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戀物

不止戀物,還需惜物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八招攻略,搞懂一切醬油!

(2016-06-26 16:03:19) 下一個

醬油黨請解釋下列詞匯:

 

金標醬油,特級醬油,一級醬油,草菇老抽,海鮮醬油,甜醬油,薄鹽醬油……

 

都不懂你還打醬油?!

 

 

算了,人心浮躁的年代,叔這種美色與內涵雙修的躺床仁波切難免落寞(編妹:因為你嘰歪!),總算你我有緣,現傳你幾招攻略,適用一切醬油。

 

 

 

釀造醬油V.S.配置醬油
 

 

釀造醬油:依照古法,純生物發酵生產的醬油

 

配置醬油:添加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食品添加劑等成分生產的醬油。

 

傳統醬油釀造並不複雜。以蛋白質(豆類或脫脂豆類,小麥,麩皮)為原料經過微生物發酵,釋放出穀氨酸。被釋放的出來的穀氨酸以穀氨酸鈉的形式存在,這是味精的有效成分,醬油的鮮味也主要來自於它。

 

以傳統工藝所製黑豆醬油為例:

 

 

1
 黑豆泡水蒸煮後冷卻,加麴發酵7天 

 

2
洗掉麴(不然會有黃曲黴),拌鹽下缸。

 

每日攪拌,曬180天左右。四個月後醬油會成泥狀,再過兩個月就會成為粘稠的醬油醪。

 

古法種麴發酵的蛋白質分解效率未必高,但能充分展現食材的味道。▼

 

 

 

3
曬好的醬油第一次抽取的液化體便是頭抽,味道最濃。

 

如做老抽,既將頭抽加入焦糖色後繼續發酵濃縮。

 

頭抽後加水加鹽繼續發酵,二抽,三抽,一缸醬油最多能抽4次,就跟泡茶一樣,越到後來越沒味道。▼

 

4
熬煮過濾後就可以裝瓶了.

 

釀製醬油豆香濃厚,掛杯呈琥珀色 ▼

 

 

搖動產生細密氣泡經久不消 ▼

 

跟所有的手工業一樣,古法釀製耗時長,效率低,難以量化。

 

於是乎

 有了配置(工業)醬油:

 

配置醬油以脫脂大豆粉為原料,不經發酵,使用鹽酸加速蛋白質分解,再加入小蘇打酸堿中和。最後加上鹽焦糖色素,味精雞精,模擬傳統醬油的風味。

 

如此過程3天即可製出醬油 

 

品叔必須本著科學精神說:從化學原理上,此程序似乎是安全的,但——

 

鹽酸會和微量殘留的黃豆脂肪(三酸甘油脂)作用,形成2級致癌物三氯丙二醇(MCPD)。國家標準GB18186-2000裏規定,凡是含有酸水解蛋白液的醬油都必須進行標注,MCPD的含量需在0.4ppm以下。

 

 

釀造醬油和配置醬油價格起碼差10倍以上,標簽也會醒目標出「釀造」字樣。▼

 

隻要認準「釀造」就能通關嗎?

 

too simple, too navie!

 

都特麽說是釀造的!▼

 

 

高鹽稀態V.S.低鹽固態
 

國標規定隻要有微生物參與發酵就可稱之為釀造醬油。然鵝,釀釀不同,常見醬油工藝有:

 

 

1. 高鹽稀態發酵醬油(周期3-6個月)

 

2. 低鹽固態發酵醬油(周期15-45天)

 

高鹽稀態發酵醬油以大豆或小麥為原料,以高濃度(18.5~20.5%)的大量鹽水(總原料的 2~2.5 倍),以流動狀態醬醪經長時間(3-6 個月以上)低溫發酵製成的醬油。這種醬油品質高,更為香醇。▼

 

注意:高鹽稀態醬油是古法釀製的科學表達如果你堅持認為春曲,夏醬,秋油,日曬夜露,付給自然足夠的代價才算數,那注定隻能去坊間找。

 

低鹽固態發酵醬油是以大豆或麩皮為原料,經蒸煮,製曲,並采用低鹽(食鹽 6~8%)固態(水分為總原料 50~58%)發酵方法高溫發酵生產的醬油。這種醬油發酵溫度較高,製作周期較短,1 個月內即可製出成品。

 

味道當然不怎麽樣了。

 

 

醬油的原料
 
1
大豆V.S.脫脂大豆(豆餅,豆粕

 

大豆脂肪生成的脂肪酸與醇結合成酯,因此原豆釀造醬油滋味協調,醬香濃鬱,而脫脂大豆釀造醬油酸味較強,香味較淡,色澤較深。

 

 

中國的醬油企業以使用脫脂大豆為主。日本自 30年代後為了降低大豆進口成本,開始使用脫脂大豆製作醬油, 大多數日本醬油也是使用脫脂大豆為原料。但是知名大廠仍用原豆,或者兩種豆混合做原料。

 

2
翻焙小麥V.S.麩皮

 

小麥經過焙炒會產生包括麥芽酚在內的香氣成分,為醬油風味增色。而麩皮的澱粉含量較低,最終生成的醇,酸,酯類物質較少,風味性差。

 

二戰期間,日本小麥供應困難,也曾經用麩皮代替小麥。但戰後經濟好轉,又恢複用小麥做原料。我國 1956 年因為經濟原因開始推廣以麩皮代替小麥,目前麩皮仍然大量使用。

 

金標? 高級?特級? 一級?
 

醬油等級不是國家標識,由企業自願在產品上標明,企業根據自己的產品按照氨基酸態氮的含量分出等級。不同企業的同一等級沒有可比性,一個品牌的一級醬油可能沒有另一個品牌的二級醬油的口味好。

 

醬油的口味
 

調味醬油,如草菇醬油,海鮮醬油等,日本還有昆布醬油,這些並非是用草菇和海鮮發酵,而是在醬油的基礎上,加入草菇,蝦皮,海帶。包括很多味極鮮之類,都是加了味精和其他增味劑。

 

 

無論是這鮮那鮮,都是噱頭,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食品的本源上來,加強釀造工藝才是正經!

 

低鹽,營養的兒童醬油?
 

純屬扯淡!

 

醬油中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含量隻有百分之幾。而且醬油是調味料,每天食用量也就10克左右,靠這個補充營養不是瞎掰麽?

 

至於薄鹽醬油,是出於味道清淡的考量。薄鹽醬油多用鉀代替鈉,腎髒病患者應少攝入。

 

調味汁混淆醬油
 

大家困惑的主要是「辣醬油」和「魚露」

 

魔都人民熱愛的「辣醬油」是個有趣的存在。它的原名是「伍斯特沙司」(Worcestershire Sauce),原產印度,由英國傳入。「辣醬油」是由辛香料熬煮而成的調味汁,跟醬油沒有半點關係。

 

至於「魚露」,是以小魚小蝦加鹽醃製發酵,使蛋白質水解,經過曬煉溶化,過濾,加熱滅菌而成。除了蛋白質來源不同,製作工藝跟豆類醬油一樣。

 

中國醬油V.S.日本醬油
 

從搶購電子產品到搶購生活用品,如今又流行去日本打醬油了。中日醬油有何不同?

 

叔告訴你,在原理上沒——有——不——同。差距在行業節操。

 

日本醬油原料以大豆,焙炒小麥為主。中國醬油原料以脫脂大豆,生麵粉,麩皮為主。

 

日本醬油是不使用鮮味添加劑,而中國醬油普遍會添加穀氨酸鈉,白砂糖,酵母抽提物,5'-呈味核苷酸二鈉,5'-鳥苷酸二鈉,苯甲酸鈉,三氯蔗糖。

 

這也是為什麽日本醬油味淡卻雋永,中國醬油濃烈但甜味鮮味像是浮在表層的,無法融合。▼

 

在日本,本釀造醬油占總產量的 85% 。在中國,高鹽稀態釀造醬油隻占10%,更何況還有很多廠商把配置醬油包裝成釀造醬油出售。

 

品叔當然可以給大家講解一下鑒別醬油的技巧,但隨著造假技術的推陳出新,除非你是行家,不然按圖索驥是徒勞的。

 

糟心吧。這就是為啥大家寧可去日本背醬油,圖個省心唄!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不止戀物】原創,商業用途請聯係我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就是桔梗君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mom2269' 的評論 :

你按照文裏說的看一下成分表
Mmom2269 回複 悄悄話 我家常用costco萬字醬油(kikoman),金蘭老抽,請問是釀造的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