它就像白駒過隙,物走星移般地溜走了。你耽誤不起時間。
《追風箏的人》
《月亮和六便士》
《刀鋒》
《老人與海》
《呼嘯山莊》
《傲慢與偏見》
《小王子》
《了不起的蓋茨比》
《活著》
《許三觀賣血記》
記錄北美生活 有態度 有溫度
力讀人間好書 有廣度 有深度
長按 識別二維碼 加關注
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一種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