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聊56年的教授評級
不久前聊了50年代的教授評級和級別工資標準。那個“級別工資標準”是從56年10月後開始實行的,之前實行的是1955年7月起實行的工資標準:見圖1,2.
1-3級是兼有正副校(院)長頭銜的教授級別;教授到11級;付教授9-13級;講師11-20級;助教19-24級。
下麵是一些教授在55年時的級別:
2級:陳寅恪、李達、陳垣。
3級:有北京大學副校長湯用彤,廈門大學校長王亞南,清華大學副校長劉仙洲,南京大學校長潘菽,複旦大學校長陳望道,中山大學校長許崇清,華南農學院院長丁穎,華東師範大學校長孟憲承等。
4級:有北京大學周培源、翦伯讚、曹靖華,複旦大學蘇步青、陳建功,南開大學楊石先(副 校長),中山大學薑立夫,北京政法學院錢端升(院長),天津大學張國藩(副校長),交通大學程孝剛、周誌宏、陳石英,北京農業大學戴芳瀾,南京農學院金善寶(院長),北京師大傅種孫(副校長)等。
5級:有北京大學饒毓泰、葉企蓀、向達,清華大學梁思成、錢偉長、張子高、馬約翰,中央民族學院費孝通(院長),南開大學吳大任、邱宗嶽,南京大學李方訓,東北人民大學唐敖慶,山東大學童弟周、陸侃如,同濟大學夏堅白、葉雪安,交通 大學陳大燮、朱物華、鍾兆琳,浙江大學王國鬆(副校長),北京農業大學俞大紱、黃瑞綸、沈其益,北京師範大學黎錦熙、鍾敬文等,
6級:有北京大學馮友蘭、唐鉞、江澤涵、馮至、魏建功、遊國恩、王力、季羨林,清華大學陶寶楷、施家煬、張光鬥、孟昭英,複旦大學郭紹虞、談家楨,山東大學馮沅君,雲南大學劉文典,北京師範大學黃藥眠、譚丕模、蔣碩民、白壽彝,中央音樂學院 華東分院院長賀綠汀,中央美術學院代院長江豐,南開大學劉晉年,華東師範大學胡煥庸等。
7級:有北京大學朱光潛,廈門大學盧家錫,複旦大學王鳴歧,北京師範大學郭一岑、陶大鏞、蕭璋、彭慧、董渭川、王煥勳、邰爽秋,中央音樂學院繆天瑞(副院長)、老誌誠,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周小燕中央美術學院吳作人(副院長)、蔡儀、彥涵、 王式廓,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院長劉開渠等。
在56年的評級中,55年的5級以上都定為一級教授,(南開大學吳大任除外),6級大部分定為一級教授,一部分為二級。7級個別為一級,大部分定為二級。也有55年的9級被定為二級,如北京師範大學的劉盼遂。
所以在56年的評級中以前的級別不是評級的依據,當時的標準是:要達到一級工資待遇這個級別必須“學術造詣較高。在科學上有突出的成就和貢獻,達到或接近世界科學先進水平,能指導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擔任科學博士研究生的學術導師”。二級工資待遇,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其中之一:“學術水平較高,在科學 研究、生產技術、文藝創作等工作中,有較為顯著的成就或重大的貢獻,能指導科學研究工作,擔任科學學士(即副博士)研究生的學術導師”,或者“辛勤地從事高等教育工作和科 學研究工作多年,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教學工作經驗,能擔任教授職責範圍以內的教學工作, 在培養科學技術幹部的工作中有顯著成績,在教育界有一定聲望的老教授。全國範圍,可以從兩方麵理解:(1)就學術水平說,是全國知名的(2)就專業範圍說, 是有關專家公認的”。
北大,係主任一般都是一級,教研室主任都是二級;其他重點如清華,南京,複旦,交大等,個別係主任一級,一般都是二級,教研室主任三級為主;再下一級學校,係主任個別二級,一般三級。
不同學校評定標準不同,複旦的級別是壓得較低的,好幾位30年代的留洋博士隻定為3級,4級。還有經濟,社會學和經濟方麵的級別也定得低,北大經濟係除外,(有一位一級,7位二級!),但中南財經大學:全國院係大調整中調入的47名海歸教授中(其中有博士10位),三級教授3人、四級教授7人、五級教授10人,沒有一、二級教授。
56年評級時,北大有教授170人,副教授48人,評上一、二級教授的近百人,不合“兩頭尖,中間大”的原則。當時複旦教授,副教授人數從院係調整前的90人增加到190人;南京大學有教授86人,副教授26人;南京工學院有教授56人,副教授19人;而浙江大學在調整後元氣大傷,到文革前教授數沒超過35人。
副教授可從高教3級到6級(大部分是4、5級)參看另文“70年代前的級別工資標準”,工資從149.5-241.5元(北京),157.5-254元(上海)。那時15元/人可屬中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