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就是想伸出去又收回的手
文章來源: 星如雨862020-10-03 20:26:20

 

作者:芥末醬 / 編輯:陳沉沉;本文首發【看見心理】。

 

 

在《奇葩說》中,馬薇薇有一段自白讓我很觸動。

 

她說,轉學生是最容易受欺負的孩子。

  

她老家在山東,上學在貴州,之後又屢次往返廣州和河北上學。

 

作為一個轉學生,她經曆了南北方吊打式的欺負。

 

她自嘲道:因為有這麽悲慘的童年經曆,才造就了一個“變態的她”。

 

和馬薇薇有著相同處境的,還有那些從小被寄養的孩子。

 

他們生長的環境不斷變換,好不容易有了停留的岸口,又隨時可能被帶走。

 

從小被寄養在親戚家的朋友阿玲,就曾對我說過:

 

在深夜裏,她常常覺得自己沒有根。

 

她融合不進自己的寄養家庭,和自己的原生家庭也聯係不強。

 

而這種沒有根的感受,其實是源自於沒有歸屬感的焦慮。

 

 

“成為這個世界的孤兒"

 

 

“沒有根”這個說法,其實很形象。

 

在《西遊記》第六十九回裏有這麽一段劇情,孫悟空給人看病,說藥引要用無根水。

 

裏麵提到的“無根水”是這樣描述的:

 

“井中河內之水,俱是有根的。我這無根水,非此之論,乃是天上落下者,不沾地就吃,才叫做無根水。”

 

沒有落地的水就是無根水。

 

沒有落地意味著一直在空中,身無歸宿,心無歸屬。

 

文學作品中也常會用“無根之人”來形容那些一直在外漂泊或四處飄蕩的人。

 

例如《阿飛正傳》裏的阿飛。

 

他常常說自己是一隻沒有腳的小鳥。

 

一生都在飛行,即使累了困了,也隻會睡在風裏。

 

阿飛的生母遺棄了他,養母隻是為了錢養他。他在金錢代替情感的環境中長大,常常覺得自己沒有歸屬。

 

不知道自己從哪來,更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去。

 

像阿飛這樣沒有歸屬感的人,內心可能會有這樣的表現:

 

 1)想依靠,又無法依靠。

 

阿飛對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女人都表現得放蕩不羈,喜歡在一個個女人之間穿梭,用新鮮感和情欲的快感來滿足自己。

 

但他始終不能找到心靈的歸屬感。

 

很多人也是這樣,喜愛社交,也有不少朋友,但依然會有種不知道自己可以停留在哪裏的孤獨感。

 

走在路上,看著形形色色的行人,繁華的城市街景,卻仿佛有種距離感。

 

沒有什麽是屬於自己的,而自己也不屬於這個地方。

 

遇到可靠的人,就會產生一種想依靠、想停留、想有一個家的渴望。

 

但每次都不敢放心停留,因為害怕對方隨時會離自己而去。

 

 

2)沒有能力自我負責 

 

對無根感的焦慮,其實是出於「對自由的恐懼」。

 

因為對於他們來說,自由意味著永恒的孤獨。

 

進一步說,自由意味著要自我選擇。這時不僅要為個人的作為負責,也要為個人的“不作為”負責。

 

所有的事情都要獨自麵對,這會讓人感覺無人可依、無處可依。

 

很多存在主義哲學家,將無根感帶來的焦慮稱為“焦慮的底端”

 

它甚至比死亡,更讓人感到焦慮。

 

可能你會覺得很奇怪,像阿飛那樣的浪子,不是應該享受自由,害怕被束縛嗎?

 

事實恰恰相反,不願意被束縛隻是表象,“想要自由”,也是他用來掩飾自己的偽裝。

 

他早就厭倦了顛沛流離的日子,隻是遇見誰都無法安心依靠,所以不得不維持著自己的浪子形象。

 

而這種的心境的形成,也許和他的過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自我身份的迷失”

 

 

從小被寄養在親戚家的阿玲,也跟阿飛一樣,有倦鳥歸巢的心態,卻發現無巢可歸。

 

阿玲6歲前被寄養在親戚家,在親戚家裏,她覺得自己是個外人,等後來見到了父母,卻總是有種陌生感。

 

容不進去的寄養家庭,也回不去自己的家。

 

她常常覺得身無所依,心無所屬。

 

總的來說,沒有歸屬感,可能出自以下幾點的原因:

 

1)依戀對象的缺失

 

如果經曆過反複地分離或被拋棄的人,他們可能會覺得世上沒有可依賴的事物。

 

每當孤獨恐懼的情緒襲來時,他們隻能自己消解。

 

而沒有體驗過安全可靠的依戀,他們也很難想象真正地依戀一個人是什麽感覺,也無法真正去做到依戀別人。

 

哪怕有人主動靠近他們,他們依然無法安心地依戀對方。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直說不清道不明的疏離感。

 

2)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渴望

 

沒有歸屬感之所以會讓人感到焦慮,在某種程度上,是害怕自己無法被接納。

 

一方麵,被接納意味著安全,生存得到保障。

 

另一方麵,被接納是自我認知構建的必需品。

 

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麵鏡子,我們通過這麵鏡子認識和把握自我。

 

 

當我們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去被某個群體、某個人接納時,我們才能獲得自我身份的認同,從而獲得歸屬感。

 

如果我們不能確認這個地方有沒有屬於自己的位置時,我們就會感到無所適從。

 

就像那些被寄養的孩子,不管是親戚家還是自己家,他們都覺得自己像個插入者,像個邊緣人,無處不透著尷尬。

 

3)對愛與歸屬的渴望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角度看,人人都希望與他人建立深刻的情感聯係,感受愛與被愛。

 

和他人的情感聯結,能夠給我們一種支撐感。

 

但是覺得自己沒有根的人,他們難以找到情感上的聯結。

 

對他們來說,愛就是想伸出去又害怕地收回的手

 

在心理上,他們隻會覺得自己是孤獨的一個人,懸著的心沒法著地。

 

有多渴望愛與被愛,就有多恐懼沒有歸屬感。

 

不能安心地擁有正常的親密關係,也是他們內心痛苦的一個原因。

 

 

 

“感覺不到人生的意義”

 

 

像阿飛那樣,缺乏歸屬感的人,總是自帶一股憂鬱的氣息。

 

他們看起來浪漫、迷人、捉摸不透,但是他身邊的女生,或多或少都會感到痛苦。

 

長期處於無根的感受裏,也很難獲得生命的動力。

 

甚至還有以下的後果:

 

1)增加抑鬱的風險

 

小時候就離開家的人,他們可能需要過得小小心翼翼。

 

這些經曆也容易讓人覺得悶悶不樂。

 

不管身邊是否有人陪伴,他們都容易感覺到內心的空虛感和孤獨感。

 

在生命的進程裏,他們總是會有一種強烈的缺失感。

 

因此,他們總是容易羨慕別人身上的美好,同時這又放大自己的缺失和不足。

 

因此他們常常會覺得人生百無聊賴、情緒惆悵。

 

 

2)陷進無限的虛無

 

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所以生命便被拿來肆意揮霍。

 

為了擺脫虛無感,他們可能會不斷地追求存在感。

 

例如在愛情中,他們或許可能快速地進入一段感情,甚至在一個又一個異性之間穿梭,用新鮮感和情欲的快感來滿足自己。

 

但也可能會拒絕進入關係,形成「情感隔離」

 

這兩種方式,都隻是沉迷於表層的滿足,而忽略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

 

他們在其他領域也會有相似的困境。

 

比如,在工作中,他們可能沉醉其中無法自拔,用忙碌來麻痹自己;但也可能渾渾噩噩,得過且過。

 

實際上,他們也想投入、也想尋找到安放自己心靈的場所。

 

但很快他們會發現,這種尋找沒有結果,似乎還要一直不停地找下去。

 

漸漸地,他們甚至忘了自己在找尋什麽。

 

或者說,不知道自己的找尋有什麽意義。

 

於是就陷入了無盡的虛無感中,在無意義的事物裏放縱自己,揮霍人生

 

“去體驗,依戀的感覺”

 

 

無根的人,內心深處都渴望一種著陸感,但他們往往不知道怎樣才可以讓自己感到安定。

 

針對這些苦惱,這裏也有幾點建議:

 

  • 在關係裏,體驗依戀的感覺

 

因為小時候沒有可依靠的人,所以沒有體驗過安全的依戀。

 

但我們仍然可以讓自己去體驗和學習那種依戀的感覺。

 

寵物,就是一個很好的依戀對象。

 

有時候麵對人的時候我們會有防禦,但麵對寵物,我們卸下防禦,反而能夠安心去體會依戀和被依戀的感覺。

 

阿玲就曾跟我說過,她的室友養了一隻英短,有好幾次,那隻小貓咪都會把她蹭醒。

 

在早上醒來時,就看到一隻小可愛依偎在她身旁,這是她從未體驗過的愉悅和滿足。

 

同時,也試著可以多對信任的人坦誠自己的感受。

 

找到信任的夥伴、朋友或家人,然後試對他們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

 

你也可以和他們製造一些美好的回憶,這些回憶能在日後填補你的空虛感。

 

 

 

  • 學習享受獨處
 
空虛的人,往往不願意獨處,因為獨處會勾起我們一些孤單無助的情愫。所以我們會用許多無謂的事情把自己填滿。
 
但其實,隻要多加練習,在獨處時也可以收獲一種平和愉悅的感受。
 
首先,你可以做一些有儀式感的事情,或者是一些給自己帶來放鬆的活動。
 
聽輕音樂、運動、讀書寫字……
 
其次,冥想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閉上眼睛,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周圍的世界,對自己說“我可以感到平靜”。
 
在往後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也要能享受這片寧靜,關注自己的身心感受。
 
  • 不要害怕改變
 
阿飛一直強調自己“沒有腳”。他給自己圈定了這個屬性,其實就是害怕改變的表現。
 
他不敢將自己的腳放下來,真的去踩一踩堅實的大地。
 
可能你會覺得是過去的經曆造就了現在的你,對於過去,你會感到耿耿於懷,覺得他人應該對你的現狀負責,所以不願意做出改變。
 
必須承認,沉溺在過去的經曆裏,在某種程度來說,是令人舒服的。
 
但如今的你,已經擁有去嚐試依戀、去融入的力量。
 
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變你接下來的生活。
 
最後,
 
要打敗空虛感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件事
 
沉浸在當下的事物裏,從事物中獲取鏈接感,再覺察當下給你的感受和反饋。
 
當做好當下時,每走一步,都會很安心。
 

 

 

本文首發【看見心理】。累了,就來看見心理。這裏是由知名心理谘詢師武誌紅創立的心理平台,提供專業心理內容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