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書館的電影架上看到《Summer Palace》的字樣,腦海裏立刻浮現出頤和園三個字,有了種莫名的親切感,覺得會是一個文藝片。將碟片拿出來仔細端詳,封麵上是一個斜著眼睛看著遠處的漂亮女人,微卷的燙發,好像哭過的樣子,眼睛和鼻頭都有些微微泛紅,飽滿好看的嘴唇抿著,嘴角嫵媚地翹起一道弧線,讓人感覺這也是個悲傷又有些風塵的女人。在封麵的灰白背景中有兩個握著槍帶著鋼盔的軍人的背影,在右手下方的位置有Cannes Film Festival的標識,而封麵最下方是一行英文字“Bann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我的好奇心嗒嗒地發出指令,能在嘎納電影節獲獎的禁片肯定是值得一看的啊!二話不說趕緊借回家去。
我看電影都是喜歡先上網看看相關評論,多少先有個大致的印象。雖然是禁片,神通廣大的中國影迷們依舊通過各種渠道看了這部片子,評論褒貶兩級分化非常嚴重,有人說就好像是在寫自己,有人說女主“就算是個婊子我也愛她”。長篇都是洋洋灑灑地誇,短評懶洋洋地踩著,也有很多困惑的不理解的,比如這個,直接把我看笑了。
真是太有意思了,行了,還是自己看吧。
電影從80年代後期女主收到去北京某著名大學入學通知書開始,不過請注意這不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意思是一個意思,青春終究是要留下傷口和遺憾的。但是《頤和園》中的青春將更加撕裂和痛楚,完全沒有一點點的勵誌,或許文藝片要的就是用頹廢和無力搭建起來的美感,所以基調就奔著迷茫,空虛,失落,不安,放縱....策馬而去。
女主人公餘虹(郝蕾飾演)是一個“典型”的文藝女青年,(什麽是典型呢?我定義一下,主要是指那種無所事事,喜歡對著空氣發呆流眼淚的美麗的愛幻想愛寫字的女生,不符合上述條件者,都不夠典型)餘虹的母親早逝,跟著父親長大,這或許也是她和當時中國主流的同齡女孩不一樣的地方,她的思想中沒有一點點保守和傳統的顧及,處事毫無禁忌,任性自由,她認定“身體是最誠實的,是不會說謊的”,在奔赴大學的前夜把自己的童貞交給了高中戀人——一個當地的郵遞員小夥,小夥子教會了餘虹抽煙,之後少女餘虹帶著滿臉的憂傷去北京念書了。
入學後不久,她就成為了同學們關注的對象,因為她嫌寢室人多地方太窄小,常常喜歡獨自靠在寢室門口抽煙,那抽煙的姿勢是相當的優雅,而且頹廢引發了同學們的猜測,有人說她失戀了,有人說她心殘了,餘虹隻是笑笑很少解釋。餘虹的與眾不同很快吸引了跟她同類型的文藝女同學李緹的注意,進而認識了李緹在德國留學的男朋友和男友的同學周偉(郭曉冬飾演)。餘虹和周偉在舞廳裏隔著人群看了一眼,兩眼,三眼,四眼,五眼....終於抱在一起開始跳舞,荷爾蒙迅速發揮化學反應。
年青的愛情都是美好和絢爛的,他們非常養眼的愛著:一起騎車出遊,一起劃船,一起在宿舍裏激情做愛....直到有一天文藝女青年用典型地文藝腔對周偉說“我要和你分手了,因為我離不開你了”。我趕緊暫停了碟片,因為真沒看懂這個邏輯,想了又想還是不懂,隻好哈的一笑,心說這大概就是No zuo no die吧?
餘虹這麽一作之後,和周偉就開始擰巴了,相互愛著又相互傷害著,彼此渴望著惦記著,卻又不肯好好過,整天上演那種分手不舍得,複合又抽耳光的糾結狀態。我看著鬱悶,起身去喝水,忽然覺得很奇怪,這個片子裏的大學生怎麽都不讀書啊,就看見他們在壓馬路和寢室裏忙活健身操了,怎麽都沒看見過他們好好上課學習呢?
這個時候六四運動到來了,學生們你拉我的手,我拽著你的胳膊,揮舞著紅旗,攀上了大卡車,導演沒有用一個天安門廣場的鏡頭就到了晚上,周偉帶著餘虹和李緹看完遊行歡欣地走在回校的路上,回學校後,周偉和暗戀自己已久的李緹上床,在宿舍裏被學校保安當場捉住。學校通報要給予行政處分。餘虹立刻就聽到了這個消息,一時間天崩地裂,文藝女欲哭無淚。很好笑地說原來導演拍了許多混亂的場麵,學生的狂熱,而所有的用途就是為男主的劈腿製造契機呀?!
因為六四動蕩的時局,餘虹的高中情人趕來北京,到餘虹的宿舍找到了她,餘虹大哭不已。六四的混亂繼續中,導演又安排了燒軍車的一幕,場景很真實,但是沒有做任何有政治觀點的表達,向軍車不斷丟磚頭的普通民眾看見對空開槍的士兵趕來,做鳥獸散,封麵上軍人的背影出現在這個鏡頭裏,驅散圍觀群眾後帶著槍的士兵守在被點燃的軍車邊....周偉出現在現場,但是他隻是一個旁觀者,在奔跑的人群中周偉沒有找到餘虹,也失去了最後一次挽回餘虹的機會。
因為第二天,為了報複渣男,文藝女青年餘虹忽然退學了,她跟著高中情人回去了家鄉。餘虹的室友哭著一路小跑去告訴周偉這個消息,周偉一臉茫然。
故事到這裏背景音樂響起時黑豹樂隊的那首《Don't break my heart》,在鏗鏘的音樂中,生活如高速行駛的列車,餘虹和周偉從此天涯兩分在各自的人生軌道上漸行漸遠。
餘虹在家鄉待了兩年,又帶著滿心的傷痛輾轉來到深圳,她的青春被消耗在經濟發展的洪流中和各色男人的身上。她依舊是個典型的文藝女青年,幹著不著邊際的事情,寫著文藝範兒的日記,一遍遍的絮叨著:“每當這個時候,都會用身體來懷念自己曾經的愛人周偉。雖然遠隔千山萬水,她相信他一直是愛她的,而她,當然,刻骨銘心地愛著他。”
與此同時,周偉和李緹在李定居德國男友的幫助下去了德國。鄉愁總是困擾著海外的遊子們,也增強了周偉對餘虹的思念。李緹一直保持和周偉地下情人的關係。直到有一天,做愛後李緹困惑地問:“我們這是什麽關係呢?”周偉說:”我還愛著餘虹我要回國去找她。“ 於是文藝女李緹麵無表情的崩潰了,在周偉回國前,李緹在聚會中一直安靜地坐在高樓天台上,忽然她望著周偉笑了笑,身體後仰直接從高樓墜落,用自殺來表白自己對於愛情和人生的絕望。
自殺的這一幕很突然,讓人情緒一下子衝到了頂端,然後又迅速黯然回落。我有點兒反應不過來,這都是啥事兒啊?按了暫停鍵,屋子裏走了兩圈,可憐的文藝女青年,第二次我又想到了那句No zuo no die。
周偉依舊按計劃回國,很快事業有所發展。一次跟同事出遊偶然遇到過去的大學同學,聽說餘虹兩年前結婚了。這個地方很奇怪,不是周偉說回國是來找餘虹的麽?怎麽不在第一時間去找?後來我想可能是李緹的死發揮了作用,她得不到周偉,餘虹也得不到了。
在彼此分離十年後,周偉終於還是通過email聯係到了餘虹,他們開車去了海邊,在海風中站了一天直到暮色降臨,誰也沒說話,或許就是不知道該說什麽。或許是不甘心,當夜晚來臨,周偉和餘虹去了旅館,進入房間後,曾經如膠似漆的兩個人卻感到無愛可做了。過去的熱烈的糾結情感經過十年世間的紛擾已經失去顏色,現在的那個人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人了,一切都已經過去,一切都已經消失。而最不能忍受的是他們中間還隔著一個死去的李緹!兩個人都覺得索然無味,甚至生分和尷尬,這真是相見不如懷念啊!
不得不說影片看到這裏我才覺出這個片子的精彩,那種在時間和記憶的碾壓下一切都變得陌生的失望感,那種在想象中的永不忘記的愛情原來早已麵目全非....餘虹假裝說去買酒,其實是打算著偷偷離開,她來到加油站,過馬路的時候恰好看見周偉的吉普車從麵前急駛而過,很快消失在夜色中。餘虹露出一絲苦笑,他們依舊是默契的,就算分手也都選擇了不告而別的方式。從此江湖不再有孜孜念念永遠守望的兩個人。再無念想,一切都已經完結。
網上的很多評論都是談論餘虹的,最常見的評論是感歎這樣一個標準到極致的文藝女青年,把自己本可以好好的生活搞得混亂不堪,支離破碎。有人引用用羅曼羅蘭著名的一句話:“大半人隻活到二十歲和三十歲就已經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隻不過變成了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不過在模仿自己中度過。”
我對餘虹和李緹感到遺憾,女人需要自我,需要愛情,但是如果活得過於自我,活得隻要愛情,她們的世界是不是就隻剩下矯情的迷惘,變得空虛又迷茫而毫無重量了呢?影片總體來說還是拍的不錯的,人體美,色調也美,但是就是有種違和感,覺得90年代後的中國是一個蒸蒸日上的大時代,餘虹,李緹這種女文青病得有些不合時宜。不過,和曆史中的很多大拐點大紀事一樣,身在其中的普通人並不見得能有多少參與感,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餘虹,周偉,李緹對於六四這樣的大事件並沒有多少切身的認識和關聯也說得過去,不過作為電影模糊了六四的背景多少也消弱了影片的現實意義。
這部影片被禁我感覺主要原因還是片中相當大膽的身體暴露和性觀念的開放,而非政治觀點的原因。這部影片能在嘎納電影節獲獎,也可能主要是因為外國人不了解中國,把影片中對青春時期的性、思緒的迷惘和混亂的學生運動當做是被濃縮了的中國特色。這部影片演員都不錯,演技也值得稱道,背景音樂很棒,除了有些三觀不正,應該算是不錯的文藝片。
http://bbs.wenxuecity.com/origin/900603.html
https://movie.douban.com/celebrity/1274263/movies?sortby=vote&format=pic&
Youtube 上有此片(2016年版, 片長2小時14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hzlBBLDq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