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美篇文友/鳴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道德傳承,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標誌。法國作家司湯達說:“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老”並不意味著衰敗和被拋棄。曆盡滄桑的老人像身經百戰的士兵帶著榮耀的傷痕站在人生的山峰喘息,他們俯瞰著曾經走過的路程,內心五味雜陳,更多的是滿懷依依之情,遠眺腳下湍急奔流的河流。山下的後人理應向他們行注目禮。因為尊敬老年人,不僅僅是尊重他們對家庭的貢獻,也是尊重人類的勞動。
——題記
1 老齡時代咋來得那麽快
2011年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六十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8499萬,占總人口比例13.7%;誰也沒有料到,中國老人如綿雨初晴後的蘑菇呼啦啦冒出一大片來,十年以後,竟增加了將近一億人。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總占人口的比重13.5%。按國際標準65歲及以上人口的占比達到7%,那麽這個國家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因此,在,中國已經進入了中度老齡化社會。據專家預計2027年我國65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3億人,2050年將達到4.8億人。麵對人口老齡化的新形勢,傳統的養老觀念和現有的養老方式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是涉及到每家每戶的頭等大事。
從1977年至2016年在計劃生育的政策下,我國誕生了1.76億獨生子女,再加上2016年以後自願計劃獨生的,到2020年達到約1.8億。一個獨生子女家庭有兩個老人,也就是說,獨生子女家庭的老人共有3.6億。有一位獨生子女網民如是說:“父母的養老問題,可以說是獨生子女麵臨的最大問題。害怕父母老去,害怕他們突然生病,自己要上班又要照顧父母,可能真的是兩頭忙。還不能去外地工作,平時需要回家陪陪父母,不想他們太孤獨……”從這位網民的感言可以看到眾多獨生子女的困惑及其父母的悲哀。事實上獨生子女根本不可能都留在父母身邊,他們中不少的人到了國外或外地定居;於是,空巢老人逐年增加。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我國空巢老人達1.2億人(其中有少數是多子女家庭的老人)。
有的空巢老人獨居猝死了很多天都無人知道。我身邊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一位老先生去世之後屍體發出腐味兒,直到鄰居們聞到不對勁才通知他的獨生女兒回去打開房門才得知真相。聽聞後一股冷氣不禁從脊梁上襲來。兀自想起一首古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失去“獨釣”能力的老人被子女離棄或虐待(自願放棄搶救的除外),其境況慘不忍睹。
六十五歲至七十五歲這個年齡段的老人,大多身體功能比較健全,獨立生活沒有問題,因而即便成為“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的獨行客,依然還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興致。但是, 當時光的列車向耄耋之年轟然駛去的時候,老年人在猝不及防中,發現曾經百折不撓的壯誌雄心陡然變成了一顆玻璃心。因而年輕老人必須未雨綢繆,與家人一道運籌帷幄,將晚年的生活做一個較為妥善的計劃和安排。否則悔之晚矣。
2 選擇一種適合於您的方式養老
就目前中國的養老形式來看,無外乎有以下這幾種:
居家養老
家是我們的避風港和安全島,無論什麽年紀,家都是最好的地方。居家養老受到大多數老人的青睞。這種形式又分三種,一種是獨居,住在子女附近,子女常去看顧;另一種是和子女同住:還有的是住在某一個子女家,再有就是輪流到幾個子女家去住。成都的Z女士單身未婚,老母親脾氣溫和,女兒又極其有耐心,母女倆住一起相處融洽。現在她母親100歲了,女兒還陪伴左右。當然,這種情況比較單純和特殊,如果有女兒女婿或者兒子媳婦,再加上孫兒孫女一大家人,那就比較複雜了,很難說沒有矛盾,尤其是婆媳之間極容易發生抵牾。當然也有例外。重慶的Z先生是家中最小的兒子特別孝順,媳婦心底善良又能幹。十幾年前因為兄嫂和父母相處不好,他們就把老人接到家中伺候,幾年前父親駕鶴西去,如今88歲的母親依然還和Z全家一起生活。Z家中還有女兒女婿和兩個外孫以及保姆。四世同堂含飴弄孫,其樂融融。重慶的P媽媽今年91歲了,她有三個兒女,先生多年前去世,她和兒子媳婦住在一起,彼此相處不錯。前些年她每月從退休金裏拿出1300元交給兒子作生活費,從去年開始每月繳納2000元。每年的7、8、9她會去成都的小女兒家處避暑。P媽媽在後代的照顧下,身心愉悅,精神矍鑠。
至於獨居的老人,一般和子女的家相隔很近,比如在一個小區甚至一個單元或者一二十分鍾的車程距離,由子女們輪流照顧,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俗話說遠香近臭,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叫距離美。當然,獨居老人必須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江蘇C先生的95歲老母親采用這種方式多年了。C先生將母親家裏各個房間的門檻全部拆除,為老人提供無障礙通道,而且在房間(洗手間除外)裝置了攝像頭,兩個子女輪流上門照顧母親,同時他們可以每天24小時觀察老人的狀況。老人將退休工資的一部分拿出來按勞付酬。關於老人為照顧自己的子女按勞付酬的做法,網上有些爭議。有的網友認為這是錢買來的親情,堅持這樣做的老人卻認為,親情也需要金錢支撐。采用這種做法的F先生說:“反正我們走後財產都是子女的,與其捂得緊緊的,還不如現在拿出來發給子女,皆大歡喜。”
居家養老的家庭大多比較和睦,子女有較強的責任感,兩代人通常用協商的方式來處理矛盾,協調關係。
不過,居家養老家庭的子女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必須拿出十二萬分的耐心和毅力,諸如如何防止老年人摔跤、如何讓臥床的老人不長或少長褥瘡、如果長了又如何處理、如何監督老人吃藥、發生緊急情況時如何趕在第一時間送往醫院等等,都必須一一考慮周全。子女們需要相當的智慧來觀察和處理老人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尤其是老人處於失能或半失能狀態下,對子女的考驗尤為嚴峻。就像母親照顧初生的嬰兒那樣細致而入微,可能更加費神費力。子女有時候忙起來會忽略老人,老人就會耍脾氣使性子,對某些事情無法達成共識的時候,兩者之間發生矛盾在所難免。
北京C女士的母親在102歲時仙逝,在這之前有兩年的時間處於失能狀態,除保姆以外,由三個女兒輪流照顧,而她們仨也是六七十歲的人了,所以倍感力不從心,雖盡心盡力,但叫苦不迭。想想看,如果輪到獨生子女需要照顧雙親的時候,那境況是多麽不堪。前麵提到的照顧母親多年的Z女士63歲了,一年前老母親在ICU搶救過來以後,母女倆就一直住在醫院,幾個月前Z也病倒了。麵部神經麻木,正在治療中。
?抱團養老
這種方式在為數極少的人群中試驗性地展開。它指的是幾個親兄弟姐妹或者多個好朋友相約租幾套房或一棟房,請一兩個專職的家政服務人員料理生活,再請兼職醫護定期上門問診。居住條件和家政服務的檔次根據老人收入分為中高檔兩種。這種養老方式的好處在於比養老院自由,特別具有家庭的氛圍,在一年當中還可以抱團外出旅遊幾次。 這種比較適合70至80歲的老人。
抱團養老需要幾個前提:首先,成員的身體相對健康,具有相當的自理能力(也有例外,即使說大家甘願照顧能力不濟的親友);其次每個成員的經濟收入相差不大;再次,彼此的脾性大體相投,能夠相互體諒;最後,文化涵養懸殊不大,生活習性基本一致。
有網民嘲笑抱團養老,說:“什麽抱團養老,說得那麽好聽,充其量不過是抱團取暖罷了。”好生奇怪,難道取暖不是抱團養老的目的嗎,兩者並不矛盾呀。因為孤獨冷寂,所以抱團,倘若在抱團養老的過程中能夠獲得雙贏的暖心效應,豈不快哉。怕隻怕抱團的成員中有刺蝟型的人,那樣就甭想取暖了。
抱團養老的短板在於當老人進入耄耋之年,彼此都失去自理能力以後,就很難堅持下去了。
老幺記者的文,討論的都是眾人關心的大命題。
祝六六老鄉周末愉快!中秋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