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舟的隨筆

如果人生是來到世間的一次旅行, 那麽人生中的旅行又何嚐不是跨越時空的一次短暫的人生錯位。路上的一些事...
正文

淺談理性和潛意識在子女教育中的博弈

(2018-03-22 05:56:25) 下一個

前兩天發了一篇淺談學校與以後成就的相關性後, 一個朋友惆悵地說:雖然道理都懂, 可是真的很難做。 身邊朋友的孩子都上私校了, 覺著好難過, 感覺自己很對不起孩子…

因為去有小學和初中部的派克私校並沒有太激烈的競爭, 對於她來說, 上與不上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決定, 而這個的選擇讓本不願花大筆學費送孩子上私校的她,陷入了理性和朋輩壓力的矛盾之中。

人的思維模式有時候真的很奇妙,即便你是高知,當感性和理性發生衝突時,你也往往會被感性所駕禦,並徹底地將理性扔到腦後。

行為經濟學奠基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丹尼爾 ·卡尼曼在 《思考,快與慢》一書中討論了許多人的行為模式, 其中就涉及到我們人腦思維體係中對後果的極端加權和對概率等抽象概念的極度不敏感性。

舉個例子,媽媽們,還記得第一次懷孕時的焦慮嗎?當醫生說你有 0.00…0x% 的概率生出畸形兒時, 即使你看到在小數點和x之間有數不清的零, 你是不是仍有一股要怒斥醫生的衝動:什麽叫0.00…0x%, … ,發生到我身上,那就是百分之百!正如丹尼爾書中所述,我們不能將概率形象地反映到大腦思維裏,但會把事件的後果特別是嚴重後果牢牢地印記在腦海裏,所以即便是概率基本為零的事件也會讓我們焦慮不堪。這種思維模式反映到子女教育中,便是父母對自己犯錯而耽誤孩子的恐懼。

這種恐懼在我們決策中有多大影響呢? 商業廣告有效性的研究結果顯示, 警告消費者如果不采取行動就會失去什麽的廣告效應 往往勝出宣傳美好事物的廣告效果。也就是說我們雖然向往美好的事物, 但我們更害怕失去。

Gladwell在《瞬間決定》一書中列舉的有關決斷研究就指出,人們的潛意識往往主導著自己的決策,即便是最不理性的,也會深信自己的決定是理性之為。而父母的育兒恐懼更便是這深深埋藏的潛意識。

淺談學校與以後成就的相關性一文中 ,我們提到影響孩子的兩大因素是:基因和父母的素質和成就。一個讀者評論道:“父母即無法改變第一點,也不願改變第二點,於是拚命去做那些無用甚或是有負作用的第三第四點。” 因為當我們從經濟上和精力上傾其所有地投資子女教育,即便是毫無成果,又或是負效果,也沒有人能說我們沒有盡父母之職。 雖然從理性的角度上並不見得有道理,但從潛意識裏,我們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

人是社會的人,朋輩壓力更進一步放大了這種潛意識,同時也消弱了理性思考的力量。

於是, 朋友說她想搬離這個有兩座知名私校的小鎮, 想來其它鎮的人沒有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自不會太過癡迷上私校的想法。這樣的朋輩氛圍應該會讓她少許多壓力。

雖然覺著她的這個想法過於被動,但正如我不熱衷於家長間的取經活動一樣,如此的規避確實能有效地減少朋輩壓力在潛意識中的影響。

當然,如何消弱潛意識的影響,理性地去分析執行自己的教育理念才是更有效的方案,這,就又回到了我們剛剛提到的影響孩子以後成就的第二因素:父母的素質與成就,而克服朋輩壓力和潛意識中的非理性便是提升自我素質的重要任務之一。或許,當你批評孩子的攀比心理時,不妨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早已被朋輩壓力所驅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