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細雨霏霏遊富樂(一)

(2020-11-18 17:52:49) 下一個

2017.11

  二零一七年十月的最後一天,與友人一道在霏霏細雨中小遊了四川綿陽著名的景區富樂山。

  事實上,我們原先並不是奔著富樂山而去的,也並不知富樂山上有些什麽。這一天, 深秋的綿陽細雨蒙蒙,路麵上洗滌一新,反光照人。細雨中氣候濕潤,溫度適宜,更沒有好天常見的霧霾,空氣清新爽人。加上我已完成來綿陽的使命,與好友同遊更是不覺孤單,並無些許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感覺。招手雇了一輛機動三輪車行了一段路,從熱情好客的退休後單幹的老司機同誌口中首次聽說了民國抗戰名將宋哲元將軍的陵墓就在附近的富樂山上,遂慕名前往憑吊。老同誌的綿陽口音著實不好懂,雖然在問及附近有什麽名勝古跡時娓娓道來,但我硬是半晌沒聽懂。隻聽到是蔣介石的“丈人”,心想不對啊,蔣的夫人是宋美齡,丈人則是宋家老爺子宋嘉樹,那和綿陽是八竿子打不到滴啊!後來隱約聽得“宋賊元”,恍然悟出說的是宋哲元,是蔣的“將軍”,而不是“丈人”,可見各地的方言帶來多少交流的困難,真是上帝有意製造的障礙。老同誌見我等終於領悟了,十分高興,繼續介紹說宋墓文革時期多有破壞,文革後逐漸修複,近年來每年清明節期間都有人專程從台灣來此掃墓。

  辭了三輪車,另雇了一輛出租上山。的哥是個年輕的小夥子,那文化底蘊就差得遠了。打聽“宋賊元”的陵墓沒得,隻有另選地理名稱“九州鬼(國)際大酒店”才定了方位。

  車行不久,下了一環東路主幹道,過了漢江橋,沿著河邊行了一段,折返駛上了一條寂靜潮濕的柏油馬路。蛇形而上,路兩邊已然是鬱鬱蔥蔥、霧氣濃濃的山坡林木了。行了不久,便來到一座休閑酒店的機動車入口處停了下來,不用說這就是那個“鬼際大酒店”了。付了車錢下了車,四下一張望,周圍一片寂靜,隻有鳥語,並無花香,不光少有遊人,酒店入口也少有車輛。周邊一圈山林,天空灰雨蒙蒙,遠處雲遮霧罩,葉片上雨露待滴,真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所在。睜眼看去,左側有幾座陳舊的水榭,水榭後是一汪沉寂的碧水池,並沒有半點宋墓的蹤影。再看那輛的車,已消失在下山的拐角處。我不由心頭一怔,乘車上得山來,卻如何有車下得了山。如若尋墓不著,莫不成要像景陽岡的武鬆“一步步挨下岡”去?

  閑話休題,我正待要去機動車入口門崗處問詢,走向左側的好友急急向我招手,讓我過去。我隻得轉向向前。他指著亭榭後隱約可見的穹頂石亭說:莫不是那裏?友人的視力看遠勝我十倍,想是已鎖定了目標。我一看略微近處有兩座六角亭榭,正六邊形的白色底座上矗立著或圓或方的六根白色立柱,立柱周圍圍著一圈矮矮的倚欄,都是乳白色上漆。底座上斑駁可見青苔水跡。壺蓋寶頂已覆有一層青苔,失去了往日應是與六角亭脊飛簷同樣的朱褐色。特別是那特有的藍色魚鱗瓦頂,使我想起中山陵的瓦藍色,那是民國陵墓特有的藍色。這一切都顯示出這一組建築群厚重的曆史沉澱。

  我二人舉步向前,經由一座亭榭的背後來到池塘中部,側麵望去,隻見兩榭陸地之間由兩間同樣風格的瓦藍頂白色立柱臨水廊榭折角相連,廊簷下有幾位中年婦人細語閑談。水麵上則有一座青石板曲橋通往池塘的另一邊。石板沿縱向已有裂痕,似由水泥填補,想是原來曾是一塊整條石板,裂開後曾加以修補複用。曲橋上略有青苔,我二人小心走過,來到對岸。這時間舉目看時,一目了然,一座神道碑立於眼前,上刻有藍漆隸書大字:“故上將宋公哲元之神道碑”,左側藍漆小字鐫刻曰:馮玉祥敬題。神道從左到右橫在麵前,神道碑左麵是入口,右麵是八德亭。八德亭後的神道拾級而上,中間一片平壩,周邊環形石牆圍定。宋將軍墓位於神道盡頭中央,拱形圓丘頂部長滿青草,背後是山林圍繞。

神道碑

  一眼掃過墓道縱深,我倆決定還是從頭看起。於是舉步邁向神道入口。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塊石碑的背麵,上刻有:宋哲元將軍生平。宋將軍的生平先前略知一二,以其率所部二十九軍將士長城抗戰,力挫倭寇銳氣威名天下。抗戰爆發後曾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不幸於一九四零年四月五日病故於綿陽,享年僅五十五歲。死後被國民政府軍委會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一代抗日名宿,不假天年,令人惋惜。將軍為山東樂陵人,其夫人為綿陽人氏,他夫妻抗戰後不久便寓居於此。近年有文章追憶,將軍居綿期間於國立六中校長葛蘭生口中得知六中山東流亡同學生活有困難,每日僅以兩頓稀粥度日,遂慷慨解囊捐贈五千大洋接濟。先父抗戰時乃六中學生,回憶錄中也有提及,我由此對將軍更為敬重。

  繞過生平碑文來到正麵,上麵刻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字樣。另有一方石碑側立於墓道右旁,蹾於水泥砌就的底座上,上下兩行分別刻有“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宋哲元墓”。

  我們徑直來到八德亭。這八德亭源自儒家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這八個字刻於亭中內側上方各邊。八德亭由八根淺褐色條石立柱撐起,穹頂日久年深已呈黑色,簷緣一圈布滿青苔。正對神道的兩根立柱正麵是朱德、彭德懷聯名題的挽聯:

一戰一和當年變生瞬間能大公於天下

再接再勵後起大有人在可無憂乎九泉

  繞經右側兩立柱上則有蔣公中正的題聯:

砥柱歭中流終仗威稜懾驕虜

星芒寒五丈不堪殄卒痛元良

  轉到後麵則是何應欽的:

盧溝月喜峰煙中原鼙鼓百戰髙功思將帥

太傅棋長沙涙諸葛雲霄萬方多難悵人琴

  再繼續轉到左側則是小諸葛白崇禧的題聯:

烽火起盧溝為國不辭先抗敵

噩音來蜀道問天何事虞徵君

  一手白體,筆走龍蛇,洋洋灑灑,別有一番風味 。文如其人,足顯其用兵之灑脫。

  當時匆匆而過,後來才發現立柱背麵還刻有四副挽聯,乃是民國大佬陳立夫、孔德成、張繼、以及張自忠、馮治安等部下聯名所題,未能記下,實為憾事[1]

八德亭

  再後來又發現立柱上題聯的位置順序於重修時另作了調整。試想宋將軍故去之時,中國的執政當局為國民黨當局,正對神道的題聯理應是戰時領袖蔣介石的位置,更無理由將來自八路軍首長的題聯擺在首位。此一修正遭到我群中某群眾的激烈批評,言道千年之後,恐無人能麵對曆史的真實。某亦深以為然,但願再無焚書坑儒之事發生,否則真難說清也。

  繞過八德亭,映入眼簾的是一字排開的藍漆縱題的四座石碑,從左到右依次是:朱慶瀾題的“正氣常存”;林森的“孝友忠貞”;蔣介石的“天地正氣”和何應欽的“國之幹城”。還有一座石碑在旁,為張礪生所題: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涙滿襟。

  在墓道的左側建有一間宋將軍生平文物展覽室,進去匆匆一觀,見有宋將軍生前用過的征戰物品及大幅舊照。最引我矚目的是牆上掛著的幾位民國要員的題詞。有蔣介石為將軍遺集所題的“表忠述範”;有孫科為將軍事略所題“建功在國,遺愛在民。留芳青史,垂範後人”;還有摘錄的毛澤東給宋哲元的信“......知先生情殷抗日,曷勝仰佩,曩者日寇入關,先生奮力邊陲,慨然禦侮,義聲所播,中外同欽”。轉過頭來,進門右側牆上懸有時任監察院副院長的丁惟汾撰文,院長於右任書字的神道碑拓文。未及細讀全文,僅就於氏那行雲流水、娟秀無比的行草,就足以大飽眼福了。

丁惟汾撰文、於右任書神道碑文拓

  出得展覽室,重歸墓道,拾階而上,平壩中央便是宋將軍墓塚。墓塚呈圓形穹頂,半徑有丈餘,塚頂長滿青草。底座為六邊形條石砌就,周圍有一石牆圍定。正麵大塊石上從右到左刻有藍漆隸書“民國二十九年 宋上將明軒之墓 馮玉祥題”。塚前擺有碩大的石香案,兩邊各有一對石桌石凳。墓前擺放著一些白色盆菊祭奠。

宋哲元墓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