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效應》是第一本闡述我們在細胞水平如何衰老的書,它也為如何活得長壽、健康、有意義提出了可行的建議。
環顧身邊,有人年過花甲然而風姿依然,有人不到三十就已經暮氣沉沉——這背後是什麽原因?諾貝爾獎獲得者布萊克本(Prof. Blackburn) 等人發現,在細胞染色體的末端有一個叫做“端粒”的結構,它負責保護染色體,而端粒的長度與我們的健康水平和壽命息息相關。後續研究表明,端粒是心智影響身體的一個媒介。我們可以改變日常行為來保護端粒,延長健康年限,活得年輕、健康、有活力。
她獲得諾貝爾獎的工作,就是研究這個端粒。寫出的這本端粒效應(the Telomere Effect),成為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 暢銷書,被很多專業人士強烈推崇,也讓AVO這種野生人士讀後如沐春風,寫下摘要心得,隻希望大家都能有所獲益。
AVO“野蠻養生學”:不管你是微信養生,佛教道教養生,有效果就是好的養生。
如讀過下麵的Notes,對原文產生原始衝動的向往,下麵也附上幾個鏈接供深入研究
英文原書
https://www.amazon.com/Telomere-Effect-Revolutionary-Approach-Healthier/dp/1780229038
中文翻譯原書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0oM4ZOHKCVOeqSUVI_Q6GxB_CCoCQWeO/view?usp=sharing
中文語音讀書摘要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syT5RK8Bf4
-
- 第一: 為什麽變老? 分子生物學層次上什麽叫變老? 端粒是什麽
-
- 人得病並不是運氣不好,也不因為他做錯了什麽,根本原因就是老了。
- 衰老是個係統性的過程,全身的各個器官都在變老
- 人之所以變老,是因為身上的某些細胞不再更新了,要想真正理解衰老,我們需要分子生物學;細胞分裂次數是有限的,細胞通過分裂更新。
- 為什麽會有分裂次數限製?原理就在於“端粒”
- 人體的每個細胞有23對染色體,端粒就是染色體末端的DNA序列,端粒上的DNA不參與編碼,序列固定不變,在細胞分裂過程中,起到保護DNA序列的作用——
- 每次細胞分裂複製染色體的時候,端粒內側的DNA是全麵複製,但是另一側那段DNA每次都會少一點,端粒決定了我們的宿命,等到端粒短到一定程度之後,它對染色體的保護作用就沒有了,染色體就不能正常複製,細胞就不能分裂了
- 如此說來,人變老的本質原因是端粒變短了,一個人一般剛出生的時候端粒長度是一萬個堿基對,到35歲的時候就剩下7500個,到60歲就剩下4800個
- 端粒長短和各種疾病死亡率之間的關係是,端粒越短,人就越容易患病而死
- 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端粒長度影響你皮膚的老化程度、有多少白頭發、心肺功能、骨頭情況,而且還影響你的認知能力,老年癡呆症可能就是端粒變短導致的
- 長壽老人的端粒特別長
- 年齡越大的人端粒越短,75歲的人平均端粒長度達到最短,這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年齡,但是75歲之後反而是年齡越大的人端粒越長,這就是幸存者偏誤——隻有端粒足夠長的人,才能夠活過75歲
- 不過有個好消息,端粒其實是可以再次變長的,端粒可以通過端粒酶複製DNA,從而減緩變短,甚至實現增長
- 端粒酶供應充分與否,每一次細胞分裂之後會影響端粒的長短變化
- 問題是,人體中的端粒酶的活性經常不足
- 那能不能吃一些藥讓我們體內的端粒酶變多呢?不能,因為端粒酶過多的話,某些原本不應該繼續分裂的細胞也會繼續分裂,癌症就是這麽來的,事實上有人正在研究怎麽用控製端粒酶的方法治療癌症
- 隻有靠人體自身機能生產端粒酶,才能剛好控製在危險線以下,不導致癌症
- 所以現在問題就變成了,到底什麽影響了人體自身的端粒酶?為什麽有些人的端粒就這麽長呢?
- 生存壓力大的人,端粒長度短,端粒酶活性差,生活壓力加劇端粒變短,從而加劇衰老
- 壓力過大還會破壞大腦中的多巴胺D2受體
壓力的一念之間
- 壓力加速端粒變短,人類衰老的機製在於染色體的端粒變短
- 端粒變短,並不是對壓力的反應,而是對“你對壓力的反應”的反應
- 你怎麽對待壓力,就怎麽影響你的端粒
- 第一種反映叫威脅:你感到害怕,血管收縮,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越容易產生威脅反應的人,端粒就越短;威脅反應還包括焦慮感和羞恥感,甚至事情還沒有發生,僅僅是想到要麵對這樣的壓力,人就會有這些反應
- 第二種反應叫挑戰:同樣是麵對危險,如果你不但不害怕,還把這這當作一次成名的機會,你的生理反應就會不一樣,你的心跳還會增加,腎上腺還是會釋放皮質醇,但是你的血管沒有收縮,你的血液中含氧量提高了,你現在有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腦和四肢,你把全身的資源都調動起來,準備戰鬥,你感到很興奮——這也是那些最成功的運動員麵對重大比賽時候的感覺,他們把威脅變成挑戰,壓力變成動力
- 如果你能保持挑戰的心態,你的端粒就會很長
- 麵對壓力,人的端粒變短的速度,取決於你“威脅感”和“挑戰感”占比如何
- 前者憂慮、害怕、不確定,後者充滿希望、興奮又自信
- 其實你在任何壓力麵前,都是有選擇的
- 很多研究表明,僅僅是一個心態的不同,僅僅是你怎麽看這個事件,就決定了你的表現
- 從小的自身經曆會影影響到你麵對壓力時,更容易觸發哪種反應,是威脅還是挑戰
- 壓力帶來動力,是有實實在在的生理基礎的,血液流量增加你才能更好地發揮
- 短期、間隔的壓力能鍛煉人的抗壓水平,但人需要休息
- 放鬆,冥想之類的方法可以減壓
- 人不能一直都是興奮的挑戰姿態,感到威脅也是本能
- 長期的壓力感還會破壞人的免疫係統
- 壓力感是健康的大敵
那麽, 減壓方法是我們顯然最想知道的【AVO 很實用的養生法】
- 人生最嚴重的一種威脅是身份認同威脅,遭遇失敗時可能會質疑自己的身份認同——本來認為自己是一個優秀的人,現在我是不是不行了,我還有價值嗎,我何以自處呢?
- 這時候一定要冷靜,要知道人生複雜,你有多個維度的身份,你的價值觀體現在這些所有的維度上
- 除了想得寬一點,還得想得遠一點,不妨在心裏直呼自己名,你的威脅感、焦慮感和羞恥感都會降低
- 你還可以假裝自己在看自己表演,也可以想想十年後這件事又算得了什麽
耿耿於懷,何以釋懷?
- 負麵情緒也會對端粒不利
- 小情緒不會影響端粒,真正影響端粒的是長期的、嚴重的負麵情緒,除了對壓力的威脅反應外,還有三種
- 敵意:性格強勢的男性居多,看哪都覺得不對,把工作的不滿帶回家裏,指責家人,這就是敵意;抱怨排的隊長很正常,但是覺得隊伍長是因為排隊的那些人都有毛病,那就不正常了——敵意會讓你跟周圍人的關係變差,你會陷入更放縱的生活方式,比如貪吃、熬夜,你的健康會變差,你的端粒會變短
- 悲觀:就是對事物總有一個負麵的預期,女性居多;悲觀的人麵對壓力時產生的威脅感大大強於挑戰感;其實悲觀是一種心裏保護,保護你不會感到失望,有的人就為了不失望,寧可選擇悲觀
- 胡思亂想:人是動物界惟一一個不活在當下的物種,隻有人可以在幹一件事的時候想另一件事,問題就在於,很多人想的都是負麵的東西,很多人對一件負麵的事情耿耿於懷,而這樣的行為會減弱你的端粒酶;你越是要避免想北極熊,你越是滿腦子都是北極熊
- 一開始你隻是感覺不好,然後想到這個不好的感覺會影響你的健康,應該避免,可是你又避免不了,所以你就因為自己感覺不好而感覺更加不好,越想壓製,這些想法就越是出來,長期下去,就可能是抑鬱症
- 抑鬱症是端粒的大敵
怎麽客服負麵情緒?
負麵情緒的特點是當局者迷,被情緒所控製,你要動用自己的理性思維能力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應該學會用旁觀者的視角觀察自己,給情緒打上標簽,這個技術就是自我關懷【AVO 注:這其實是一種高級的meditation 的技巧,和佛教裏提出的修行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其實相通;所以這巧了,佛教吹噓修行至境界了了分明,就修成正果長生了,結果科學告訴你,你的端粒縮短變慢了,你就——長生延壽了】
對待自己要像對待一個好朋友那樣,你用自嘲的心態看待此時的自己,用寬鬆的辦法麵對這些情緒,情緒就會慢慢消失
我們每天會產生65000個想法,所以想法不值錢,九成都是沒有意義的,當你遇到一個負麵想法,知道它是65000中的一個,就不會太在意 【AVO: OMG 這就literally 用走近科學解釋觀心無常!!】
更高級的技術包括冥想
冥想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專注於當下
有個簡單的冥想訓練是用三分鍾時間體會自己的呼吸,培養專注力
專注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無法集中注意力永遠亂想的人,即便沒有什麽壓力感,端粒也平均比別人短了200個堿基對
還包括尋找人生的目標,也即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以上這些綜合到一起就是,認真、勤勉、有條理的精神狀態,也即“君子終日乾乾”
【side notes】
為什麽有的人整天忙忙碌碌,卻仍然過得一團糟,錢沒賺多少,身體也不好,從來也不注意飲食和運動?因為太閑了,做事毫無計劃性,終究一事無成。一個樂觀、勇於挑戰新事物,每天充實無比向著目標邁進的人,也會順理成章地專注做好手頭上的事情,慢慢拉開和別人的差距。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重要的多。選擇比努力重要。
鍛煉的本質是對身體的適度打擊
- 鍛煉無非是做體力活動
- 太辛苦的工作到老的時候身體就已經被勞動磨損了,高強度的運動員往往是一身傷病
- 健身的原理就在於,人體不是一台普通的機器,細胞可以再生,機能可以重建
- 人體,是一個反脆弱的係統,你打擊它,它不但沒有壞,而且還變得更加強壯了,所以肌肉越用越發達
- 因為反脆弱,短期適度的壓力可以鍛煉人的抗壓能力,對身心健康有好處
- 所以鍛煉的本質,就是對身體適度打擊
- 自由基導致氧化應激反應,導致細胞出問題,鍛煉能夠增加自由基,會激發你的身體對抗性地增加抗氧化劑,所以端粒改善了抗氧化劑和自由基的平衡,減輕了氧化應激
- 鍛煉能讓端粒變長
- 長期久坐會讓端粒變短,稍微運動一下就比不運動好,人體需要折騰
- 實際上你不需要鍛煉太長時間,更何況鍛煉可以解壓,鍛煉還可以讓人獲得愉悅感
- 如果你對競技體育沒興趣,隻想身體健康端粒長,你需要鍛煉心血管機能
- 最常見的鍛煉有三類,其中兩類對心血管有好處:
- 有氧耐力訓練,長跑;每次跑四十五分鍾,每周三次,六個月能提高你的端粒酶活性兩倍
- 高強度間歇訓練,【AVO: HIIT, 野蠻養生學已經證明是最好的,以後有機會詳細來寫下來】效果和上麵這種一樣
- 抗阻訓練,能讓你更強壯
- 有氧耐力:跑或走都可以,使60%的勁,強度剛好到有點氣喘呼呼,但又能說話的程度,每次40分鍾,每周三次
- 高強度間歇:熱身十分鍾後,快跑3分鍾,慢跑3分鍾,走路恢複10分鍾,這個流程每周三次
- 人生的項目,有些是競爭性的,有些是非競爭性的,端粒就是非競爭性的項目
- 想要成為某領域的高手必須付出艱苦努力,但如果隻想健康地活地長一點,那還是比較容易的
君子坦蕩蕩的節食減肥法
- 體重多少不重要,關鍵是你胖在哪裏,端粒不在乎你的體重多少,在乎的是你肚子多大,臀腰比才是好的指標
- 肚子大,最大的可能是平時不運動,肚子大反應新陳代謝水平低,會讓端粒變短
- 從分子生物學角度,可能有兩個效應,一個是胰腺中的β細胞的端粒變短,他們分泌胰島素的能力就會降低,而胰島素不足導致一型糖尿病,另一個效應是胰島素抵抗,導致二型糖尿病
- 糖尿病的結果是,血液裏聚集了大量的葡萄糖,但細胞並沒有獲得足夠的能量補充,胰島素就是打開細胞大門的鑰匙,胰島素不夠用,或者胰島素開不了門,都會導致糖尿病
- 肚子大、膽固醇超標、高血壓、胰島素抵抗,隻要具備其中三個,就是新陳代謝綜合征——這就是心髒病、糖尿病和癌症的前兆
- 除此之外,大肚子還會讓細胞更容易發炎,幹擾到免疫係統,進一步讓細胞端粒縮短,再進一步導致更多發言,整個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 所以,真得控製肚子啊!
- 用挨餓方法減肥,不靠譜
- 所以吃飽還是得讓自己吃飽,吃飽了多運動才是健康之道
- 現代社會的肥胖問題不是因為人們都吃飽了,而是因為受不了事物的誘惑,有沒有體力勞動的必要,是營養攝入過量又不運動導致的
從端粒的角度,細胞有三個敵人
發炎:肥胖會讓細胞更容易發炎,引發發炎和端粒縮短的惡性循環,Ω-3脂肪酸就有防止發炎的作用,魚類、牛奶、有機雞蛋之類就有
氧化應激反應:維生素C和維生素E能對抗氧化應激反應,你可以從水果、胡蘿卜、西紅柿、土豆和一些綠葉蔬菜中獲得這兩種維生素
胰島素抵抗:對付胰島素抵抗,最關鍵的就是少吃糖!含糖飲料堅決抵製,可口可樂是垃圾食品 【AVO 又及: YouTube 上有一個亞裔索男,不結婚不享樂隻存錢,很快到了1M,他有一個著名視頻, 每一份不必要的糖,讓你少活9 分鍾!!!】
對端粒有害的食物:哺乳動物的肉(紅肉,對比魚類的白肉),加工的香腸火腿,含糖飲料,過量飲酒
對端粒有好處的食物:植物纖維、全賣、蔬菜、堅果、水果、海帶
- 對自己有良好的控製但又不需要可以控製,有什麽好吃的吃點也行,不吃也行,生活不走極端,不沉迷,該做的很自然地就去做,這才是真正的自由啊
你我的端粒
- 西方國家的城市居民更容易把壓力視為威脅,壓力來時恐懼感更強,對比之下,鄉村居民麵對壓力表現得更輕鬆一點
- 總體來說,貧困對端粒很不好,但隻要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金錢對端粒的直接影響並不大,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比金錢更重要
- 受教育程度非常重要,受教育程度越高,端粒就越長
- 職業可能比收入還重要,這就是不同社會地位對端粒的影響,更可怕的是,這種影響是會遺傳的
貧困病的遺傳原理
從端粒的角度,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三個方麵
遺傳:端粒長度可以不通過基因遺傳,可以直接傳遞——懷孕時父母的端粒因為後天環境原因比較短,那麽哪怕雙方都不攜帶什麽能讓端粒變短的基因,他們的孩子的端粒,也會一出生就比較短
孕期的心理壓力:麵對壓力時腎上腺會分泌皮質醇,過多的皮質醇對胎兒可能帶來胰島素抵抗
孩子出生後,缺少父母關愛
----------------------
如讀過Notes,對原文產生衝動的向往,下麵也附上幾個鏈接供深入研究
英文原書
https://www.amazon.com/Telomere-Effect-Revolutionary-Approach-Healthier/dp/1780229038
中文翻譯原書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0oM4ZOHKCVOeqSUVI_Q6GxB_CCoCQWeO/view?usp=sharing
中文語音讀書摘要
歡迎轉載, 但請注明來源,引自 AVO“野蠻養生學”:不管你是微信養生,佛教道教養生,有效果就是好的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