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昭楊
獰笑的南瓜燈、恐怖的骷髏和“不給糖果就搗蛋”的童聲,幾乎成為萬聖節前夜(Halloween)不可缺少的元素。而恐怖怪誕的氛圍讓許多人將萬聖節等同於西方的“鬼節”。事實上,萬聖節的英文寫作“all hallow’s day”或“all saint’s day”,從字麵來看,是為了紀念天主教“聖徒”所設立的節日。那麽,人們為什麽要用恐怖怪誕的方式紀念“聖徒”呢?萬聖節究竟是不是鬼節呢?
從“光明”到“黑暗”:凱爾特人的信仰
萬聖節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凱爾特人的風俗。凱爾特的後裔現在隻有威爾士人、愛爾蘭人、蘇格蘭人及布列塔尼人了,雖然他們集中分布在歐洲的西北邊陲,但在2300年前,他們的祖先幾乎占據了整個中歐和西歐,從小亞細亞半島到大西洋,到處都有凱爾特人的足跡。不過,凱爾特人的信仰非常獨特。他們既不崇拜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的奧林匹斯山諸神,也沒有皈依維京人和日耳曼人推崇的北歐神祇,他們信奉的是相信萬物有靈的德魯伊教。
公元前3世紀羅馬崛起前夜凱爾特人在歐洲的分布範圍
德魯伊教按照日照時間的長短,將一年劃為兩個季節,分別是“光明季”和“黑暗季”,這兩個相對季節的節點正是11月1日。對凱爾特人而言,這一天既是溫暖豐饒的結束,也是寒冷匱乏的開始。因此,在這一天的前後一周時間內,為了迎接漫長艱難的黑暗季,古凱爾特人會舉行各種宗教儀式。凱爾特人認為,光明與黑暗的交疊讓活人和死人的邊界在11月1日的前夜變得模糊不清,死者的靈魂會趁此機會重返人間,回到自己生前的家中。雖然靈魂重返人間聽起來是一間恐怖的事情,但是,人間與冥間的溝通恰恰為德魯伊教的祭祀們提供了占卜和預測的良機。借助重返人間的亡魂,祭司們會對接下來的漫長寒冬做出預言,這些預言將指引凱爾特人度過一年中最困難的時期。
為了進行占卜,德魯伊教的祭司們會在夜晚架起盛大的篝火,而其他人則要在篝火旁焚燒動物和農作物來祭祀凱爾特諸神。在祭祀活動中,古凱爾特人必須穿上特別的祭服,這些衣服往往以一些動物的頭骨和毛皮作為裝飾。這可能是今天萬聖節前夜人們要穿著各種奇裝異服的最初起源。因此,雖然凱爾特人相信亡魂會在10月31日重返人間,但是人們在這一夜身著奇裝異服並非是為了驅散鬼魂。恰恰相反,這樣的著裝是為了體現生者和死者之間的交流,實現人間與冥間的溝通。而11月1日並非祭祀鬼魂的節日,隻是光明和黑暗的轉換節點。
“萬聖節”:中世紀天主教的改造
公元前1世紀末,羅馬帝國征服了凱爾特人居住的大部分地區。在四百年的時間裏,羅馬人以征服者的姿態強行擴張自己的宗教信仰。從開始的希臘-羅馬多神教,到後來的基督教,麵對羅馬文化強大的同化力,凱爾特人的民族認同和德魯伊教日益衰落。在整個西北歐,隻有在未被羅馬人征服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等地區,慶祝光明和黑暗交替的習俗才被勉強保留了下來。
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在蠻族入侵的浪潮中滅亡,基督教會卻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發展壯大。教會人士無法忘記基督教發展初期被羅馬帝國迫害的曆史,舉辦各種紀念殉道者的活動。609年5月13日,羅馬教宗博尼法斯四世親自在羅馬萬神殿紀念所有基督殉道者。從此,西歐基督教會將這一天定為一年一度的殉道者節。事實上,5月13日是古羅馬人驅趕惡鬼的勒莫瑞斯節。羅馬教廷將紀念殉道者的節日定在這一日實際上是對異教風俗習慣的改造,目的在於促進基督教更廣泛深入的傳播。公元8世紀,教宗格利高裏三世拓展了殉道者節的內涵,它不再僅僅是紀念殉道者的節日,而是紀念基督教所有聖徒的節日。此外,他還將紀念日從5月13日改為11月1日。
教會將紀念聖徒的節日定在11月1日與凱爾特人的風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有人認為,即使到了8世紀,德魯伊教在蘇格蘭和愛爾蘭仍然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傳播難以推進,所以,教廷希望將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改造成基督教的萬聖節來進一步整合和控製他們的信仰。還有人認為,當時羅馬教廷有很多高級愛爾蘭籍教士,萬聖節定於11月1日是他們發揮個人影響力的結果。總而言之,羅馬教會將凱爾特人的傳統風俗與聖徒崇拜結合在“萬聖節”中,成為我們今天所說的“萬聖節”的正式起源。
今日的羅馬萬神殿,7世紀初羅馬教宗博尼法斯四世將此處改為“殉道者教堂“,並設立了殉道者節,這是天主教萬聖節的起源。
正因為如此,一些凱爾特人的風俗和觀念不可避免地對天主教的萬聖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在凱爾特人後裔生活的地區,人們延續了點燃篝火的風俗來慶祝天主教的萬聖節。此外,和凱爾特人一樣,中世紀的基督徒們同樣認為人間與冥間的界限會在11月1日前後變得模糊不清,亡魂會在這一時段返回人間。因此,教會又定萬聖節的第二日為“諸靈節”,讓人們追思並撫慰死去親人的靈魂。所以,在中世紀的歐洲,11月1日的萬聖節實際上是基督教烈士和先賢的紀念日,而11月2日的諸靈節相當於中國紀念亡者的清明節。中世紀紀念聖徒和緬懷死者的萬聖節氛圍與今天流行的恐怖怪誕的“鬼節”風尚明顯是格格不入的。
《咬蘋果之夜》愛爾蘭畫家Daniel Maclise筆下的19世紀上半期愛爾蘭萬聖節慶祝活動
美國再造“萬聖節”
雖然新近流行的萬聖節在日期和名稱上與中世紀天主教的宗教節日一樣,但是它並非從中世紀發展而來。狂歡、怪誕的萬聖節慶祝方式實際上發源於19世紀的美國,並通過美國流行文化的強大影響力獲得了全球性的影響。1846年,愛爾蘭發生“馬鈴薯大饑荒”,數百萬人移民美國,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大約當時總人口百分之十的愛爾蘭移民很快將歐洲凱爾特語地區的萬聖節習俗移植到整個美國。“不給糖果就搗蛋”(trick-or-treating)的出現就是絕好的例子,因為它並非由中世紀萬聖節的節日慶祝傳統直接發展而來,而是由移民美國的愛爾蘭人在新的生活環境中結合凱特人傳統發明改造而成的。
在凱爾特人的傳統中,每家每戶要在10月31日晚為遊蕩回家的鬼魂準備食物,以慰親人之靈。到中世紀,這一風俗被教會改造為具有慈善和互助雙重性質的活動:萬聖節前夜,富人將自家做好的節日糕點發給來到家門口乞討的窮人,而窮人則許諾為富人死去的親人進行祈禱。但是,在基督新教為主流的美國,無論是凱爾特人的傳統風俗,還是天主教的聖徒崇拜都是很難被接受的。然而,隨著“西進運動”的發展,美國人一路向西遷徙,在中西部建立起無數新的城鎮和社區。有著不同宗教、語言和文化背景的新移民需要在新的社區生活中重新構建社會關係,加強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帶有鬼魂、巫術、奇裝異服等元素的“萬聖節”就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孩子們俏皮地敲開鄰居的大門,喊著“不給糖果就搗蛋”的口號,這為鄰裏之間創造了相互交流和分享食物的機會,因此萬聖節越來越受到美國人的喜愛和追捧。
1943年萬聖節前夜美國西雅圖附近兒童的裝扮
不僅如此,很多節日元素都在美國發生了變化。凱爾特人原先製作恐怖燈籠的蕪箐被美國特產南瓜取代,成了恐怖南瓜的起源。美國再造的萬聖節幾乎完全喪失了歐洲萬聖節的宗教色彩,實際上成為鄰裏之間一起遊戲,並分享秋收成果的社交聚會。為了增強節日的刺激性和吸引力,19世紀美國很多報紙和市鎮長官會在萬聖節前特別呼籲社區裏的成年人要在節日裏盡可能打扮得恐怖和怪誕。因此,雖然恐怖和怪誕是美式萬聖節的主題,但是它與人們對鬼魂的祭祀和恐懼並沒有直接的關係,隻是美國人為節日的娛樂性而製造的一個噱頭。美式“萬聖節”隻是一場以鬼為名的歡聚。
美式“萬聖節”回銷歐洲:爭議和鬥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式萬聖節如同好萊塢電影那樣,借助美國強大的國力和文化影響力,迅速向全球傳播。在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英語國家,美式萬聖節受到了廣泛的歡迎,甚至逐步融合了當地傳統的萬聖節慶祝儀式。但在歐洲大陸,美式萬聖節卻遭遇了不小的阻力。一方麵,歐洲各國政府不希望看到美國消費文化的入侵,另一方麵,基督教各派反對商業節日對宗教文化的腐蝕。
一直強調法蘭西文化獨特性的法國政府表現最為突出。基於天主教萬聖節傳統,11月1日一直是法國的公共假日,但除了凱爾特人後裔占主體的布列塔尼地區外,絕大多數法國人在1980年代之前並不了解美國萬聖節,更不會按照英語國家的傳統去慶祝它。虔誠的法國天主教徒會去參加教會組織的“諸聖瞻禮日”活動,而其他人往往會在這一天帶上一束潔白的菊花,去親友的墓前追思緬懷。然而,隨著美國商業文化的滲入,美式萬聖節很快就獲得了法國年輕人的喜愛。1992年,歐洲迪斯尼樂園在巴黎開業,美式萬聖節成了每年10月底和11月初的主打節目。接著,一家名叫Optos-Opus的糖果公司在法國注冊了halloween商標,並在戶外進行大規模的宣傳。很快,食品、衣服、玩具、遊樂園、酒吧、餐館等行業都從萬聖節中嗅到了商機,紛紛主打萬聖節特色的產品和特殊節目。但是,美式萬聖節文化導致兒童糖果消費量迅速增長的問題很快引起了法國官方的注意。Halloween商標被停用,以節日名義的市場營銷也被判為非法。總體說來,由於沒有相關曆史記憶和傳統作為基礎,法國成年人對美國萬聖節的態度是非常淡漠的,這和青少年對節日糖果和狂歡活動的歡迎形成了鮮明對比。
美式萬聖節在歐洲不僅受到法國政府的冷遇,恐怖怪誕的元素還導致它直接站在了歐洲基督教傳統的對立麵。為了應對美式萬聖節,從2002年起,每年11月1日天主教會都會在巴黎發起以“holy wins”(聖徒必勝)為主題的盛大節日遊行,最近這項主題活動被推廣到了歐洲其他國家。Holy wins的英文發音和 halloween極其接近,說明天主教會希望通過和美式萬聖節的對抗重新弘揚聖徒紀念文化。在德國,有著深厚信眾基礎的新教路德宗也不喜歡美國萬聖節。對他們而言,10月31日是馬丁·路德貼出《九十五條信綱》並開啟宗教改革的紀念日,當晚很多信徒會在蠟燭和花圈圍繞的十字架前祈禱。漢諾威有一位新教牧師說:“慶祝萬聖節是極其荒誕的,因為馬丁·路德早就將新教徒從魔鬼和巫婆手中解救出來了。”於是,德國路德宗教會在10月31日這一天向兒童發放帶有馬丁·路德頭像的糖果,作為對美式萬聖節“不給糖果就搗蛋”習俗的直接回擊。在東正教流行的俄羅斯,美式萬聖節同樣不受歡迎,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中小學明確規定禁止學生在學校慶祝萬聖節,理由是“對亡者的滑稽模仿”不可接受。
瑞典路德宗基督教徒的萬聖節儀式,在十字架前擺滿蠟燭和花圈並祈禱。
德國路德宗教會為抵禦美國萬聖節文化而推出的印有馬丁·路德頭像的糖果,提醒德國人10月31日是宗教改革開啟的重要日子。
總而言之,現今流行於中國的,以鬼怪、荒誕和狂歡為主題的美式“萬聖節”,雖然借用了凱爾特人傳統和天主教中關於鬼魂和亡靈的元素,但是它早已剝去了宗教的外衣,沒有了祭祀亡魂的涵義,並非我們所說的“鬼節”。實際上,它產生於美國移民時代,和商業文化聯係緊密,是一個促進鄰裏間社交的世俗節日。最後,當我們談論西方的萬聖節文化時,美式萬聖節隻是多種多樣的萬聖節文化中的一種,並不能以一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