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5)
2018 (59)
2020 (70)
2021 (95)
2022 (122)
五十年代的高幹級別是如何劃分的?
關於何為“高幹”,以前一般是把13級(副局級、副地市級低限)以上稱為高級幹部,按楊沫的兒子老鬼說法,北京的“大院子弟”是把8級以上劃為高幹。
按那時的有關文件,似乎13級以上還有2層:副部(7級)以上為第一層高幹,(正)師局地級(11級)以上是第二層高幹。
看圖1和圖2中五十年代的高幹修養和評級的規定,圖1提了兩個高幹範圍:副部以上,軍隊正兵團職以上,因52年評級時副部長最低7級,準兵團級相當行政7級,,所以行政7級以上是第一層高幹;圖2是定級的批準權限:7級以上是政務院或中央政府主席批;8-11級呈人事部批。由此可見這兩層次幹部的不同。
圖1.
圖2.
所以,行政7級以上是第一層高幹;8至11級是第二層高幹;12至13級是一般高幹。
當然這情況這適合五十年代的情況,我們知道,65年軍隊定行政級別時正軍級的基準是行政7級,但在五十年代時正軍級轉業是定8級。
至於為什麽將官和師職到正兵團職任命都由總理發布,因為命令都是以國防部文件下發的,而國防部是國務院的下屬機構,根據不同的批準權限,將官和師職以上到正兵團職都由總理批準。
54年以後地方幹部待遇相對部隊幹部有所下降?
所以能不能說:50年代國家各部委正副職、大區正副職、大區各部正職(不含副職)、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正職待遇相當於正兵團級?
------在五十年代的初期,這些職位待遇相當於正兵團職,(正兵團職有評副兵團級,個別準兵團級)。50年代初期一些省市的正職原來就是正兵團職幹部。54年以後情況就不同了。
平等是相對的,存在不平等是絕對的,無論在哪個時代。如同民主也是相對的,無論在哪個國家。
52年的副部長最低是7級,54年起的標準副部長最低8級。“二等四級以上的技術人員”和“一等三級的翻譯人員” 是指4級以上的技術人員(如工程師、醫師等)和翻譯三級以上的翻譯,那是因為衛技4級、工程4級等的工資和翻譯3級相同,換言之衛技4級=翻譯3級。我把2個工資標準加到文內,比較2個工資標準就能理解這個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