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愛就是想伸出去又收回的手

(2020-10-03 20:26:20) 下一個

 

作者:芥末醬 / 編輯:陳沉沉;本文首發【看見心理】。

 

 

在《奇葩說》中,馬薇薇有一段自白讓我很觸動。

 

她說,轉學生是最容易受欺負的孩子。

  

她老家在山東,上學在貴州,之後又屢次往返廣州和河北上學。

 

作為一個轉學生,她經曆了南北方吊打式的欺負。

 

她自嘲道:因為有這麽悲慘的童年經曆,才造就了一個“變態的她”。

 

和馬薇薇有著相同處境的,還有那些從小被寄養的孩子。

 

他們生長的環境不斷變換,好不容易有了停留的岸口,又隨時可能被帶走。

 

從小被寄養在親戚家的朋友阿玲,就曾對我說過:

 

在深夜裏,她常常覺得自己沒有根。

 

她融合不進自己的寄養家庭,和自己的原生家庭也聯係不強。

 

而這種沒有根的感受,其實是源自於沒有歸屬感的焦慮。

 

 

“成為這個世界的孤兒"

 

 

“沒有根”這個說法,其實很形象。

 

在《西遊記》第六十九回裏有這麽一段劇情,孫悟空給人看病,說藥引要用無根水。

 

裏麵提到的“無根水”是這樣描述的:

 

“井中河內之水,俱是有根的。我這無根水,非此之論,乃是天上落下者,不沾地就吃,才叫做無根水。”

 

沒有落地的水就是無根水。

 

沒有落地意味著一直在空中,身無歸宿,心無歸屬。

 

文學作品中也常會用“無根之人”來形容那些一直在外漂泊或四處飄蕩的人。

 

例如《阿飛正傳》裏的阿飛。

 

他常常說自己是一隻沒有腳的小鳥。

 

一生都在飛行,即使累了困了,也隻會睡在風裏。

 

阿飛的生母遺棄了他,養母隻是為了錢養他。他在金錢代替情感的環境中長大,常常覺得自己沒有歸屬。

 

不知道自己從哪來,更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去。

 

像阿飛這樣沒有歸屬感的人,內心可能會有這樣的表現:

 

 1)想依靠,又無法依靠。

 

阿飛對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女人都表現得放蕩不羈,喜歡在一個個女人之間穿梭,用新鮮感和情欲的快感來滿足自己。

 

但他始終不能找到心靈的歸屬感。

 

很多人也是這樣,喜愛社交,也有不少朋友,但依然會有種不知道自己可以停留在哪裏的孤獨感。

 

走在路上,看著形形色色的行人,繁華的城市街景,卻仿佛有種距離感。

 

沒有什麽是屬於自己的,而自己也不屬於這個地方。

 

遇到可靠的人,就會產生一種想依靠、想停留、想有一個家的渴望。

 

但每次都不敢放心停留,因為害怕對方隨時會離自己而去。

 

 

2)沒有能力自我負責 

 

對無根感的焦慮,其實是出於「對自由的恐懼」。

 

因為對於他們來說,自由意味著永恒的孤獨。

 

進一步說,自由意味著要自我選擇。這時不僅要為個人的作為負責,也要為個人的“不作為”負責。

 

所有的事情都要獨自麵對,這會讓人感覺無人可依、無處可依。

 

很多存在主義哲學家,將無根感帶來的焦慮稱為“焦慮的底端”

 

它甚至比死亡,更讓人感到焦慮。

 

可能你會覺得很奇怪,像阿飛那樣的浪子,不是應該享受自由,害怕被束縛嗎?

 

事實恰恰相反,不願意被束縛隻是表象,“想要自由”,也是他用來掩飾自己的偽裝。

 

他早就厭倦了顛沛流離的日子,隻是遇見誰都無法安心依靠,所以不得不維持著自己的浪子形象。

 

而這種的心境的形成,也許和他的過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自我身份的迷失”

 

 

從小被寄養在親戚家的阿玲,也跟阿飛一樣,有倦鳥歸巢的心態,卻發現無巢可歸。

 

阿玲6歲前被寄養在親戚家,在親戚家裏,她覺得自己是個外人,等後來見到了父母,卻總是有種陌生感。

 

容不進去的寄養家庭,也回不去自己的家。

 

她常常覺得身無所依,心無所屬。

 

總的來說,沒有歸屬感,可能出自以下幾點的原因:

 

1)依戀對象的缺失

 

如果經曆過反複地分離或被拋棄的人,他們可能會覺得世上沒有可依賴的事物。

 

每當孤獨恐懼的情緒襲來時,他們隻能自己消解。

 

而沒有體驗過安全可靠的依戀,他們也很難想象真正地依戀一個人是什麽感覺,也無法真正去做到依戀別人。

 

哪怕有人主動靠近他們,他們依然無法安心地依戀對方。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直說不清道不明的疏離感。

 

2)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渴望

 

沒有歸屬感之所以會讓人感到焦慮,在某種程度上,是害怕自己無法被接納。

 

一方麵,被接納意味著安全,生存得到保障。

 

另一方麵,被接納是自我認知構建的必需品。

 

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麵鏡子,我們通過這麵鏡子認識和把握自我。

 

 

當我們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去被某個群體、某個人接納時,我們才能獲得自我身份的認同,從而獲得歸屬感。

 

如果我們不能確認這個地方有沒有屬於自己的位置時,我們就會感到無所適從。

 

就像那些被寄養的孩子,不管是親戚家還是自己家,他們都覺得自己像個插入者,像個邊緣人,無處不透著尷尬。

 

3)對愛與歸屬的渴望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角度看,人人都希望與他人建立深刻的情感聯係,感受愛與被愛。

 

和他人的情感聯結,能夠給我們一種支撐感。

 

但是覺得自己沒有根的人,他們難以找到情感上的聯結。

 

對他們來說,愛就是想伸出去又害怕地收回的手

 

在心理上,他們隻會覺得自己是孤獨的一個人,懸著的心沒法著地。

 

有多渴望愛與被愛,就有多恐懼沒有歸屬感。

 

不能安心地擁有正常的親密關係,也是他們內心痛苦的一個原因。

 

 

 

“感覺不到人生的意義”

 

 

像阿飛那樣,缺乏歸屬感的人,總是自帶一股憂鬱的氣息。

 

他們看起來浪漫、迷人、捉摸不透,但是他身邊的女生,或多或少都會感到痛苦。

 

長期處於無根的感受裏,也很難獲得生命的動力。

 

甚至還有以下的後果:

 

1)增加抑鬱的風險

 

小時候就離開家的人,他們可能需要過得小小心翼翼。

 

這些經曆也容易讓人覺得悶悶不樂。

 

不管身邊是否有人陪伴,他們都容易感覺到內心的空虛感和孤獨感。

 

在生命的進程裏,他們總是會有一種強烈的缺失感。

 

因此,他們總是容易羨慕別人身上的美好,同時這又放大自己的缺失和不足。

 

因此他們常常會覺得人生百無聊賴、情緒惆悵。

 

 

2)陷進無限的虛無

 

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所以生命便被拿來肆意揮霍。

 

為了擺脫虛無感,他們可能會不斷地追求存在感。

 

例如在愛情中,他們或許可能快速地進入一段感情,甚至在一個又一個異性之間穿梭,用新鮮感和情欲的快感來滿足自己。

 

但也可能會拒絕進入關係,形成「情感隔離」

 

這兩種方式,都隻是沉迷於表層的滿足,而忽略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

 

他們在其他領域也會有相似的困境。

 

比如,在工作中,他們可能沉醉其中無法自拔,用忙碌來麻痹自己;但也可能渾渾噩噩,得過且過。

 

實際上,他們也想投入、也想尋找到安放自己心靈的場所。

 

但很快他們會發現,這種尋找沒有結果,似乎還要一直不停地找下去。

 

漸漸地,他們甚至忘了自己在找尋什麽。

 

或者說,不知道自己的找尋有什麽意義。

 

於是就陷入了無盡的虛無感中,在無意義的事物裏放縱自己,揮霍人生

 

“去體驗,依戀的感覺”

 

 

無根的人,內心深處都渴望一種著陸感,但他們往往不知道怎樣才可以讓自己感到安定。

 

針對這些苦惱,這裏也有幾點建議:

 

  • 在關係裏,體驗依戀的感覺

 

因為小時候沒有可依靠的人,所以沒有體驗過安全的依戀。

 

但我們仍然可以讓自己去體驗和學習那種依戀的感覺。

 

寵物,就是一個很好的依戀對象。

 

有時候麵對人的時候我們會有防禦,但麵對寵物,我們卸下防禦,反而能夠安心去體會依戀和被依戀的感覺。

 

阿玲就曾跟我說過,她的室友養了一隻英短,有好幾次,那隻小貓咪都會把她蹭醒。

 

在早上醒來時,就看到一隻小可愛依偎在她身旁,這是她從未體驗過的愉悅和滿足。

 

同時,也試著可以多對信任的人坦誠自己的感受。

 

找到信任的夥伴、朋友或家人,然後試對他們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

 

你也可以和他們製造一些美好的回憶,這些回憶能在日後填補你的空虛感。

 

 

 

  • 學習享受獨處
 
空虛的人,往往不願意獨處,因為獨處會勾起我們一些孤單無助的情愫。所以我們會用許多無謂的事情把自己填滿。
 
但其實,隻要多加練習,在獨處時也可以收獲一種平和愉悅的感受。
 
首先,你可以做一些有儀式感的事情,或者是一些給自己帶來放鬆的活動。
 
聽輕音樂、運動、讀書寫字……
 
其次,冥想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閉上眼睛,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周圍的世界,對自己說“我可以感到平靜”。
 
在往後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也要能享受這片寧靜,關注自己的身心感受。
 
  • 不要害怕改變
 
阿飛一直強調自己“沒有腳”。他給自己圈定了這個屬性,其實就是害怕改變的表現。
 
他不敢將自己的腳放下來,真的去踩一踩堅實的大地。
 
可能你會覺得是過去的經曆造就了現在的你,對於過去,你會感到耿耿於懷,覺得他人應該對你的現狀負責,所以不願意做出改變。
 
必須承認,沉溺在過去的經曆裏,在某種程度來說,是令人舒服的。
 
但如今的你,已經擁有去嚐試依戀、去融入的力量。
 
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變你接下來的生活。
 
最後,
 
要打敗空虛感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件事
 
沉浸在當下的事物裏,從事物中獲取鏈接感,再覺察當下給你的感受和反饋。
 
當做好當下時,每走一步,都會很安心。
 

 

 

本文首發【看見心理】。累了,就來看見心理。這裏是由知名心理谘詢師武誌紅創立的心理平台,提供專業心理內容與服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星如雨8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salways' 的評論 : 命運自有安排,孩子就當植物養唄:)
asalways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星如雨86' 的評論 :
你說的極是,真是左右太過了都不大好。必須要有點智慧來turn things around
星如雨8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salways' 的評論 : 別說是孩子,就是大人常常搬家轉學生活都比較容易沒有安全感,這個是在潛意識裏的,通過疏導和關心會讓他們特別堅韌抗壓。現在幸虧心理學知識也普及了,也能自我覺察,就不會忽略那些沒有說出來的不安。

人這輩子總是要吃苦的,早吃或是晚吃的問題。真把孩子放保險箱裏也不行啊,以後吃不得苦經不起挫折,反而更加讓人擔心。
asalways 回複 悄悄話 tell me about it. 我娃就是那種不知轉過多少學校的小孩子,挺可憐的, 所以要特別要注意疏導和關心。
但是一個事情總是有兩麵性, 受過欺負的孩子會更知道同情心,同理心和“對人類苦難的悲憫” LOL 想想奧巴馬12歲就流落到印度尼西亞念書去了, 全校就他一個外國人, 還是個黑人,克林頓也是個私生子被他媽帶著改嫁的, Elon Musk的老爸簡直就是罄竹難書的變態渣男。。。像比爾蓋茨那樣的家庭真是少之又少。 總之, 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有時候很難自我選擇, 成才的境遇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長大成人了也帶著各種缺陷和遺憾, 但這也並沒有阻擋有的人成才, life is complicated so is human being and we can handle that.
星如雨8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墨爾本大叔' 的評論 : 也可能是一種人格上的缺陷,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變強大的。

隻要能覺察到,總是會好起來。
墨爾本大叔 回複 悄悄話 弱小,就會被欺負,或者感覺到被欺負。

自己強大,是一條出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