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難忘歲月》新書推薦講演稿

(2023-05-02 05:27:47) 下一個

《當我們談論自傳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麽》

文/靈兮

研究表明,一般人死後50年就會被世界徹底遺忘。

電影《尋夢環遊記》中說,人一生會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斷氣的時候,是生物學角度的死亡;

第二次是舉行葬禮,這個時候是社會身份和地位的消失;

兒女會祭奠,但孫輩卻未必,第三次,當世界上最後記得我們的人死去,從此就不會再有人知道我們曾經來過。

 

現實讓人非常悲傷,但也不是全無解決的辦法。打破死亡和消失的魔咒,隻有藝術,人們用文字用故事,用回憶錄來記錄發生過的一切,讓世界把我們記得久一些。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寫過三本政治回憶錄,有意思的是三本書讀來就像是由三個不同的人寫的:

 

在《我父親的夢想》裏,30歲的奧巴馬尚未競選任何政治職務,這是一位年輕的激進主義者的心聲,理想主義且略帶憤世嫉俗;

 

在《無畏的希望》中,奧巴馬是參議院冉冉升起的新星,曾經的脆弱和玩世不恭一去不複返。文中運用了大量的事實和數字,政策計劃等等,那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奧巴馬在試圖說服我們相信他有了改變世界的計劃,而且他一定能做到;

 

美國確實給了奧巴馬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八年的白宮生涯中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值得回憶的,當他的總統任期結束了4年後,奧巴馬為我們帶來了《應許之地--奧巴馬白宮生涯回憶錄》。政治自傳通常會花費大量的篇幅和氣力在解釋性和說服力上。可能這本書更好的指南來告訴一位總統要如何履行職責。

 

同樣的人,同樣的事件,在不同的時期就能有不同的解讀方式。難怪人們說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心理學家C.R.巴克萊在總結了一係列研究成果後認為,大多數自傳中的記憶是“為了維護自身和過往的完整性而進行的重建”,在很大程度上“是真實但不準確的……人們通過這些看似可信的重建來傳達生活的意義”。名人回憶錄更是需要包裝自己,這樣做是為了確保傳記人物在今後的曆史回顧中占據有利的地位。也可能是為了達成特定的目的,例如獲得某種職位、贏得某種榮譽或者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喜愛。但即便這樣,也為史學家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                          ***                        ***                       ***
 

胡適在他的《四十自述》中說道:我到處勸我的老輩朋友們寫他們的自傳,為我們的文學裏添出可讀又可信的傳記來。我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的記錄他們的生活,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提供當事人心理上的動機,幕後的線索和當事人的觀察。不幸的是他們雖然都答應了,終不肯下筆。梁啟超先生也曾允諾我,誰也不料那樣一位生龍活虎的中年作家隻活了五十五歲,雖然他的詩文和信劄留下了絕多的傳記資料,但誰能用他那樣“筆鋒常帶情感”健筆來寫他那五十五年最關重要,又最有趣味的生活呢。中國近代曆史,與中國現代文學都因此受了一樁無法補救的絕大損失。

 

正如胡適說的但寫自傳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傳承自己的經曆和價值觀,以及對後人提供啟示和幫助。然而,人人都有故事,真正敢於為自己的人生作書立傳的人卻實在不多。

 

究其原因,也不難理解。第一,寫自傳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需要反思和梳理自己的生活曆程。對於忙碌的人們來說,可能會覺得自傳寫作是一個耗費時間和精力的任務。此外,我們擔心暴露隱私:自傳需要透露自己的生活經曆和感受,對他人的看法,但有些人可能不希望把個人隱私暴露給他人,特別是在涉及到自己或家人的隱私問題上。寫自傳需要一定的技巧、耗費時間和精力,同時可能會涉及到個人隱私問題,這些都可能導致很多人不喜歡寫自傳。

 

胡適講到他的一位女朋友忽然發憤寫了一部六七萬字的自傳,我讀了很感動,認為中國婦女的自傳文學有了破天荒的寫實創作。但不幸,她在精神病態中把這部稿本全燒了。當初她沒寫成一篇就寄給我看時,因為我尊重她的意思,不曾替她留下副本,至今引以為憾。

 

 *** *** *** ***

 

當我拿到吳清明先生的這部《難忘歲月》,我很感動。這部書不但圖文並茂,而且文字也很好,可以看出作者撰寫時花費了大量心血。

 

吳明清先生的人生經曆跨度很大,在童年和青年時期先後經曆了大躍進,人民公社,文革上山下鄉等等曆史磨難,比如童年遇到人民公社大食堂,吃不飽,小學生放學每天在回家的路上采集2-3公斤的野菜交到集體食堂,放學回家才有打飯的資格。還有文革串聯的時候書中有很多文革期間的細節非常珍貴,其中講到學校組成一個由15名學生和老師的徒步串聯隊,特意去六枝礦物局地宗煤礦,挑選了一塊四,五公斤重的烏黑發亮的煤炭,先用白紗布裏三層外三層的包裹起來,然後再用一塊大紅綢布包裹得嚴嚴實實,準備步行到北京後送給毛主席,路長道遠,十來斤的煤塊,大家都搶著背,但因為全國停止革命大串聯,隻能走到成都就返回了。

 

文革後,作者師承著名稀有稀土元素礦物地質學郭承基教授,此刻生存問題得到解決,生活的大潮滾滾而來,有了家庭和孩子,有了自己喜歡的科研工作,吳先生的科考經曆很豐富,他去過海上科考,去新疆科考,去日本訪問考察,蒸蒸日上的事業卻因為地化所的人事格局而不得不選擇放棄。勢頭最好的時候,遭遇了新的挑戰。吳先生在地化所期間有幾次野外科學考察的經曆也非常有趣,比如他寫到去新疆考察,因為經驗不足,一開始雇傭了經驗不足的新司機,結果在北疆地區由於對路況不了解,對汽車的性能也不熟悉,汽車天天在山路上跑,免不了被紮破輪胎。幾個男考察隊員輪番上陣,用給籃球充氣的打氣筒打氣,到後來遇到爆胎,從卸胎,扒胎,補胎,再到上胎打氣,都能熟練搞定,一個月幹下來,人人都成了修胎能手。

 

這部書中關於母親的描寫讓我印象深刻,從生命層麵上,吳先生的自傳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自己的母親,母親不但撫育他健康長大,也交給他勞動的技能和做人道理。甚至母親手把手教他做玉米飯,不少環節,每一步都環環相扣,不能出錯。對於後來能完美地把控和賬務各種複雜精細的實驗室工作,都與童年時母親對孩子的教育與引導密不可分。吳先生來到加拿大,被迫改行,這樣的故事在移民人群重非常多見,也能引發共鳴。但吳先生依然用樂觀坦然接受了現實。他在書中寫道:“個人在曆史洪流中,隻不過是小小的浪花而已。人生吃的苦,都是對意誌的磨練,不僅鍛煉了我們的筋骨和意誌,也豐富了我們人生的閱曆。”

 

吳先生已經74歲了,但是無論他的麵貌還是心態都非常的年輕,能與這位積極樂觀的長者促膝長談,是我們的幸運。我們說遇到一位良師益友是三生有幸,讀到一本趣味橫生的好傳記,同樣是三生有幸。這裏三生,是生存,生活,和生命。當我們經曆了生存的挑戰,生活的困惑,我們才能達到生命的高度,釋放生命的能量,照亮他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星如雨8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振聲' 的評論 : 是這樣的。
振聲 回複 悄悄話 人死如燈滅,可是文字不會。也許人不在了文字反而顯得更加珍貴!
星如雨8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菲兒說的對,是套用了村上的這個標題:)

我也喜歡讀自傳和回憶錄,同樣的曆史事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觀察角度,即便解讀不同也很有啟發。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如雨的文讓我想到了村上春樹的《當你跑步的時候,你在想些什麽》。讚如雨的好文,我喜歡讀自傳,不僅僅勵誌,還可以更加了解一個人。當然每個人的解讀也可能是不一樣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