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96)
2018 (89)
2019 (100)
2020 (194)
2021 (123)
克裏希那穆提在《真正的愛與自由》一文中,更加深刻地講述了愛與自由的關係。
下麵分享一段完整的文字給大家:
你明白愛一個人是什麽意思嗎?你愛一棵樹、一隻鳥、一隻寵物,你去照顧它、喂養它、關愛它,即使它不給你任何回報,不跟隨你,你仍然愛它,這種愛你能了解嗎?
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以這樣的方式去愛,我們一點也不明白這種愛,因為我們的愛永遠被焦灼、嫉妒、恐懼等所限,這意味著,我們在內心是依賴著他人的,我們其實是希望被愛。
我們並不是愛了之後,便把它留在對方那裏,我們同時還要求回報,在這個要求之中,我們就變成了依賴的人。
文中指出了愛與自由,難以兼得的原因:因為我們內在的匱乏,所以我們依賴對方來滿足我們,這種依賴便不是自由,也不是真正的愛。
愛與自由,說到最後,拚的都是人性,人性中的善良與美好:
你明白什麽是體恤別人嗎?比如你看見路上有一顆尖銳的石頭,它並沒有紮破你的腳,但是很多人可能從上麵走過,於是你把尖石移開了。
這不是別人要求你這麽做,而是因為你能體會那些人的感覺,不管那個人是誰,也許你永遠不會碰到他們。
你隻是單純地心疼身邊的這個人,對方的難過使你難過,而不是對方未實現你的願望,所以你難過。
所有的人際關係,拚到最後都是人性的善良。
比如一個優秀的母親,在照料一個嬰兒需要付出巨大的耐心,除了因為“這個孩子是我的孩子”,真正能讓一個女人堅持下來的,就是她的善良。
僅僅因為,“你是我的”,所以“我愛你”,是完全不夠的。
愛中,如果沒有自由,便不是愛,而是恐懼。不自由,看起來是別人造成的,其實是出於自身的恐懼和膽怯。
真正的愛的關係中,不是捆綁對方來愛我們,而是可以建立在尊重平等互惠的關係,而這離不開自我的成長。
自我的成長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去麵對自己的傷口。
你是什麽性格的人?討好型,指責型,冷漠型,理智型?
無論你的性格是哪一種,背後都是出於對愛的防禦。那麽,是什麽讓你恐懼愛?什麽樣的早期經曆,塑造了你的性格?
你可以拿起筆,一起做一次“看見傷口”:
第一步:寫下早期的經曆,比如,父母缺位;
第二步:寫下早期經曆給我們帶來的恐懼,比如,父母缺位,造成的“被遺棄”的恐懼;
第三步:寫下這個恐懼對你的親密關係的影響。
這樣,你會很直觀地看到自己的狀態。
當下次你的恐懼感襲來的時候,按照以下做法,可以使恐懼感發揮出正麵作用:
恐懼感襲來,清醒狀態:害怕被遺棄的傷口隱隱發作
正視恐懼:嗯,他現在不高興了,但這隻是他的情緒狀態,並不是我的過失。
超越恐懼:他為什麽不高興了,我可以為他做什麽?開始建設性思考,而非逃避怯懦
坦然麵對:即使問題仍未解決,至少對方情緒得到安撫,坦然麵對,不內疚自責。不焦慮不過激反應
當你在愛的關係中足夠強大的時候,不僅可以安撫自己的傷口,也可以安撫對方的傷口,你便感受到了力量和自由。
最後,也將克裏希那穆提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結尾:
自由與愛是並存的。愛是不要求回報的,甚至不感覺你給予了什麽,隻有這種愛才能使你了解自由。隻有那些了解並消除了內心依賴(匱乏)的人,才明白愛是什麽,才能獲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