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個年代
莎士比亞有一句名言:“我懷著比對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聖和嚴肅,去愛國家的利益。”這也是我們父輩的寫照。
在《暗算》中有一段是這樣描寫五六十年代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
我離開時,又看到一個戴著深度近視鏡的老者,正一路俯首在地上拾撿著剛剛不慎從菜籃子漏出的幾顆土豆。有一顆土豆滾入了下水道,他還是不甘心,把它當寶貝似的撿進籃子。
看著心酸吧。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父輩就是那樣餓著肚子搞科研的。
在那個年代,個人安危和國家興亡比實在是太渺小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集體利益永遠高於個人利益。那一群有信仰有夢想的青年,他們既然選擇了那個職業,就意味著自己已經做好了接受一切的準備。
我的祖國好像從古至今都是這樣,內憂外患,從來沒有一刻放鬆過,也從來沒有喘息的機會,她一直都是不停地大步向前。
那是一段苦難的歲月,父輩們受的苦,他們不想我們再受。所以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也需要一篇“敬告青年”:青年啊,要立誌做大事啊!
02 那個姑娘
黃依依的看風者,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士子在國家利益和個人私欲麵前的博弈。西方人不理解,因為他們更尊重自我,而中國的東方文化是犧牲精神,國家利益至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這是基因裏流傳了幾千年的東西。
但黃依依是為愛而生的天使。她美麗活潑,大膽自信;她做事張揚,濃烈磊落。黃依依還是701破譯界以一敵百的英雄,才華橫溢,光芒四射。
有書友說黃依依風騷,是一個典型理科高精算女的風騷,徹底擴寬了她的道德倫理底線。她說黃依依的風騷不是單一隨時無確定的發情,而是目標明確,一旦遇到合意的高級獵物了,就會電光火石般英雄獵手的發情。
麥加對黃依依的設定也是為了追求愛情的卡門式的人物,她的一切都根源於其熱烈,奔放,無法抑製的感情,而從某種角度來說,黃依依也是一個“純粹的人”。
但我說黃依依是一個有才情的姑娘,生活雖然放縱,但並不影響她有深度的內涵,放浪形骸隻是她的偽裝。搞破譯的太難了,稍有不慎就會走火入魔,甚至從瘋癲中走向死亡。而黃依依恰恰是用她瘋狂散漫的生活方式,去從破解密碼的泥沼裏抽離出來,否則估計她早就瘋掉了。
這樣的一個姑娘,老天給了她美好的外貌和聰明的頭腦,卻偏偏不願意給她美好的愛情。在她有限的一生中,她被一次次拒絕,又一次次飛蛾撲火般義無反顧,而最終慢慢走向凋零。
心疼黃依依,多麽鮮活可愛的一個姑娘,為什麽要去701?為什麽要遇到安在天?又為什麽在701的鐵牆中就那樣終了了?
這隻能說明黃依依的性情不適合那個年代,她注定是愛情的犧牲品。
03 那段感情
男人多功利,女人多用情。
安在天愛黃依依嗎?答案是肯定的。愛一個人自己怎麽會不知道呢,思念這種東西躲得過歌舞升平的夜,躲不過四下無人的夜。黃依依是不知不覺走進安在天的心的。
雖然安在天偷走了黃依依的心,但是他遲遲無法對她做出回應。因為一個優秀的男人在人生中遇到並愛上除妻子之外的另一個女人時,他會怎麽做呢?縱使內心波濤洶湧,也隻能表麵波瀾不驚。安在天是用他極度的自控和克製,去對道德進行束縛,去保持“堅貞”。但是他愛黃依依是事實,他拒絕的隻是他的內心。
所以有些愛比恨還折磨人。
黃依依是團火,可以痛快地燃燒。安在天是水,需要時間去沸騰。麵對黃依依這樣的姑娘,心理陰暗的男人肯定會想入非非,而安在天是唯一一個坐懷不亂,不被美色誘惑的,所以就越讓黃依依欲罷不能。
黃依依和安在天的感情,是又一個可遇而不可求,人的出場順序非常重要的一個經典橋段。
當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你最後想到的會是什麽人?會是什麽事呢?安在天常常回憶起黃依依,而能忘記的就不叫刻骨銘心了。
所以,一個看似強大的人,他的內心其實卻是薄冰築成的牆,遇火則化,一推即倒。
安在天常常回憶起黃依依。
我現在就追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