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銓 (1880——193?),字伯衡,湖南湘西乾城縣(現吉首市)人。搜集到一些關於他的資料。
一。簡介
張宏銓
【生卒】:1880—
【介紹】:
字伯衡,湖南乾城(今吉首)人,1880年(清光緒六年)生。清廩生。畢業於長沙師範館。曆任西路師範,乾城鳳永師範等校教員。1905年,赴日本留學,入宏文學院高等師範預科。畢業歸國,在奉天農業試驗場、清理財政局、造幣廠等處任職。辛亥革命後,赴上海與熊希齡、張學濟等發起共和協會,後改為共和黨。1913年,被選為衆議院議員。國會解散,遂返乾城。1916年,國會恢複,仍為衆議院議員。
二。簡介
錄自:《湖南古今人物辭典》
張宏銓(1880——?),字伯衡。乾州廳(今湖南吉首)人,貢生。中路師範學校畢業,曆任省內各中學、師範教師。清光緒31年(1905),官費留學日本,畢業於弘文學院高等師範預科。歸國後任職於奉天農事試驗場、財政整理局及造幣廠。辛亥革命後到滬,與熊希齡、張學濟等發起共和協進會,既又參加組織共和黨。1913年當選為眾議院議員。“二次革命”時到南方策劃反袁鬥爭。1917年掌管湖南造幣廠分廠。
參議院
根據《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國會分上下兩院:參議院和眾議院。 參議員,22行省,每省各10名;內外蒙古、西藏、青海,各設選舉會,分別選出27名、10名、3名;另由中央學會選出8名;各地華僑選出6名。按法定名額,則參議員共有274人。仿照美國製度,六年一任,兩年一選,以保持其新陳代謝。
眾議院
根據《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眾議員的名額,則依各地區人口多寡定之。
每80萬人口選眾議員一人,然每省至少有眾議員10人,人口不足800萬的小省份亦照選。唯蒙古、西藏、青海則參眾議員人數相等。22行省中以直隸(今河北)人口最多,有眾議員46人。人口最少的省份如新疆、吉林、黑龍江,各選眾議員10人。其他各省多寡不等。任期三年為一屆,三年一選。選舉分初選和複選,條例滋多,不俱載。按法定名額,全國共有眾議員596人。參、眾兩院合計共有議員841人。
從上麵資料左側,查:
“眾議院”
“湖南省”
即可找到 “張宏銓”(配有照片)。
四。平和期成會
平和期成會是1918年11月3日由張宏銓發起創辦成立的協會,7日批準備案。該會聲明至和局成立之日,即行解散。
以發抒民意、促成平和為宗旨。 [1]
正會長熊希齡,副會長蔡元培,幹事王新吾,會員320餘人。 [1]
會址設於北京內右一區石虎胡同路北。 [1]
1920年6月,因經費無著自行解散。 [1]
參考資料
- 1
蔡鴻源,徐友春主編.民國會社黨派大辭典:黃山書社,2012.08:第197頁
五。張宏銓著述:《留湘日記》,
信息來源:《湘人著述表》
六。張宏銓與熊希齡
[ 10 ]張宏銓,字伯衡,湘西乾城(今吉首市)人,早年留學日本,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第一期眾議院湘省議員,與熊希齡共事二十餘年。熊希齡在乾城張氏家譜序中,評價其為“為學兼通中外,敦行穹厚”。[ 11 ]《義賑會致態會長城》,《大公報》 1921 年 5 月 18 日第 6 版。
七。護國戰爭中的湖南紅十字會 2014-11-11 19:28許晨亭
。。。。。。
一、戰前組織準備
在滇事爆發之初,中國紅十字總會就通電雲南周邊各省紅會,此次“誠恐幹戈蔓延”,而總會因路途遙遠,鞭長莫及,總會不派出醫隊。“一律就地備設救護機關及固定醫院”。[1]此外,還致電戰區各省的傳教士,“改組教會醫院,為本會臨時醫院,同時籌備救護手續。”[2]
戰事緊逼,湖南紅十字會也緊急籌備救護,組織分會機構,執行救護,不分畛域。以下為湖南紅十字會的基本情況:長沙分會理事長顏福慶,醫務理事長聶其焜,常德臨時分會理事長熊希齡,醫務主任羅維恩,辰州臨時機關主任黃治中士,洪江臨時機關主任費思德,麻陽臨時機關主任柯慕林。新成立的常德紅十字臨時分會,還設立醫療、救濟兩隊,進行救護,其職員列如下:
正理事長熊希齡、副理事長李致楨、募捐幹事蔡正潛、徐亮寅、樓家賢、李致椿、李壽熙、饒高福、羅肇鼎、羅賓書、吳其林,文牘幹事餘笠雲、陳際翔、殷士奇、李期新、王偉麟、曾春軒,會計幹事高傑、杜毓賢、林丙榮、錢德涵,庶務幹事、錢呂瀾、胡善思、餘明曦、張建鴻、李士心,醫隊長羅感恩醫士,副隊長薛受益,救護隊長廖名縉,副隊長張宏銓。
此外還有,名譽董事郭立興、凱德、馮義臣、蔣謙、塗德樂,卡斯威爾等25人,駐常醫院士暨看護士西醫士羅感恩、塗德樂,中醫士鮑為良,西看護士羅美春、林德春,中看護士段秀清,看護生傅守貞、李桂生、陳續光、陳紹光,中男看護士段理良、孔伯滋、陳子俊,看護生趙三元、馬竹名、崔禹,戴晉軒等7人。
二、戰時的救護活動
。。。。。。
八,日本《最近官紳履歷匯錄》(編纂於19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