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北朝鮮軍隊進入韓國,不到一星期就占領了韓國首都漢城。在戰爭最初勢如破竹,當年9月初幾乎攻占朝鮮半島全境。但7月7日,聯合國通過決議組成由美軍指揮的聯合國軍幫助韓國軍隊予以抵抗,9月15日成功實施仁川登陸,一舉反攻,改變戰略態勢,北朝鮮軍隊很快陷入絕境。1950年10月8日,中國東北野戰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秘密入朝參戰。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後來取得全麵勝利的“第一次戰役”,因此10月25日被中國官方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今天在首都華盛頓的韓戰紀念園舉行了朝鮮戰爭70 周年的紀念活動。
中國和美國,在朝鮮半島打了一場代價高昂的局部戰爭,但事後的諸多曆史材料顯示,這場戰爭中美雙方都發生了嚴重的誤判。
美國的誤判
約瑟夫·古爾登所著的《朝鮮戰爭:未曾透露的真相》 一書通過曆史資料認為,中國參戰原本是可以避免的。美軍在仁川登陸後,如果堅持最初的策略,打到三八線停下來,還原北朝鮮南下前的局勢,甚至隻讓南韓部隊越過三八線繼續往北進攻,戰爭可能都不會擴大。
中國政府曾反複警告如果打過三八線,中國將出兵。當時印度駐中國大使潘尼迦充當兩個陣營的溝通渠道。時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代總參謀長聶榮臻通過他對美國喊話,中國對美國突破三八線絕不會置之不理。10月3日周恩來也向潘尼迦表示,美國越過三八線,“不會坐視不顧”。古爾登在書中披露,潘尼迦問周恩來,如果是韓國人越過三八線打過來呢?周恩來認為,那是人家自己的事兒,中國不會動。
就在這些警告聲中,美國中情局則在報告中認為“中國人已決定不公開介入”。美國因此不顧這些警告,繼續北上,導致中國參戰,戰爭擴大。
中國的誤判
美國接連誤判中國在朝鮮的參與程度,直到11月才承認中共軍隊在朝鮮的存在,並認為是小規模、防務性的。隨後美國發動“聖誕攻勢”,力圖在聖誕節前結束戰鬥。然而,中國軍隊發起第二次戰役,不到一個月將聯合國軍打退回三八線。第三次戰役後甚至退回漢城以南。
1951年1月13日,誌願軍在連續發動三大戰役取得節節勝利後,聯合國軍提出停戰建議。但這次誤判者輪到中國。毛澤東要求趁熱打鐵,指示誌願軍總司令彭德懷統一朝鮮半島。
根據研究朝鮮戰爭的專家沈誌華的文章,中國拒絕停戰的原因是有兩個判斷失誤。第一,認為這個議案是美國人的陰謀,試圖利用和談喘一口氣。其實美國是被迫接受議和的,其目的就是希望中國拒絕,而把一切責任都推到中國身上。第二,對敵我力量判斷失誤。此時,中國誌願軍與聯合國軍的傷亡比例是0.6:1,而兩年後簽訂停戰協議時反轉為2.6:1。
如果1951年1月停戰,這場戰爭的規模將控製在半年內,中國則將僅以較小代價完成戰略目標。錯過這次停戰機會,使戰爭又延長了兩年多,並付出了數以十萬計的死亡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