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時, 經常聽到一種說法:帶孩子旅遊不就是找遊樂園, 海邊之類的, 玩玩樂樂?看曆史遺跡或是民風文化就算了,孩子哪看得懂? 也沒興趣。 不過, 持此觀點的父母在對待孩子學業上, 態度是180度大逆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大道理可以隨手拈來,更整日為孩子的不務正業揪心不已。這時候孩子懂不懂有沒有興趣完全不是考慮的範疇了。
這麽千差萬別的態度, 究其因, 還是旅行目的的不同使然吧。 很多時候我們出外旅遊, 是為了解壓放鬆,所以海邊躺躺, 吃吃喝喝, 玩玩樂樂,最相適宜, 這就是常說的度假。也有很多時候我們出外旅行 ,是為了經曆和見識,所以行走曆史古跡, 名山大川,欣賞 文化藝術, 自然風光,體驗民風民俗或是追尋喜好之事,成了旅途的核心與樂趣。這也就是古話所說:行萬裏路, 讀萬卷書吧。 如果你製定時度假計劃, 那自然是怎末放鬆怎末來, 但, 你如果選擇的是後者, 那又何須將孩子的視野停留在吃喝玩樂樂的層麵上呢 。 其實, 懂與不懂, 有沒有興趣, 取決於你是否願意去引導,去給孩子這個探索的機會。 就如同我們鼓勵孩子嚐試各種課外活動一樣,讓他們從實際參與中找到興趣點。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雖然,那是迫於無奈,但也一定程度地說明, 孩子的能力經常會超出我們的想像。
記得我老大八歲的時候,我帶她去玉門關。 那本是個很荒涼的地方, 殘缺的關口, 在夕陽下透出分外的孤寂。於是, 我和她講起王之渙的:”春風不度玉門關“, 以及王維的“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千古絕句來, 更聊起了中國盛唐時的繁華和塞外的荒涼。按我們的想象, 一個在國外長大的八歲孩子又如何體會得了這種文化底蘊和塞外之情呢。 可讓我意外的是, 那日夕陽下的玉門關竟深深印入她的腦海, 成為她最喜歡的地方之一,更成為她心目中中國古老曆史的象征之一。那次旅行,路途是比較艱苦的,可這些並沒有影響她對中國文化的欣賞。如此看來, 我們又如何能小覷孩子的認知能力呢?
自然風光, 現代文明,和源遠流長的曆史都讓這個世界充滿了魅力, 但是, 世界並不是完美的。 可能是從小窮怕了, 我們很多人隻喜歡帶孩子看美好的富麗堂皇的東西,這其實也是個誤區。 現在的孩子,很多物質生活優越, 缺的恰恰是對不完美的認識。孩子小的時候, 我們可以讓他們生活在童話世界裏, 但等他們長大成人, 又有誰能為他們遮風擋雨, 繼續完美的虛幻呢?我們不妨去看看發展中國家,看看戰爭曆史遺跡,一方麵,孩子學到了曆史增長了見識, 另一方麵,孩子又可以切身感恩自己當前生活狀態的可貴。 更可喜的是,發展中國家往往有美景和淳樸的民風,比如我遊記裏寫的厄瓜多爾, 性價比極高。
當然, 和孩子一起旅行也是件互動的趣事。無論是開始的計劃還是旅途中的相互協調, 無不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團隊活動。孩子年幼時,父母可以主導計劃, 引導他們開拓眼界;孩子長大些後, 他們可以主導計劃, 父母給建議進行配合。 這又何嚐不是個很好的成長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