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隱史

朱樓舊夢隱敘家亡血史, 兒女悲情婉書明亡華殤。逃亡帝子大展春秋筆法,賈事真史揭開驚天隱秘!
個人資料
xibeifenglai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紅樓夢中與賈芸手帕傳情的名似黛玉的林紅玉是誰?

(2016-09-19 06:07:19) 下一個

(《紅樓夢》是假小說之形的真史書, 作者所寫“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脂批鄭重提示“作者用史筆也。宜作史筆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筆,撰成此書,一字不可更,一語不可少。” “字字看來皆是血”“實寫幼時往事,可傷”,“凡野史俱可毀,獨此書不可毀”。《紅樓夢》布局宏大,構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讀表麵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後的真曆史。由於書中人物事件之間皆有關聯,請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小紅是管家林之孝家的,林姓,書中唯一與黛玉同姓的一家。朱為赤心木,雙木“林”自然是赤心木朱明的人。“玉”字,又重了寶玉玉璽和黛玉崇禎。單從“林”和“玉”兩個字上我們就不難看出林紅玉的身份是何等的非同尋常了。

  這個與崇禎林黛玉名字僅僅一字之差的賈府管家之女,這個與崇禎賈芸手帕傳情的寶玉丫鬟----林紅玉究竟是什麽來曆呢?


  首先要指出的的是:小紅和賈芸手帕傳的不是情愛的“情”,而是漢人政權----千年秦業的“秦”!賈芸將自己的手帕托墜兒送給了小紅,其實是隱喻小紅繼承了崇禎的明王朝的皇位帝業!


  那麽這個繼承了崇禎皇位帝業的紅兒是誰呢?

  南明的第一位皇帝----弘光帝朱由崧是也!“紅玉”的紅,不僅是指朱由崧的“朱”家身份,也是暗指朱由崧年號“弘光”中的“弘”。


  ----紅玉不能叫“玉”,被迫改名做“小紅”“紅兒”,

  影射的是南明弘光帝的正統性完全不被滿清所承認的
曆史現實。


  ----“這紅玉年方十六歲,因分人在大觀園的時節,把他便分在怡紅院中”,

  影射崇禎十六年五月,在福王朱常洵被殺兩年後,崇禎帝下詔令朱由崧襲封福王爵位。


  ----小紅與墜兒滴翠亭商量手帕傳情。

  滴翠亭的“滴”字有水,乃是影射“清”;“翠”字見綠,乃是影射“虜”。滴翠亭又四麵是水,影射的是朱由崧是在滿清水已入主中原的情況下稱帝南京。


  ----鳳姐賞識紅玉,“紅玉道:“十七歲了。”鳳姐又問名字,【甲側:真真不知名,可歎!】紅玉道:“原叫紅玉的,因為重了寶二爺,如今隻叫紅兒了。”。。。。鳳姐道:“既這麽著,明兒我和寶玉說,叫他再要人,叫這丫頭跟我去。可不知本人願意不願意?””

  十七歲的紅玉被鳳姐賞識,特意要走重用,影射的是朱由崧於崇禎十七年五月在以親閹黨的馬士英為首的擁立下南京稱帝。

 

 

     簡單看看林紅玉----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的曆史爭論,

  朱由崧為朱常洵長子,因此在崇禎太子及定、永二王無法至南京繼位的情況下,在倫序上福王本為第一順位。然而一心謀私的東林黨人卻極力反對朱由崧,這要追溯到萬曆朝的國本之爭。當時東林黨是堅持倫序第一,可是到了朱由崧卻變成了倫序不算數、要廢親立“賢”,因為他們害怕朱由崧即位後追究“妖書”、“梃擊”、“移宮” 三案的責任,於是違背常規,堅決主張立關係遠、也並不賢的明神宗之侄潞王朱常淓。為達目的,史可法還汙蔑朱由崧不賢,聲稱福王“在藩不忠不孝,恐難主天下”,並撒謊說不怎麽樣的潞王是賢王。東林黨人其實是一群凡事 “利”為先,卻反過頭來偏偏要把自己打扮成道德完人的偽君子!逼的朱由崧不得不求助於武將支持,最後在高傑、黃得功、劉良佐三鎮總兵的壓力下,鳳陽總督馬士英擁立朱由崧繼位,迫於形勢的史可法和其他東林黨人這才轉而被迫承認弘光帝。但由此已埋下了最終覆滅弘光朝的激烈分化的黨爭、武將跋扈自雄的根源。

  顧誠先生在《南明史》中寫道:““童妃”案和假太子案的喧囂一時,實際上是某些東林—複社黨人在幕後掀風作浪。曆史上無賴之徒冒充頭麵人物屢見不鮮,即以南明來說,永曆初也出現了假弘光帝(一個和尚)騙得許多地方官的信任,但都沒有像弘光一朝這樣鬧得烏煙瘴氣。究其根源,正在於東林—複社中的一些骨幹分子視“門戶”、“聲氣”重於國家、社稷,他們愛走極端,甚至惟恐天下不亂。在這些人看來,福藩繼統等於萬曆以來自己在黨爭中最大的失敗,因此一遇風吹草動,不管真相如何,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必欲推倒福藩另立新君才肯罷休。人們常常受舊史籍影響,以為東林—複社人士大體上都是骨鯁正直之人,其實它是一個很複雜的團體,其中光明磊落者固不乏人,但由於明末東林—複社名滿天下,往往具有左右朝政的勢力,許多熱衷名利的人也混跡其間,變成一個大雜燴。東林—複社人士的“別正邪、分賢佞”實際上是自封“正人”、“君子”,為獨攬朝政造輿論。由於他們當中的骨幹分子為奪取權力往往采取陰謀手段,難以弄清詳細情況,但對弘光帝進行人身攻擊,借“三案”大肆發揮的都是自命為東林—複社的“君子”,由此也可以看出其端倪。

  浙東史派的創始人黃宗羲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撰寫的《弘光實錄鈔》以“國史”自居,對弘光迎立作了如下的描寫:

  北都之變,諸王皆南徙避亂。時留都諸臣議所立者。兵部尚書史可法謂:“太子、永、定二王既陷賊中,以序則在神宗之後,而瑞、桂、惠地遠,福王則七不可(原注:謂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幹預有司也)。惟潞王諱常淓素有賢名,雖穆宗之後,然昭穆亦不遠也。”是其議者,兵部侍郎呂大器、武德道雷演祚。未定,而逆案阮大铖久住南都,線索在手,遂走誠意伯劉孔昭、鳳陽總督馬士英幕中密議之,必欲使事出於己而後可以為功。乃使其私人楊文聰持空頭箋,命其不問何王,遇先至者,即填寫迎之。文聰至淮上,有破舟河下,中不數人,或曰:“福王也。”楊文聰見之,啟以士英援立之意,方出私錢買酒食共飲。而風色正順,遂開船。兩晝夜而達儀真。可法猶集文武會議,已傳各鎮奉駕至矣。士英以七不可之書用鳳督印印之成案,於是可法事事受製於士英矣。①


  黃宗羲的這段記載許多地方不符合事實,比如派楊文聰攜帶空頭箋不問是哪位藩王迎來南京,擁上帝位,就共享定策之功,簡直是一派胡言。史可法在迎立問題上受了馬士英的欺騙確有其事,但說馬士英“用鳳督印印之成案”卻毫無意義,因為史可法的信如果是偽造的,蓋上鳳陽總督印也不起作用;史可法“七不可立”的信件落在馬士英手裏,不蓋鳳督印仍是個重大把柄。黃宗羲這段“高論”中關鍵是“或曰:福王也”。采取這種史筆實際意味著弘光帝是未經“驗明”的朱由崧“正身”。關於弘光太後,黃宗羲也恣意詆毀道:甲申七月“壬辰,皇太後至自民間。太後張氏,非恭皇(指老福王朱常洵)之元配也。年與帝相等,遭賊失散,流轉郭家寨常守文家,馬士英遣人迎之至。其後士英挾之至浙,不知所終。或言:帝之不蚤立中宮,而選擇民間不已者,太後之故也。”①

  他的弟子萬斯同深得老師真傳,昌言無忌地寫道:

  河南府(即洛陽)破時,福王為賊所噉,諸子未有存者。府中數宦侍逃至懷慶,無所得食。其中有福府伴讀李某者貌頗似福王次子通城王。乃相與謀曰:“諸王子不接外臣,誰能諦知?事在吾輩耳,何憂無食。”乃以通城避難聞於縣,遂達上(指崇禎帝)前。上深念叔父荼毒,世子已死,即以李襲福王爵。馬士英因立以為帝。其後太後至,弘光趨迎,屏人密語者久之,遂為母子。弘光在位且一年,不立後,與太後寢處如夫婦,初非蒸繼母也。童妃固通城王之元配,弘光固不令入宮,恐敗事也。②

  黃宗羲的好友林時對撰《南都三大疑案》說:。。。。(此三人同黃宗羲和萬斯同師徒倆是同聲同氣,說法一樣,故而就不一一摘錄了)

  再看另一複社人士錢秉鐙的說法:。。。。

  錢秉鐙的好友金堡也記載道:。。。。

  把上引黃宗羲、林時對、錢秉鐙、金堡的敘述聯係到一起,分明看出這種流言蜚語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即以“童妃案”作為突破口,徹底否定弘光帝就是朱由崧,而肯定其是一個異姓子弟的冒牌貨。言外之意,馬士英等“奸雄”為了攫取定策之功,放著潞王朱常淓這樣的正宗“賢王”不立,卻拉來一個身分不明的人擁上皇帝寶座,無怪乎要亡國滅祀了。

  鑒於黃宗羲創立的浙東史派對後世影響很大,而且他和門戶好友在當時興風作浪對弘光朝廷的穩定造成了嚴重影響,有必要揭穿他們散布的種種謊言。
  。。。。。。

  清人戴名世對這段公案作了以下論斷:“嗚呼,南渡立國一年,僅終黨禍之局。東林、複社多以風節自持,然議論高而事功疏,好名沽直,激成大禍,卒致宗社淪覆,中原瓦解,彼鄙夫小人,又何足誅哉!自當時至今,歸怨於孱主之昏庸,醜語誣詆,如野史之所記,或過其實。而餘姚黃宗羲、桐城錢秉鐙至謂帝非朱氏子。此二人皆身罹黨禍者也,大略謂童氏為真後,而帝他姓子,詐稱福王,恐事露,故不與相見,此則怨懟而失於實矣。”②

  楊鳳苞也說:“及謂福王亦偽,乃出東林、複社愛憎之口”,“蓋阮大铖欲盡殺東林、複社諸君子,向後諸君子追憾其事,並恨王之任大铖也。造言汗蔑之不已,複奮斷曰:‘是非明之宗室也。’甚疾之之詞爾。”③楊氏的基本論斷是正確的,但他認為這類謠諑蜂起乃“諸君子追憾其事”,恐怕未必。因為抓住偽太子、“童妃”案大鬧是在弘光在位時期,弘光朝廷的內部紛爭嚴重影響了自身穩定,無暇北顧,特別是一些東林—複社人士依附地處南京上遊的世鎮武昌的軍閥左良玉,更增加了弘光君臣的不安全感。馬士英、阮大铖明白要扼製住擁立潞藩的暗流,必須援引江北四鎮兵力作後盾。從這個意義上說,弘光朝廷遲遲未能北上進取,同東林—複社黨人的興風作浪有密切的關係。楊鳳苞還說:“明末南都之亡,亡於左良玉之內犯。”①左良玉的興兵東下,固然有避免同大順軍作戰和跋扈自雄等原因,但他扯起“救太子”、“清君側”的旗幟卻同某些東林—複社黨人所造輿論一脈相承。

  上麵批駁了黃宗羲、林時對、錢秉鐙等人的荒誕,並不是僅限於探討史料的真實性,更無意於鑽究宮闈秘事,而是說這三人的記載透露了弘光朝廷上黨爭的激烈情況。真正的策劃者未必是他們,因為弘光一朝黨爭鬧得勢同水火,而黃宗羲等人在當時朝廷上並沒有地位,掀不起那麽大的風浪。直至社稷傾覆,江山變色,東林—複社黨人仍把責任全歸之於弘光昏庸、馬阮亂政,自我標榜為正人君子,實際上他們自己也是一批追名逐利、製造傾軋的能手,對弘光朝廷的覆亡負有直接責任。”

  再摘百科上的總結:“根據明末清初筆記記載,朱由崧是個十分昏庸腐朽的君主,整日隻知吃喝玩樂,沉湎於酒色之中,不理朝政。在其即位之前,史可法曾寫信給馬士英說明“福王七不可立”──貪、淫、酗酒、不孝、虐下、無知和專橫。由史可法、張慎言、高弘圖等17人簽名送與馬士英。後人稱其為明朝及南明最昏庸的帝王,唯知享樂,不問政事,沉湎酒色,荒淫透頂。然而細檢史籍,可知竟傳聞難據,推其緣由,多由東林黨人因國本之爭對福王藩一係的成見所致。而其本來的經曆顯現的是並非昏庸且頗有個性的政治家形象。如曾任弘光朝給事中李清《三垣筆記》、《南渡錄》及《甲申日記》對荒淫縱欲之事,且加辯誣[15]。此外朱由崧還為明惠帝以及靖難之變中殉難的臣子予以平反,因此其政治得失尚有爭議。

  錢海嶽《南明史》評價弘光帝“北京顛覆,上膺鼎籙,豐芑奠磐,征用俊耆。卷阿翽羽,相得益彰。故初政有客觀者。性素寬厚,馬、阮欲以《三朝要典》起大獄,屢請不允。觀其諭解良玉,委任繼鹹,詞婉處當;拒納銀贖罪之議,禁武臣罔利之非,皆非武、熹昏??之比。顧少讀書,章奏未能親裁,政事一出士英,不從中製,坐是狐鳴虎噬,咆哮恣睢,紀綱倒持。及大铖得誌,眾正去朝,羅罻高張,黨禍益烈。上燕居神功,輒頓足謂士英誤我,而太阿旁落,無可如何,遂日飲火酒,親伶官優人為樂,卒至觸蠻之爭,清收漁利。時未一期,柱折維缺。故雖遺愛足以感其遺民,而卒不能保社稷雲。”


  東林黨之卑劣在林紅玉弘光帝的曆史上再次刷新,不能認清東林黨的真麵目,就無法看懂《紅樓夢》,因為朱慈炤的不得不“反著看”“看背麵”就是被黃宗羲、吳梅村這些卑鄙的東林黨逼的!

 

 

首度破解,持續更新,敬請關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紅樓隱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天方化戟 回複 悄悄話 黃宗羲的杜撰改史被後人學了個十足,那個錢海嶽便是一個。
天方化戟 回複 悄悄話 東林於福王是世仇,但立福王乃是大明禮法,馬士英所為自是無可挑剔。執念深致廢法不顧,東林中某些確已走火入魔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