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晴。
早晨六度,九點前去“藍領”Bakery買法式麵包,感覺溫度低,可以穿薄棉襖,我僅穿法蘭絨襯衫與絨線馬甲,快步疾走,如冬天寒風裏。Dufferin地鐵站旁邊的老年公寓底層客廳玻璃落地窗照不進陽光,對麵快完工的高樓露出霸權主義嘴臉。我們這片的天際線被徹底改變了。
經過“中古”(我接受了“Vintage”中譯)服飾店,櫥窗裏的半身裙是深褐色底上紅色小花,像昨天在Value Village上看見的連衣裙,綿綢,垂感強,配一件黃色開襟毛衣,很是秋意。我貼近看,也是快樂。買裙子要特別小心,“少即是多”是牢記的原則。
我在前院收拾,不戴帽子,讓太陽曬頭頂。出門反而要戴帽子,防風防灰塵,或者是頭發要洗前。記得三毛寫的《萬水千山走遍》裏提及旅遊在外,頭發髒了,梳麻花辮子。
和齡視頻裏提及馬克漢姆一周前受傷了。上周喝咖啡回家路上看見路邊一隻死了的浣熊,有些擔心“小馬哥”,整天在街上闖蕩,豈知江湖險惡。
午後後院曬著羽絨被羊毛毯,換上舊衛衣和格子尼裙,與廚師長搭地鐵兩站往西,換40路公交車,去Junction地區,也就是Dundas Street West的熱鬧地段。
是上周從Humber River回來經過時計劃的。多倫多西區主要有High Park,圍繞著它近的“小波蘭”和烏克蘭社區,這些年我們都去過了。唯有Junction地區,沒有摸清它的底。
多倫多市中心是屬於旅遊者,就像上海人很少會去逛南京路外灘。
我對Junction地區感興趣是上海的老友翻譯了一本與多倫多有關的書裏提及Junction地區曾經是獨立的市,1907年,隻獨立了一年多。那麽小的一塊地區曾經自稱是“多倫多西城區”的意思,有自己的市政廳。另外這一區域在上世紀初主動禁酒至1997年。
真有點獨立而自律的氣質。
我們出門是二點前,40路從Dundas West地鐵站出來沿著Dundas West街往西開。兩邊先是普通民宅,還有看得見二三十米遠平行的鐵軌。Junction地名的確來自兩條主要鐵軌的交匯處。
我出門不愛看穀歌地圖,心裏記著即可。廚師長卻不認路,上次一起經過的路線圖,他全忘記,又是我做領隊。
坐了幾站,有商店了,我說可以下來。路牌上方已經出現“Junction”,便是說明。
太陽下的人行道很暖和。廚師長心不在焉。我們逛街,就像談戀愛時期一樣。
這一片Dundas Street West商業區走了來回,歸結起來三個特點,有底蘊(老房子頗多),有文化(美術用品店、書店、老家具店多),安靜(沒有見到無家可歸者,多倫多市中心已經淪陷,西區卻毫發無傷,東區的Cabbage Town也不例外,後者附近有不少廉租房。)
現在我們出門,總是找家咖啡館落腳休息,今天是一家小小的法式Bakery,兩人分享一杯Americano ,一隻Kouign Amann,“安曼卷”,稅後$9.57,我給了$11。我們坐在有遮陽篷的人行道上,太陽仍然鑽入,曬得渾身發暖。
回家趕上兩小時內車程,故隻用了一張車票。不到$20,我們用兩小時一刻鍾來了一次家門口的旅遊。Junction區去年上榜Time Out。:)
回程時拍了我們坐過的桌椅
廚師長也說好吃,這樣一個拳頭大小的焦糖奶酥卷,兩個人分吃,是五十加年紀的必須,不必太擔心糖粉之餘還更添味道,像高級料理,永遠是量少。況且還省錢。
等我們逛到對街,發現一家北歐風格與日式風格混搭的家居店,一進去就有侘寂之感。
我被各種插花吸引,求廚師長替我留影。廚師長總是說我不會擺姿勢,但是叫我在自然前做張開雙手或什麽動作,就是難,在室內更是隻求留個足跡。
我的二手安省普通學院的套頭連帽衛衣穿了兩年,還是喜歡,前麵有袋鼠口袋,有印字。格子尼裙也是二手,沒有牌子,看得出是某個媽媽縫製的,七八十年代的,我打過羊毛蛀洞的補丁。上下加起來不過$10。衛衣下露出法蘭絨格子襯衫。
等我注視到有靠背長椅上搭的舊牛仔布補丁的毯子,詫異了侘寂崇尚的樸素,舊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