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曉

生活是可以緩緩的,即便看上去是在浪費時間,我情願在慢慢裏被時光雕刻,而不是急急地消耗生命的元氣。
正文

仍是書趣

(2025-03-03 07:37:10) 下一個

3月10日

“小羊站在屋頂上,對下麵經過的狼大聲辱罵。狼就對他說:“罵我的不是你,而是你所處的位置。”摘自《伊索寓言》

開讀《Animal Farm》,企鵝版,1995年後印,不能斷定確切。去年八月撿,夾黃色粘貼紙。終於想讀這本“A fairy story”,因巫寧坤在《A Single Tear》裏提及了Orwell的《1984》,我讀過中文版,讀過Orwell寫英國北部礦工調查的《Road to Wigan Pier》。

我讀英國作家的書,想英國人曾經看輕北美作家還是有點可理解。英國文學是偉大。

對照讀《伊索寓言》,狄更斯也用過Aesop的fable。1950s,Helene 寫電視台節目有介紹偉人,她選一個與希臘有關的,是Aesop。她說節目讚助商是Hallmark賀卡公司,不能選擇林肯做“偉人”,因為Mr.Hall是Old South。這本四川文藝出版社1999年印,裏麵有黑白插圖。二手店淘,$2。估計華人捐。我近來也見到三毛、金庸的書,還有新華字典。金庸書是八十年代香港印。我不想集,三毛的也不集。多讀外國書呀,生活在“外國”,再怎麽樣,要親它的文字。

3月9日 初版如初戀

昨晚鄰居家三小時,在小A家沙發上讀狄更斯睡著了。一分鍾步行,到家繼續睡。得了零花錢獎勵自己,沒有想到散步進二手店淘到這本初版,網上價格嚇我一跳。這本在二手店定價算是最低的,真沒有想到哪個員工大發善心。英國的經典就是經典。

很克製,僅買了這本,放棄挑其它,為買四送一。它已經讓我太高興,不能再沾便宜了。進二手店一定要學會克製。

網上至少$300以上,我做了功課。

3月8日 閱讀需要累積。

Henry James ,讀過他的一本小說。讀Vingina Woolf外甥寫她的傳記,知道Henry James出入她家客廳。記得讀到過趙蘿蕤在芝大專攻Henry Jamees。

昨晚讀完了巫寧坤的《A Single Tear》,如穿越星際,回望故國。尾聲,縈繞一句寫趙蘿蕤的,“Not even a Jamesian tragic heroine could have carried her suffering with such courage and dignity.”今天在網上找到巫先生中文版自譯,“哪怕一個詹姆斯式的悲劇女主人公,也不可能以如此的勇氣和尊嚴承受她的苦難。”

巫先生的“Jamesian”用詞典雅。

我做一個讀者,普通平凡的女人。

--舊書相隨

--閱讀為伍。約小金買菜前,在Mall讀書。來自倫敦出名的牛奶餅幹,兩個月前小E媽媽倫敦帶回。我慢享。周一咖啡之友送攝影集,我說women day 呀。

3月4日,今天去“豆子”,艾倫是經理,說了,才知道1日開始,特價也漲了五毛,$1.5,加稅,再加小費(我今天還是給了$1小費,支持小店),計$2.7。況且店家毫無辦法,新一波漲價潮來了。平時早上幾個老顧客,下雨天,一個看報紙完了離開,僅我一人,很知足它給我足夠的空間。

帶上兩年前此時讀的To the Lighthouse ,翻翻都很安寧。一九五五年印的書,老派的格式。

誰的咖啡灑了,誰畫的心,陳年的印記。如果旅行,帶著這樣一本舊書,空白足以旅遊手帳記錄。

我慶幸近來有短工,抵擋通脹。居安思危,之餘,世界仍然動蕩不安,仍然居安。經典讀本,用文字安撫閱讀者。

3月2日,淘了小人書,這本$2。Value Village是買四送一,給小朋友淘了三本Clifford的書,順便獎勵自己。一九六一年初版,這是一九七七年印,蘭登。入選的兒童詩,隻知道Christina G. Rossetti ,英國女詩人,讀董橋書裏認得。

---

This moment ,我在“豆子”。咖啡之友離開了,帶走我給的一個T&T的橙。我告之,橙很甜汁多。她帶給我三本書。兩本較新,2013年印的狄更斯短篇集,含那篇聖誕節Carol的紅封麵,可作聖誕節禮物。1928年的福爾摩斯,英國印製。

我近幾年不讀偵探小說,除了《漫長的告別》。去年撿到一本福爾摩斯探案。

我抄了四首狄金森詩,在一張1993年紙上,給咖啡之友。她喜歡。上周我們聊過詩。

“豆子”咖啡的幾個員工是年輕姑娘,住的都近,有做part time ,如今天與我聊天的菲律賓裔姑娘說除了正職財會之外,來這裏工作一天,放鬆。我們發現還是同街鄰居。

昨晚讀Helene的《Underfoot in Show Business 》,為寫劇本做各種短工,包括四五年的出版社“試讀員”,她讀小說到吐。終於揭開她在《查令十字街84號》裏寫拒讀小說的理由。我當時的疑惑。Helene寫信給Frank郵購英國書的戰後五六十年代,英國經濟很差,然而底子在,舊書在。

Helene居然是《魔戒》三部曲的“試讀員”,要做筆記寫出簡要。她因此得了$100,報酬高於平時。她寫一冊是$20,故$40是出版社給她的精神損失補償費。因為試讀是要求快讀,閱讀的趣味被壓榨幹了。

Helene寫租房的前一章也特別有趣,我重讀過,還想重讀。

她三十年代末開始在紐約居無定所幾年後,決定租可煮食的公寓房間。一九四八年,租房極難。也是合租,五人一層共用廚衛,都是單身女性,中產的中下階級。也是奧威爾自稱的的middle-low class。其中一位,退休的家庭教師,穿舊大衣,購零料布自製帽子,想來四十年代末女人多數戴帽子,平時看護病人賺一周幾美金,或看孩子,冬天坐中央公園長凳看孩子滑冰,三小時一美金。

等住的樓要大修,被迫搬家。Helene寫找房難。那位上了年紀的室友後來找的是爬四層樓梯的房間,仍然合租。Helene也好不容易找到可以獨居的公寓,需要自己簡易裝修。在中介那裏簽合同時,看見了房東的名字。她驚呆得掉了筆。

那位寒風裏在中央公園賺三小時一美金的老年室友,是中介說的擁有幾幢大樓的房東,紐約的隱形女富豪。

寫劇本的活在劇本裏了。

這樣並不大熱的作家寫的書,小眾,撿到一本,讀,很貼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姚順。積攢的過程是學習,不在於結果。
姚順 回複 悄悄話 自己積攢的是什麽?和你積攢的比,有點假冒偽劣。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文心。《1984》,我好幾年前讀的中文版,沒有多大印象覺得特別,但記住老翻譯家的序,他寫的落淚。今天搭地鐵還在讀《Animal Farm》,薄薄一本,讀的有滋有味,不想快讀完。
《To The Lighthouse》是我讀的第一本弗吉尼亞小說。這本書有半自傳性質,她一家度假所在。其實,意識流小說都考驗閱讀者耐力。
我讀一半虛榮心,好與本地人交流。另一半,我喜歡那種the moment氛圍,而弗吉尼亞的moment 無所不在,時時刻刻。還有她的窗裏窗外,另我認識現代文學。閱讀時的moment 也存在。我記得,帶著它坐地鐵。
浮世文心 回複 悄悄話 以我的愚見,"Animal Farm"是一部優秀著作,而“1984”差了兩個數量級。Orwell是個不解風情的人,勉強自己去寫男女歡愛,落得憋腳;唯一的亮點是newspeak.


通過Henry James的眼,我們有幸能看出一些文野之分。對於二十、二十一世紀文化浩劫之後的中國人,那是我們非常缺乏,缺乏到根本察覺不到缺乏,的東西。

Virginia Woolf大大有名,想是有相當的道理。我隻讀過兩部。覺得"Mrs. Dalloway"還不錯,但實在不明白“To The Lighthouse"妙處何在。隻覺得硬生生把幾個短篇湊在一起拉成個長篇。如果寫成幾個短篇,可能倒是不錯的。敬請高人指點,好去敝見光。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水沫。讀到了。今日太陽真好,春光裏。
她感性,她理性。真情如暖陽,皎潔如明月。
理性的她肯定也讀到你的那篇。:)
水沫 回複 悄悄話 覺曉,九月豆在我的帖子裏跟你說話呢~~~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水沫。在我的nutshell ,讀寫。
水沫 回複 悄悄話 覺曉安安靜靜地在自己的一隅天地讀書寫字,真好~~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謝謝真凡。做試讀員是漂在紐約文學青年不得已選擇,而且也是有門檻。我依此想賴雅至少是成名劇作家,要擠走多少想在百老匯做劇作家夢想的試讀員。那些嘲笑張愛玲嫁的,還是不了解行情。
那位被人誤解Middle-Class Poor的退休家庭女教師,應該是典型的葛朗台。:)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看試讀員工作我感慨:什麽事情不是出於熱愛而去做它,總是味道要差一點兒;看那位退休的教師老太太,我又感慨,喜歡一項工作的話,那麽在外人看來再無趣,人可以可以樂在其中。讓覺曉見笑了:)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謝謝麥琪兒。摸著舊書封麵與紙張,質感不同。一個人有點愛好,獨處也歡喜。
麥琪兒 回複 悄悄話 讀舊書是一種特別的消遣,不管是誰的作品,隻要是自己喜歡的,就足以滿足愉悅的身心。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