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字體是鹿野薇念(簡稱薇念,lywn_新加坡01)我的個人心得,黑色字體是轉載--郭蘭英老師八歲起就進入戲班子學習山西中路梆子(從山西到河北乃至內蒙的北方民間戲曲梆子都有共同的聲腔特點),她的“郭蘭英唱腔”奠定了民族聲樂尤其板腔體歌劇(例如:白毛女、劉胡蘭、小二黑結婚等)的女高音聲樂技術體係基礎。她87歲上台(就是今年2016年)依然拒絕使用話筒。她1950年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發表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從山西梆子看中國傳統唱法”,和盤托出了她幼年在戲班子裏如何學習練聲的方法,指出北方梆子很多老藝人在花甲之年以後真聲依然是響亮的,盡管唱更高音時候要用假聲了。
梆子裏有女角行當叫娃娃腔(也叫端花腔)-----家父乃軍中著名無線電物理學家,青年時代曾經與8341部隊一起在京畿周邊的河北老區支援“四清”、參加了邢台地震的搜救,他曾經饒有風趣地跟我們兄妹們說,北方梆子的端花腔女演員,比如當時有的抗屬革命母親(抗日戰爭時候犧牲的烈士們的家屬),當年年已花甲了依然唱得嘎脆,而且他們都知道“紅小鬼”出身的郭蘭英老師是晉察冀邊區之花,北方梆子娃娃腔民間藝術開出的最燦爛的牡丹花。
1 唱歌的時候身體略微前傾 力量盡量向腳尖集中 但是要站穩 有台風 ----就是郭蘭英老師說的多踢腿 站穩 有底氣
有一個比較古老的表演唱節目“南泥灣”起步的舞姿(有點象我這種比較嬌小的女士照相時候喜歡的跨步交叉剪刀腳姿勢,但沒有那麽明顯)就是郭蘭英老師唱法要求的以上站姿。
2 唱歌時候小肚子是硬的 就是肚臍子下麵 唱的音音越高 越硬 就是郭蘭英老師說的丹田用氣 簡單說 應該這麽練習---唱高音的時候把肚子收縮起來 收縮的越癟 就是要用力收縮 唱的音越高 越是如此 時間長了就能找到感覺 聲音一定要從最底下往上發 這樣才能有力度 音色才能好 才不會越唱越啞
我個人練習這個技巧時候最常用的練習曲之一是歌劇“劉胡蘭 數九寒天下大雪”,剛開始練習時候可以放緩每句歌詞詞句之間的銜接速度,慣了以後再保持正常銜接。
3 胸部 唱民族沒必要用胸腔共鳴 提起來有美聲的感覺 這個盡量少用
這一點其實就是郭蘭英與彭麗媛兩位教授在唱法上的根本分歧,如果仔細聽她們各自唱電影“紅日 誰不說俺家鄉好”,可以發現彭麗媛教授是用胸腔共鳴的(她的老師王音璿教授就是“誰不說俺家鄉好”的原唱),郭蘭英則沒有。我兩種都試過,看自己當時具體的身體狀況。
4 脖子不要伸的太長 就像一個管子 伸的太長聲音肯定沒那麽大 意思是不要用嗓子唱歌 這樣聲音容易啞 而且很累 音色差 不好聽
5 頭腔共鳴 聲音是從後腦勺到眉毛眉心的位置再發出來 這種感覺是這樣的 動動耳朵 就是耳朵能動 如果由於遺傳的關係耳朵不能動 這種感覺就是在眼睛上用力 怎麽用 就是唱歌聲音越高耳朵上的力越大 眼睛上的力也越大 簡單的說就是氣上來的時候眼睛被迫睜大 要用內力不要讓聽眾看到 隻能說道這裏 其他可以自己揣摩
昆曲“牡丹亭 遊園驚夢”裏有一曲“步步嬌 嫋晴絲”,按照蘇昆(對應的是北方的“北昆”)流派張繼青老師或者在蘇昆合作工作過的、能夠以蘇白演唱整部“牡丹亭”的“日本梅蘭芳”阪東玉三郎的唱法演唱這段,都能夠非常好的練習“頭腔共鳴”。
6 唱歌聲音要大,要水靈,要利用鼻腔共鳴和口腔共鳴這樣聲音才大 才更水靈
7 唱歌時候嘴要張大 但是也不要太誇張 要麵帶微笑 把兩頰肌肉利用上 聲音從嘴角兩邊向外送 這樣可以克服不少沙啞的現象
8 唱歌的時候吐字一定要清楚 否則就不要唱歌 給人屋裏哇啦的感覺 就是咬字要清楚 可以這麽練習 聲音從嘴唇發出 多練習純音咬字自然清楚
另外練習高音可以多照打哈欠的感覺 多練嗚嗚嗚音 啊啊啊 音 和多練習哼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