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nov2016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家族往事(二)我的故鄉

(2016-12-04 10:45:11) 下一個
我是在北京(當時叫北平生、北京長的,小時候對家鄉的一點印象,全來自母親的講述。
 
1947年暑假,11歲的,和母親、姐弟一起回到湘西老家的小縣城(一年後,父親也回來了),住了三、四年。並在那裏的學校繼續上學,直到初中一年級,對家鄉有了些直接了解和親身體驗。喜歡那個依山傍水的小縣城,還有隨處可見的蔥鬱山麓,清澈流水,平整潔淨的石板路。
 
那時,老家仍是最多家族成員聚居的地方,上麵有兩位爺爺(我爺爺的同父異母弟弟),好幾位奶奶,好幾位叔叔(都是堂叔);同輩的,有很多的堂堂兄弟姐妹。各家仍都住在曾祖父在世時主持分家時分給五個兒子的祖屋裏。第一次見到那麽多的長輩親戚、兄弟姐妹,也很興奮。凡此種種,都使我這個來自北京的孩子,對首次光顧的南方山區小城有很多良好的體驗(也意外地看到了很多本不該讓孩子看到的可怕場景)。
 
自古以來,人類逐水而居。
 
我的家鄉地處湖南西部,與四川交界的地方。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雨水豐沛,有大河過境,也有小河小溪網絡交錯。
 
縣城北麵,有一條從西邊四川流過來的大河,名叫酉水河,人稱湘西的母親河。酉水河的北岸是一座叫做天堂坡的大山(當地人說的“坡”,就是“山”了),真正是山青水秀,聽人家說是“暗合八卦”的好風水,不懂。
 
酉水河在本縣境內大致自西北向東南方向流淌,在一個叫做龍馬嘴的地方受阻,突然拐彎向南流去,形成對縣城的半環抱。再往東些,酉水河又遇阻拐彎向北流去,形成了一個半圓形的河套。套頂附近水流較緩,也不很深,又恰在我們學校附近,是我們遊泳的好去處。水麵下不深處,有一塊表麵平整光滑的巨大石塊,遊累了就坐在大石頭上休息嬉玩。
 
那時侯,酉水河水量還很大,河道很寬,可行大木船。酉水河南岸,近縣城的地方,建有裝貨物的船碼頭。
 
船碼頭處,還有專人操作渡船,提供擺渡服務;東邊龍馬嘴那裏,也有渡船,方便南來北往的兩岸農民和縣城居民過河出行。擺渡是免費的,相關費用,由縣城裏的商會主持、各商家出資。像這樣的便民公益措施,還有好幾項。
 
上世紀70年代某年暑假,我又回去過一次,看見河裏幾乎沒水了,聽說是因為上遊建了水庫。我們小時候遊泳的地方,隻見原來應在水底的鵝卵石裸露在陽光下,非常刺眼,感覺很失落。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都大不如前了。至今將近40年沒有回去,不知現在怎樣,好像是全程不能通航了。
 
酉水河北岸的"天堂坡",是一座大山,山體碩大。差不多在對著碼頭、離河岸30米高處的山崖上,有一塊很大的摩崖石刻,自右向左排列著“”四個大字,大字蒼勁雄渾,左邊一列小字署明刻於光緒十七年,是當地重要景觀。關於這個石刻,有一個很可能是真實的傳說,感興趣的網友,查一下“摩崖石刻‘天開文運’”,便可知曉
 
 
 
縣城附近,有幾處景點。我都曾多次拜訪。
 
北岸渡口的東邊一些,天堂坡比“天開文運”幾個大字還高些的半山腰上有一個獅子庵。從河岸拾級而上,要爬上好幾十級相當陡的石頭台階才能到達。走近看,這個尼姑庵是建在一個很大很深溶洞的洞口,有幾個殿堂,香火很旺,大概小地方的人比較迷信。裏麵住了幾個尼姑。
 
渡口西邊,在山上一個廟的門口,不知何年何人用三合泥做了一個像是筆架的景觀,叫“筆架山”。
 
縣城的南邊有兩座小山,近一點的,叫“大月坡”,更南邊較遠的那個,叫“二月坡”。
 
在一條連著大河的小河上,有一座石橋,帶頂蓬,有石凳,所謂廊橋,名為“喜陽橋”。
 
二月坡南麵還有一個比較小的"那家坡",也有些特點。山腳下有一個很深的溶洞,叫豬娘洞。洞裏麵很黑,沒有人敢於深入。洞裏的水是熱的,當年有個大概是住在附近的人家,長年利用洞裏熱水發豆芽,拿到縣城去賣。當地有句話說,“山高不過天堂坡,豆芽菜出在那家坡”。
 
早先,這個縣城,其實整個湘西地區也一樣,對外交通就是靠酉水河的船運。酉水下行至沅陵,匯入沅江,沿沅江可到常德,可再轉往其他地方。主要運貨,也捎帶載人。向東順流而下到常德,行程快,但比較危險由常德返回是逆水行舟,費力費時,在好幾個河段,必須有纖夫幫著拉船,本地纖夫的號子也很有名。
 
我們居住的這個縣和鄰近一些地方的大山裏,生長著許多油桐樹,當地農民、山民采收油桐子,榨桐油,賣給商家,是主要的副業。桐油不能食用,不能點燈,是專門用於製漆的工業原料,是一種很高級的漆。商家向農民收購桐油後,通過水路運到常德出售,聽說多用於出口。除桐油外,豬鬃也是從本地收購、運往常德的大宗土產。還有一些藥材、山貨,等等。
 
引一段網文的話,“酉水河是湘西的母親河,也是20世紀60年代以前,湘西與外界物資交流和文明傳遞的主要渠道。一艘艘依靠人力劃槳撐篙拉纖的木船,將湘西的桐油、五倍子、獸皮、藥材等土產源源不斷地運出,再將下遊口岸的洋油、鹽巴、布匹、日用百貨運回來。酉水灘險水急,船行其間險象環生。從保靖到常德,往返往往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
 
這種與外界交流方式,肯定已經持續很多、很多、。。。很多年頭了。當年,我的曾祖父當年也是這樣做生意的。他在本地收購桐油、豬鬃、藥材等土產,租船運去常德出售,再帶回本地人需要的商品回來,擺在店鋪裏賣。運貨的船和船工由船老板提供。天有不測風雲,河流有激流險灘,偶爾也會觸礁出事,船毀貨沉、損失慘重。他算幸運,一生沒遇到過這樣的大災難。
 
幾十年以前,縣城裏隻有一條主要街道,北(偏西)——南(偏東)走向,街道全用石板鋪成,地勢高低變化處,用階梯銜接。階梯在橫向分為三段,其間用兩條寬度約半尺的斜坡分隔,斜坡方便手推車上下行。這裏的山都是石頭山,不缺石材。
 
街道兩邊都是商家店鋪,出售居民所需要的各種日常用品,特別是鹽巴、洋油、棉布,日用雜品,還有附近農民所需要的各種物品。
 
小縣城裏的商鋪都是前店後家,房屋是木板房。木板房非常怕火,有錢的人家都用磚建起很高的院牆,叫封火牆。天井裏必備幾口儲水大缸。房後有園子,種植蔬菜,果樹,也養豬。一般人家每年都要養一頭豬,臘月裏,家家戶戶殺豬,做成熏臘肉,也許夠吃一年。
 
縣城裏除政府機關外,還有一個郵局、一個銀行、一個衛生局;兩所小學、兩所中學;還有一個天主堂、一個福音堂,兩個教堂裏都有外國人。
 
不知道那時縣城裏有多少居民,大概兩、三千,或三、四千?
 
縣城裏有兩口巨大的四方水井,井水永遠都是潔淨清甜的,供全體居民取用,一般用於燒水煮飯、洗米洗菜。婦女洗衣不用井水都去河邊。兩口四方大井,一口在西門口,另一口在東邊二月坡附近,水麵離井口不到一米深。井口大約有一丈見方大小,可容12人同時取水,巨大吧?反正我這一輩子在別的地方從來沒見過那麽大的水井。井口很大,方便多人取水,也可能有消防方麵的考慮。當地民房都是木板房,一旦著火,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平時,周邊農民挑著自家產的蔬菜,沿街叫賣,或在街邊出售。還有賣早點、小吃的。平常居民的市井生活簡單、自然。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卻另有一番熱鬧。
 
最後還是得說一句,這裏所寫 “我的故鄉”,寫的是我印象中的故鄉,也就是六七十多年前一個少年眼中的故鄉。
 
幾十年沒回去,不知家鄉小城的今日麵貌了。看了一張衛星照片,真認不出來,那麽多的餐館酒店,想必和開發湘西旅遊有關。
 
看報道,我的故鄉,乃至湘西大約仍有一半人口屬於貧困人口,有些意外。
 
 
 
相關鏈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tina0 回複 悄悄話 還是故鄉親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