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北美歧視的小文,現在重讀,就發覺在文中所持的觀點過於自我,態度過於樂觀,而流於表麵的口號式文字也過於浮淺,就比如文章所述“種族歧視在北美既然真實存在,身為海外華人,就要正而視之,就要勇於麵對。不管歧視的方向來自哪裏,華人們都可做到,首先不能低三下四,其次不能妄自菲薄。“ 再比如“少年強,則中國強!隻要假以時日,華人提高了自己的素質培養,華人的良善本質被慢慢地有目共睹,到那時就是華人強,則中國強了!那時候我們每一個海外華人肯定都會特別驕傲地向身邊的人說,“我是一名從泱泱大國走出來的響當當的中國人!”
為什麽會有重讀舊文和想要再次深度挖掘同一個問題的欲望呢?起源在於最近相繼發生的兩起轟動歐美華人的殺害華裔事件引起了我的高度關注,這就不得不讓我重新思考一下,生活在海外的當地華人,他們的真實生存和生活狀態了。
現在先把這兩個殺害華人的事件簡單敘述一下。在法國當地時間3月26日晚,一名旅法華裔,劉少堯,在巴黎東北近郊19區自己的家中,被突然闖入的法國便衣警察,在沒有任何提前警告的情況下,開槍射殺後至死。
另一事件發生於2016年2月,一名黎巴嫩偷渡難民 Haissam Massalky,以為能留居美國而不被遞解出境為由,蓄意開車撞死美國核桃市華裔居民,邵琪,隨後罪犯在僅獲四年的輕判下入獄,一年後,由於“其在獄中的良好表現”而得到了一項刑期雙倍減刑的計算,這個意思就是說,該犯在日後極有可能在完成了他兩年的獄中刑期後,又可以重新獲得人身自由。
自認為血統高貴的白人根深蒂固就有優於其他族群的自我優越感,即使是今日的二十一世紀,科技和文明都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也不曾被改變。他們自始至終就認為隻有他們才擁有遠遠高於其他族類的智力,道德,行為和文化素養,也因此就會對異族同類們產生輕則侮辱蔑視,中則肢體暴力,重則蓄意謀害等不同的惡劣態度。
第一代海外華人由於受了中外兩國之間文化和生活差異的巨大影響,他們就很難融入當地的主流社會,即使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汗水,所以就有人曾經這樣總結過“華裔融入海外社會要做好至少犧牲一代人的準備”。
但是第一代以後的幾代華人在先後成為了合法北美公民後,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融入到當地的主流社會嗎?筆者認為遠遠沒有!
首先,華人喜歡沉默,他們不大喜歡主動表達自己的不同想法和所持意見,總是喜歡生活在波瀾不驚的平靜狀態,可是但凡遇到工作就業,職業升遷,和社區防範等等個人問題時,就都會有被邊緣化的不良感覺。同理,海外華人即使是付出了加倍的不懈努力,也很難成為北美主流社會的中心人群。
其次,在北美,人種各異,五方雜處。一些安分守己,任勞任怨的華人不但忍受著來自當地白人的溫吞歧視,而且還有來自少數族裔,特別是阿拉伯族裔的仇富歧視。一些生活在北美的阿拉伯國家的犯罪分子都喜歡牢牢盯住那些,隨身攜帶大量現金的中國有錢人,而後以蓄謀已久的瘋狂態勢對中國華人進行犯罪搶劫。
最後,少數偷渡和沒有合法居留身份的華人,即使受到了激烈的歧視威脅,也會在很大程度上選擇忍辱屈服,就比如像上述殺人犯Haissam Massalky,在他出庭公審的時候,神態自若,麵帶微笑,而對於兩天前發生的恐怖謀殺竟然沒有絲毫的懺悔和道歉。為什麽?就是因為一些華人的隱忍給了犯罪分子們一絲幻想和有機可乘的機會。
從種族歧視這一深刻問題不由得讓人聯想到了《北京折疊》,一本新晉獲得2016年雨果獎的最佳中短篇科幻小說。作者想象著在日益擁擠的未來北京,人們被階級和出身分割成三個互相折疊的世界,就像是上流,中產和底部的三個不同階層一樣,而生活在折疊世界裏的人們就有了對於這種階層割裂的深度疑惑和明顯焦慮。
一個城市反應一個社會?!在相同視角下去觀察和思考北京和北美問題,就和在科幻家眼裏的未來北京,現代人眼裏的北美社會一樣,是不是都有著異曲同工之深意?這就是不同的階級歧視和傲慢與偏見!北京和北美,又一次讓人深刻地驗證了那條顛撲不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就是,隻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不同的階級,隻要是有階級的地方就會有持續不斷地階級鬥爭!
記錄北美生活 有態度 有溫度
力讀人間好書 有廣度 有深度
長按 識別二維碼 加關注
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一種欣賞
再過100年,種族歧視以及其他種類的歧視仍將存在。再碰到任何歧視時,都要不卑不亢地反對,raise 你的聲音,貢獻你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