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49)
2020 (63)
2021 (57)
2022 (61)
2023 (50)
記憶是思想的源泉, 是理性的源泉
語言是思想的工具,記憶實際上是思想的源泉, 是理性的源泉。 我們之所以要記憶是因為我們需要通過記憶曆史來明辨是非,以史為鑒就是通過過去發生的事來判斷現在事情的好壞。
以史為鑒的一個先決條件是我們要知道曆史上發生了什麽。巴金第一個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館。他說:建立“文革”博物館,這不是某一個人的事情,我們都有責任讓子子孫孫,世時代代牢記文革十年慘痛的教訓。如果沒有曆史的記憶,思想的河流就會趨於幹涸, 就會中斷。
記憶是反思、是質疑
“社區食堂”幾年前一窩蜂上馬,然而在官方補貼中斷後難以維持便大規模關閉。社區食堂在一開始就受到很多人的質疑,了解“大躍進”曆史的人都知道,老毛1958年就搞過大食堂,1959年就開始了大饑荒。共產主義大鍋飯不好吃,早已被驗證過。
我們對“社區食堂”的質疑是因為我們知道1958年大食堂的悲劇。 如果沒有記憶的話, 就不會有記憶曆史的比較,不會有記憶曆史的分析和判斷。
記憶和曆史本身也是對權力一種限製
記憶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作用, 記憶和曆史本身對權力是一種限製,對統治者有一種約束的作用。 這一點大家不難理解,為什麽今天很多曆史方麵的研究, 曆史方麵書籍的出版會遭遇到非常大的阻力。
為什麽不建文革博物館?在文革結束後,中共就明令禁止講文革問題,原因是講“過”了以後,就成了執政黨中共本身的問題,成了毛澤東的問題;就不是隻否定毛澤東,連周恩來、鄧小平都難逃幹係,最後就否定到共產黨頭上。基於這個原因,中共選擇了淡化這段曆史,這也導致中國許多年輕人根本不知文革究竟發生了什麽事。
社會記憶是一個民族的良知。社會記憶不僅提醒後人不忘本,更重要的是,記憶是理性、思想和明辨是非的基礎,為民族以史為鑒提供了前提條件。社會記憶是對曆史的集體反思,當一個民族能夠客觀、理性地回顧和反思其經曆的事件,特別是那些痛苦和負麵的經曆時,這種反思就能成為指引未來、凝聚社會共識的良知力量,促使民族不斷進步。
~說的真好!
歌功頌德的“沒有XX黨,就沒有新X國”歌詞也得改。“它堅持了抗戰八年多”必須改成“十四年”,否則兩個數字一減,有腦子的人就會疑問剩下那五年多他們在幹什麽?是在夾擊東北軍、武裝保衛蘇聯呢?還是在忙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國大業?
你說昨天在炫耀武力、自吹自擂之際安排亢奮高唱這首牛皮歌曲的負責人是不是高級黑?或者就是超級蠢?
中國今天舉行大閱兵,是為了保衛國家,不再讓國家和人民經曆那種磨難。
為什麽不建博物館?為什麽不允許披露曆史事實?既然林兄總結:“社會記憶是一個民族的良知。”那麽我就鬥膽推導一下:“一個沒有良知的民族才適合於惡棍與流氓的統治。”
不要有幻想,”有什麽樣的政府,就能塑造出什麽樣的國民。”沒有言論自由和擁槍自由的國民,都能被極權鞭打捏製成它們希望的樣子。
----------
完全正確。否定或肯定文革都是為了鞏固政權。
“太多的事情都已經被抹去了” - 互聯網時代是不容易抹去的。
回複 '友梨江莉' 的評論 : “他們不是都不記。他們是選擇性的記、創新性改造性的記。”+1W,林兄好文,太多的事情都已經被抹去了,如果不是親曆者,還有誰會知道呢。
土改、反右、大躍進、文革、6.4 、清零照相館!
但是在有言論自由的地方,社會記憶還是能夠保存下來的。
---
soullessbody2025-09-01 19:29:45
思考的是右派
發問的是反革命
發問的是反革命
他們是選擇性的記、創新性改造性的記。
一個住北京的中國人前些日子來日本玩,聊天時他說到了【南京照相館】,說因為才過去八十年,所以中國人都記著呢。
我問他那你記得八九六四呢麽?他問我八九六四是什麽;我說,就是天安門事件;他又問天安門事件是什麽?嗬嗬。
我再問,3年前的四通橋事件、發自上海北京的白紙運動、堅持清零不變改一夜大撒把你都記著呢麽?
他說你在說什麽啊?我怎麽都聽不懂呢?什麽是四通橋事件?白紙運動?清零改大撒把?
他20歲,生在北京長在北京。
我說,我說的這些離現在更近,有的就在兩年多前,別說記著了,你連知道都不知道。
由你來告訴我要“牢記曆史”,我怎麽聽著像相聲呢。
不知道收集了什麽文物。。。
在中國大陸看曆史:那曆史就像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誰掌握了權力,誰就可以對曆史任意的打扮,隻要是有了權力,那就可以像趙高一樣的--指鹿為馬,在近代史上也是一樣,同樣是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廣東建了一個(文革)博物館,而繼任的省委書記胡春華卻拆除了這個(文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