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舟的隨筆

如果人生是來到世間的一次旅行, 那麽人生中的旅行又何嚐不是跨越時空的一次短暫的人生錯位。路上的一些事...
正文

”勝者王敗者寇“的曆史演變

(2017-06-01 06:38:06) 下一個

前兩天, 美國剛剛慶祝了每年五月末的陣亡將士紀念日。那天, 除了首都華盛頓市,美國各地,也都舉行了大大小小的遊行活動。而遊行活動, 即便是在小鎮, 也是有模有樣的。遊行隊伍裏除了代表各個戰爭年代的儀仗隊和依然建在的老兵們, 還有學校裏的軍樂隊及地方組織的方陣分相出場,非常熱鬧。

這個源於南北戰爭的紀念日和我們傳統中國文化所遵循的“勝者王敗者寇”所不同的是,它是用於緬懷所有為美國參加戰爭的烈士們,也就是說, 這裏麵也包括在內戰中落敗的南方將士。對美國曆史不清楚的人,可能會很驚詫這個國家在這種“大是大非”上的毫無原則或是感動於這個國度對敗寇的大度。但當你翻閱美國曆史後,你會豁然開朗:無論是優越的製度還是崇高的理念,其背後往往有著並不廣為人知的曆史和權利較量及平衡。純屬人性崇高的政策也隻是在夢裏想想就好了。

就譬如這陣亡將士紀念日吧,起初是隻悼念北方陣亡將士的,也叫先烈日。戰後,由於南方陣亡人員屍橫遍野,無人善後,眾多在內戰中參與後勤工作的女性和南方上層白人女性們開始誌願組織善後事宜,並成立了LMA 接受各方捐贈。更在戰敗一年後,地下串連起悼念活動。要說聯邦政府大度無視也非事實,因為對於一個剛剛打出統一的政府,又有哪個不擔心敗軍死灰複燃呢?當時,幾家北方報紙就分相報道,深感不安。

好在,南方男士們也並非毫無顧慮,於是,他們很聰明地讓婦女同誌們走在了最前線,並聲明悼念活動是婦女們在緬懷亡夫亡子之痛,並沒有任何政治因素與目的。雖然事實上,很多婦女組織者並沒有直係親人戰死沙場,而她們的積極參與更是出於對戰敗的悲憤。但不管其初衷為何,南方的Lost Cause活動便非公開地進行了。

與此同時, 北方也沒閑著。 1866 年,紐約州 Waterloo 的居民們發起了對北方將士每年的悼念活動。 1868年,聯邦軍將軍John Alexander Logan 正式將五月三十日定為陣亡將士紀念日。 起初, 實施此紀念日的隻有北方各州, 也更是以紀念犧牲的北方將士為主。對南方陣亡將士的同規格對待卻是要到西班牙戰爭南北並肩作戰後才開始逐漸形成的,而且直到一戰後,南北才有了統一的烈士記念日,並將該紀念日改為緬懷所有在美國國內外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們。1971年,它才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並改期為每年五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一。

如果從記念日的源頭看起,美國內戰後"勝者王敗者寇"的痕跡並非沒有。 如果你讀過《飄》這部小說, 就更不難看出南北之間理念的敵對,以及戰後南方上層社會對戰爭失敗的挫敗感及對北方佬的怨恨。這種敵意是在之後大大小小共同對外的並肩戰鬥中,才逐漸消失殆盡, 第一批南方將士的遺骸也是在西班牙戰爭之後才終於入住阿靈頓國家公墓的。如今阿靈頓國家公墓已規模巨大,裏麵安放著無數參加過美國內戰和對外戰爭的烈士墓地, 也包括南方統帥李將軍的墓地。人們已淡忘了一百多年前的故事。

而美國的陣亡烈士紀念日更彰顯著一個從分裂到統一的曆史演變。 若我們隻是簡單地將它歸為人性的高尚, 倒是有些牽強了。

說到這, 我不禁聯想起美國人民引以為榮的憲法來, 那其實更是故事多多,坎坷多難。 有空,我們可以接著聊。

點擊閱讀更多美國雜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