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武漢夏季天氣酷熱,有“火爐”之稱。有的年份武漢冬天也是非常冷,可以稱為“冰窖”,沒有多少人知道武漢還是“冰窖”。幾天前江育林的回憶錄提到了1977年武漢的冬天:“下起了鵝毛大雪,從比膝蓋還深的積雪中慢慢走回家”。看了江育林的回憶文章,使我想起1977年在湖北知青點的嚴寒冬天。
為了驗證我的記憶,上網查了當年的溫度,輸入:武漢曆史上最低氣溫是多少?顯示:最低氣溫是1977年1月30日的-18.1℃。1月29日一場漫天的鵝毛大雪數小時內將城市裹個嚴實,那個時候冷得家裏的水盆裏都結了厚厚的冰,武漢冬天的氣候特點是陰冷、大風、寒潮和雨雪。與北方城市不同的是,武漢的冷更夾雜著潮濕和凜冽的寒風。另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由於考慮夏季的涼爽,武漢的房屋一般都不保暖,門窗嚴實性不夠,因此室內溫度和室外溫度幾乎差不多。不象東北的房子有暖氣,沒有暖氣的房子冬天可以燒炕,可以生煤爐來取暖,南方的房子沒有任何取暖措施(在農村可以用烘籠),這也使武漢的冬天比北方城市更冷,更凍人。
我是1976年下鄉的,1977年的冬天是在農村的第一個冬天。我們知青點在武漢東麵200公裏,也在長江邊上,跟武漢的天氣差不多。知青點的房子非常簡陋,窗戶沒有玻璃隻有兩塊木板,木板與牆之間的縫隙差不多有5厘米,所以室內的溫度幾乎跟外麵一樣。當溫度到零下的時候,經常是一晚上腳都睡不暖,整個晚上都是處於半睡狀態。
為了把腳睡暖我采取睡前泡腳的辦法,就是用很熱的水把腳放在熱水裏泡上十分鍾(在不太冷的天氣,隻是簡單的洗一下)。泡完之後為了保存腳上的熱量都不敢出去倒洗腳水,馬上就鑽進被子裏。第二天早上起來臉盆裏的水都結成冰了。
順便也介紹一下湖北農村冬天用的取暖工具-烘籠,是南方地區冬季特有的一種取暖工具,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農村取暖都是用這個,特別是老年人。四川的烘籠用竹篾編成,內置一瓦缸,湖北的烘籠直接就是瓦缸。每次做完飯後把灶裏的餘柴火渣放到烘籠裏,上麵再用一點已燃燒過的木炭灰蓋上,就可以用於烤手烤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