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26)
2018 (68)
子喬曬了曬她家公子的高中文學課書單,我讚歎感慨之餘,不禁也回憶一下自己高中時的書單,盡力回憶,略加點評,朝花夕拾。
雨果《悲慘世界》,我讀過最好的小說,五大本一氣嗬成,扣人心弦,流連忘返,連書中為人詬病的長篇大論的哲學議論也不覺得枯燥。小說開篇米裏哀主教做善事的情節,讓我非常感動;冉阿讓成為富翁後喬裝窮人向德納第索要小女孩珂賽特,對話非常精彩:一個茫然無知,本相畢露,一個深知底細,暗藏機鋒,整個情節環環相扣,步步驚心;而最後冉阿讓冒死渡過巴黎地下水道的著名情節,反而不那麽驚險了。來美國後買了英文版,再讀卻沒有當年的感覺了。
雨果《93年》,曆史老師在講法國大革命時推薦,精彩激烈,如同金庸武俠小說。
司湯達《紅與黑》。雨果讓我對法國小說胃口大開,但是大名鼎鼎的《紅與黑》讓我知道什麽叫盛名之下難負其實。於連和貴婦人之間的那點苟且寫得特高尚純潔,當然也許是我年幼不識風情讀不出字裏行間的風花雪月,總之中途果斷棄劇。
高爾基《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印象不深,感覺高爾基在政治上被人為拔高了。
《牛虻》,我讀過的第二好的小說。我讀到牛虻在獄中賦詩:不論我活著,或者已經死亡,我都是,一隻,快樂的飛虻。幾乎淚流滿麵。此書好像是50年代版本,豎版且大量繁體字,但是文學巨大的威力使我克服了這兩大障礙。讀完此書,繁體字作品從此不是問題。
屠格聶夫《獵人筆記》。借此書是因為它的風景描寫號稱一絕,可惜譯文可能譯不出味道了,中途果斷棄劇。
斯維夫特《格列佛遊記》,好像是大人國小人國的故事?不是我的茶,棄劇。
《魯賓遜漂流記》,也許是年代久遠,也許是翻譯力有不逮,感覺語言幹巴巴,情節是好的。
馬克土溫《鍍金時代》。後來才知道此書遠非老馬的代表作,不知道當年為什麽借這一本,也許此書書名據說符合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正確,因為他揭露了表麵上蒸蒸日上的美帝是鍍金帝國銀樣蠟槍頭的本質。由於情節不吸引人,棄劇。但是對其中一段描寫至今記憶如新:一個闊太太談論他的兒子如何如何,從起居飲食談起,談的天花亂墜,最後說道兒子墜樓摔斷了前腿和後腿,原來是她的寵物狗,馬克土溫幽默大師的風範,即使在平庸之作中也偶露崢嶸。
傑克倫敦《熱愛生命》。印象最深的是一個老邁拳擊手的故事,他怎樣在年輕力盛的時候終結老冠軍,而在自己衰老之季以同樣的方式被後人取代,人生百態,世態炎涼。這個故事對於我們步入中年的小職員有特別的意義,如果今天再讀,必然有全新感受。
亞利士多德《行而上學》。中國80年代商務印書館開始出一套《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我記得有《理想國》《論法的精神》等。在我老爹辦公室覓得,看完一頁後欣然棄劇。
另,以上書單皆為自選。俺老媽是理工女, 老爸雖是文科男但是從來不著家不管孩子的。
痞子小時(沒)看的書,就是他成年後(沒)有的情懷。
博主真行,我恰恰讀不下去現實主義小說,盡管雨果算作浪漫派。
我是到雨果的故鄉之後看歌劇《巴黎聖母院》,才真正體會他那悲天憫人的人道情懷。《悲慘世界》則要感謝好萊塢的最新歌劇電影,為這部古典作品注入了清新的活力,令我目不轉睛地從頭看到尾。
《紅與黑》是一部現代心理文學傑作,盡管是婚外戀,但於連和德瑞那夫人仍充滿人性的閃光。國人的世俗慣性(非貶義)更尊重社會規則下的婚姻,但這種作品是對人性豐富深入微妙的複雜性和兩難處境的探索,因而充滿人性的張力和矛盾,有一種閱讀趣味的嬗變,開始接觸可能會有點心理不適,但最好不要輕率排斥或急於否定。《紅與黑》當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位極富個性光芒的貴族小姐,前所未有,超級震撼。
難忘雨果在《九三年》中對女性心理的豐富且深入的刻畫,這點和司湯達一樣,都是描繪女性靈魂的大師。
可惜我大學期間英文水平完全不夠讀原版,而且遺憾的是,我對英文小說完全無感,總覺得26個字母的線性排列,能傳達複雜的感情,是不可思議的事。
也許小孩大一些,陪他讀書,希望能改變。
感覺約翰克利斯朵夫、安娜卡列尼娜、簡愛是女性化比較強的作品。
雨果是我的最愛,但是巴黎聖母院不知為什麽錯過了。
我也很不喜歡"紅與黑",真高興有人與我同類: 什麽風花雪月,就"苟且"兩字送這些人!
我也喜歡"牛虻",那你說我到底是左還是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