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的高幹級別是如何劃分的?
文章來源: 毛囡2020-09-14 13:31:17

五十年代的高幹級別是如何劃分的?

      關於何為“高幹”,以前一般是把13級(副局級、副地市級低限)以上稱為高級幹部,按楊沫的兒子老鬼說法,北京的“大院子弟”是把8級以上劃為高幹。
     
    按那時的有關文件,似乎13級以上還有2層:副部(7級)以上為第一層高幹,(正)師局地級(11級)以上是第二層高幹。

  看圖1和圖2中五十年代的高幹修養和評級的規定,圖1提了兩個高幹範圍:副部以上,軍隊正兵團職以上,因52年評級時副部長最低7級,準兵團級相當行政7級,,所以行政7級以上是第一層高幹;圖2是定級的批準權限:7級以上是政務院或中央政府主席批;8-11級呈人事部批。由此可見這兩層次幹部的不同。

圖1.

圖2.

  所以,行政7級以上是第一層高幹;8至11級是第二層高幹;12至13級是一般高幹。
 
  當然這情況這適合五十年代的情況,我們知道,65年軍隊定行政級別時正軍級的基準是行政7級,但在五十年代時正軍級轉業是定8級。

  至於為什麽將官和師職到正兵團職任命都由總理發布,因為命令都是以國防部文件下發的,而國防部是國務院的下屬機構,根據不同的批準權限,將官和師職以上到正兵團職都由總理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