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職場近二十年,時常看到或聽到周圍有國人困惑甚至苦惱於如何在公司裏能保有一份安心有收入穩定的工作。也時常看到網上發帖求助:為何自認為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地工作的員工卻在公司業績評估中被定為不合格而麵臨被解職的窘境。我看在眼裏非常難過,也著實替他/她們著急。後來我更驚奇地發現,好多職場上的困惑與苦惱不單困擾國人,其他族裔甚至美國本土職業人麵臨著類似的挑戰。我開始有心地觀察和分析。結論是除去一些客觀的局限和劣勢,比如語言障礙和文化背景差異外,職場生存和族裔(美國本土或移民)真沒太大必然關係。
我隻是浩瀚職業人潮中普通的一員,所以個人的影響力有限。但在又一次看到最近臉書公司員工,陳勤,的悲劇之後,有了寫下點什麽的衝動。這裏分享一些自己在職場上的親身體驗給正在尋求幫助的有緣職業人一些適用信息。
入職 (Career Entrance)
一般是對職場新人而言,亦或是對長時間離職後重返職場的職業人重新開始工作。
一個職業人入職的視野和角度,決定了他/她將來的職業天地有多寬廣和久遠。有人說,工作不就是為了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能養活自己和家庭?更理想些,有餘錢可以享受生活,去旅遊,或讓錢生錢嗎?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掙錢養家,這對掙紮在溫飽線邊緣的人來說,沒錯。可一旦能自給自足了,有了一定的積蓄,過了收支平衡期,如果還繼續以掙錢為目的來對待工作,那你就限製了自己將來職業的發展。有朝一日,很多人又會有麵臨失去工作的窘境。很不幸的是,這種危機往往發生在,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年華老去,精力不濟的時候。
好多老話說得好!
居安思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把危機感當朋友,要從小培養。
初生牛犢不怕虎;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哪兒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有一寸。不怕失敗,抗擊打能力的培養, 也要從小培養。
工作和事業 (Job v.s. Career)
我是在近幾年才意識到不是所有在職場上打拚的人都細想過工作和職業的區別。
工作,是雇主和員工之間建立的一個有償和雙向自願的,在公司製度定義和管轄的工作環境下的雇傭關係。
而事業,是在工作的基礎上加入了更多的感性元素。比如:
1. 公司推崇的企業文化。簡單化分類,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
2. 員工喜好自己的工作,對自己的職業有熱情,有拓展的願望。
3. 員工在工作中建立的本部門或跨部門的人際關係。
4. 員工有自覺的公司榮譽感,等等。。。
當一個職業人把工作隻當成一個賺取收入的渠道,他/她不善於也沒有意願去拓展工作中的人際關係,不關心自己工作任務以外的人和事。更不用說去主動幫助同事。那麽他/她真的隻是在做一份工作而已。錯誤地認為把自己的本職工作按時做完了就是稱職的員工。錯!完成本職工作是對一個雇員的基本要求。因為公司付你薪水了。在職場上,當人們說不出你的好與不好的時候,人的本能會將你歸結到“可有可無”的行列。這個群體也可被稱之為“隱形人”。
這樣的他/她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和公司赤裸裸地放在等值交易的天枰上。當公司有人事變動,需要減員,這個群體的職業人會被首當其衝地波及。
一個被公司需要的員工是有讓周圍人感覺到有工作熱情,有按時高質量的工作成果,和在職能上能被倚重和信賴的職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