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際遐思(六)

(2019-02-05 19:20:35) 下一個
  1. 節日,奏出生活的節拍,點燃生命的高潮,飽足人類心底裏對儀式感、莊嚴感、歸屬感、成就感的深深渴望。是人類特有的生活的藝術。

  2. 節日裏的儀式,是對生命的尊重,是平凡中的神聖與莊嚴。革新,不是取消儀式,而是使之更加溫暖和震撼。是抹去淺層的炫耀和攀比,而聚焦於內心的渴望與滿足。

  3. 知識,一種是“有用的”,一種是“沒用的”。“有用的”,是為了生活;而“沒用的”,卻恰恰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4. 藝術與信仰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形式;是最接近人類童年、最觸動人類本我的形式。

  5. 酒、藝術、宗教,有共同的作用,使人釋放。酒是最淺層次的宣泄,藝術是更高層次的抒發,信仰是最高層次的升華。藝術與宗教不彰的地方,酒是人們最初的依賴。

  6. 人類迷戀藝術,大概是因為對伊甸園時代的完美生活念念不忘。所謂浪漫主義,就是對伊甸園時代的直接回憶;所謂現實主義,就是丈量現實與伊甸園時代的巨大差距。

     

  7. 人不但有生物需求,更有感性需求、理性需求和靈性需求。隻有生物需求的滿足,人心必餓。

  8. 所有努力的成果,唯有折合成滿足了哪些需求,帶來了多少歡樂,才有最終的意義。否則,各種天大的數字,都隻是幻惑人的把戲。

  9. 從幻覺到現實是長大的過程,從現實再到夢想是自由的過程。

  10. 現實中,沒有完美。試圖把現實創造成完美,不是自己破碎,就是把別人破碎。完美,隻存在於藝術與信仰之中。

  11. 判斷正道和邪說,有著簡單的標準:看它,一、是講愛還是講恨;二、多自省還是多責人;三,火上澆油還是適可而止;四、催人躁動還是勸人冷靜;五、令人釋懷還是令人撓心。前者必正,後者必邪。

  12. 基督教找神去要,佛教說放棄不要,儒家說別人需要,法家講必須要到,道家說沒必要要,墨家說人民需要。

     

  13. 佛教流行,因讓人釋懷;儒教流行,因社會需要;法家流行,因快捷實用;道家流行,因使人瀟灑;墨家複興,因草根眾多;基督教流行,因進退有度。

  14. 佛教很早流傳於中國,一是因超越了中國傳統局限的今生俗世;二是因為提供了完整的信仰儀式;三,是找回了被邊緣化的大眾草根;四是符合了中國人常懷詩意的審美趣味。

  15. 基督教必興盛於中國,因為集墨、儒、道、法之長,兼四家之未有。有墨家草根精神,兼愛、非攻情懷,守道、固道之堅韌;有儒家服從、守序、愛人和現世關懷;有道家離世、脫俗、自由、順天之風度;有法家尊法、服法之訓,而舍法家權謀、勢力之詭詐。更重要是,找回了人與神、道的完美連接。

  16. 墨家重“替天行道”,基督教重“向天求道”。結果,基督教更準確貼近天道,墨家常陷於用人道代替天道;墨家如牙齒,堅而易碎;基督教卻如舌頭,柔而長存。

  17. 全麵的自由,包括身體的輕盈,理性的通暢,感覺的舒適與靈魂的平安。

  18. 對於人類,技術、商業側重實現身體的飽足;醫療保障基本的健康;體育造就身體的輕盈;哲學、邏輯、科學、信仰,實現理性的通暢;開明政治理順人際的關係;藝術、宗教、親情帶來的是感覺的舒適與靈魂的平安。

 

 掃碼,加關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