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幺六六

用心靈詮釋心靈
博文皆為
原創

個人資料
正文

不妨和孩子們聊聊死亡

(2020-04-29 06:22:30) 下一個

 在生命與生命之間, 死亡,其實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

 當下大疫來臨,每天都有感染者身亡。截止今天(2020年4月28日),新冠肺炎病毒已經導致全球210746人死亡,其中美國死亡56245人、西班牙死亡23521人、意大利死亡26977人、德國6126人、英國21092人、法國23293然……212個國家,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送葬的悲劇,想要回避死亡的話題是完全不可能的。

       

       

 關於這個話題,東西方各持有不同的態度,也許是由於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原因,歐美人對待生死似乎從容一些,他們在影視作品、寓言故事和現實生活中一般不會向孩子回避死亡的問題,比如《賣火柴的下女孩》、《小紅帽》、《白雪公主》等童話故事都涉及到生與死。信仰基督教的國度,人們把死亡叫做回歸天家;在美國,對中小學生有較為係統的死亡教育,中國台灣也提倡死亡教育從幼兒抓起,而中國大陸在這個方麵比較滯後。中國人一般不願意輕易談論死亡尤其是不願在小孩子麵前談這個話題,很多家庭不讓小孩參加親人的葬禮。白岩鬆在《追問生命尊嚴》專題圓桌會上,曾說過這麽一句話:“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在人們眼裏,死亡是悲傷而充滿黑暗的,成人擔心直麵死亡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讓他們無法接受。由於成人過於忌諱死亡這類話題,所以死亡在孩子們的心裏就變得神秘而不可捉摸,並且非常可怕。當孩子成長到一定時期遇到親人、朋友死亡,或者自己遇到死亡威脅時,他們的情緒將會完全失控,甚至會精神崩潰。我認識這樣一個男孩,在他11歲的時候,父親遭遇車禍身亡,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他和母親都全然崩潰。男孩從此變得沉默寡言,而母親也沉浸在不能自拔的痛苦中,沒有心思和兒子交流。這個孩子很快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上初中以後便離家出走,最終因為偷竊成為少年犯。

生與死的問題明明白白就擺在那裏,總是讓人無法回避的。越是回避,孩子們就會對死亡會更加恐懼和焦慮。

我九歲那年的冬天,朝夕相處的外婆因病去世,家的一根脊梁轟然坍塌,心靈的空間傾斜了,我感到從未有過的悲傷、空虛和恐懼。外婆下葬的時候,母親邊哭邊叫我的乳名:“小六,快來好好看看外婆,以後再也看不見了。”“再也看不見了”這句話就像一根鋼針,狠狠地針紮痛了我的心,加劇了我的恐慌。讓我在恐懼中度過了一段很長的日子……過了幾年,奶奶也離開了人世,母親照樣對我們這樣說:“好好看看奶奶吧,以後再也看不見了。”於是,恐慌繼續加劇。我開始害怕“再也看不見父母的日子”不期而至。有一段時間,我老纏住母親問:“人,為什麽會死?”母親回答:“如果人不死,地球裝不下了,就會爆炸。”好像有一定道理,但是很無奈。無論如何,對死的恐懼一直纏繞著我。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被許多事情所占據,這種恐懼暫時隱退了。

 我的父親長年在長江上奔波,和孩子們的交流極其有限,雖然他會盡其所能關心兒女。在我的印象中,他從來沒有和我們談過死亡的話題。如果父親當初有心和兒女們聊聊這個話題,一定和母親的解釋不一樣。畢竟他的視野開闊得多,個性和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But……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當我做了母親以後,不得不麵對孩子關於生命的問話。我記得,兒子長到四五歲的時候,老纏著我問:“媽媽,人為什麽要死嘛?”看著滿臉稚氣略顯焦慮的兒子,很不忍心和他談及這個晦氣的話題,每一次我總想把這個問題岔開,但是,經不起他反複追問,我隻有硬著頭皮回答:“如果人不死,地球就裝不下了。”“但是,我不想媽媽死。”“哦,我也不想離開你。不去想了,那是很多年很多年以後的事情,當媽媽離開你的時候,你都長大成人了,那時你都做爸爸了。”兒子不做聲了,看得出來他很無奈,內心的恐懼並沒有完全消除。我唯一的辦法就是緊緊地擁抱兒子,以此來減輕他的憂傷。

 我曾經詢問一位年輕母親有沒有和孩子說起關於死亡的話題。她說女兒曾經不經意地問過:“人為什麽會死?爺爺奶奶老了,是不是會離開我們?”她回答說:“這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曆的,我們要活好每一天,珍惜當下,善待老人。”這位媽媽承認自己並沒有深入和女兒交流這個話題。是的,也許她在潛意識裏想回避。

 不得不承認,關於死亡的話題,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就像一個死結,一代又一代都沒有完全解開。

 九年前,我無意中讀到一本童話繪本《阿狸夢之城堡》(作者:徐瀚Hans)。書中“媽媽”的故事,猶如平易近人的美麗的康乃馨,綻放於我的心中,潛意識裏的那種恐懼與沉重倏地釋放了出來。

        

“有一天,小阿狸陪陪媽媽去山上看夕陽……媽媽忽然說,要是有一天我死了,就埋葬在這裏,這樣就可以看到每天的夕陽了。阿狸問,死是什麽?媽媽說,就是暫時離開的意思吧。阿狸問,那多久回來呢?媽媽呢?媽媽說,嗯……也許……很久……阿狸又問,我坐小鎮的火車,從第一站到最後一站,你就回來了嗎?……媽媽微笑著搖頭。

阿狸想,世界上睡得再久的午覺,也能等到醒來的時候。再長的旅行,也能等到終點到達的時候。再冷的冬天,也能等到過去的時候。再嘈雜的世界,也能等到安靜的時候。可是,隻有死亡,卻是越等越遠啊。

阿狸哭得很傷心:那我是不是再也見不到你啦?我不要!

不會的,小阿狸。媽媽抱著它微笑著說,如果哪一天我不在了。盡管你聽不見我的聲音,看不到我。但是你會感覺到,我在安靜地陪伴著你。

接著,媽媽告訴小阿狸。她會一如既往地在客廳織毛衣,廚房做飯,在花園澆花,在窗戶上守望……和平常一樣,以各種形式陪伴著阿狸。

於是,在那個黃昏,聽不太懂的小阿狸,忽然覺得有一些悲傷和幸福。

       

不管怎樣,阿狸不會有我小時候對於死亡,對於親人離去後的那種恐懼。因為我的媽媽告訴我的是死亡就是再也看不見親人了,而它的媽媽告訴它的是,死亡隻是與親人暫時的離開。即使哪一天媽媽走了,但事實上她所有的愛還圍繞著阿狸,靜靜地陪伴它。我的媽媽還告訴我,因為地球裝不下那麽多人,所以不得不分離。所以會我下意識會去想,如果有什麽地方比如太陽和月亮可以幫助地球“裝人”的問題,那麽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死亡。 所以,我幼小的心靈非常悲傷和糾結。

“隻是暫時離開”的確是一句大實話。它不僅告訴活著的人,親人在離去後,他們曾經的愛通過他們以往所做的一切讓親人感到他們一刻也沒有離去過,而且,它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親人們總有一天會在天堂團聚。團聚是永恒的,離別隻是暫時的。我想,如果我們的孩子領悟到這兩層意思,他們就不會因此而糾結和恐懼了。

也許他們會問,天堂像什麽樣,那裏好玩嗎?你可以告訴他那裏鮮花燦爛,果實累累,充滿了歡聲笑語,人人相愛,沒有戰爭、災難和病痛……就像《聖經》裏麵的描述一樣。

說到《聖經》我們很自然地聯想到基督徒篤信人死後的複活和永生,也許這就是是他們不畏死亡和從不回避這個話題的重要原因。

 

   作為父母應該如何進行死亡教育呢?筆者綜合中國大陸、台灣以及美國的死亡教育相關信息,結合自己的觀點提出以下建議與大家分享或作參考。

1.同理心是死亡教育的前提

我們在對孩子們進行死亡教育的時候,應該以同理心為前提,在循序漸進中慢慢道來。

成人要理解兒童麵對死亡時那種哀傷與恐懼的心理,以誠實而溫和態度,冷靜平和地告訴孩子們死亡的真相。陪伴著他們漸漸接受和理解關於死亡的事實。

一般來說孩子在5—12歲的時候可能會從不同的程度提出關於死亡的話題,家長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作出相應的回答。

由於個體的生長環境不同、思維發展的程度不同,同一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的認知程度也許並不一致,同時,由於每一個家長對於死亡的認知和理解不同,也會導致同一年齡段的孩子在死亡問題上的認知差異。所以,父母的認知、態度和方法技巧都非常重要。

麵對死亡的突發事件,家長的態度一定要冷靜,不要慌不擇言地應對,或一味地回避。死亡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習的一個知識點,否認或逃避隻會增加孩子對“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懼感,引起孩子不恰當的想像。隻有當孩子在具有安全感的環境下,正確地理解了死亡之後,才敢於麵對死亡,並且知道如何珍惜和敬畏生命。

2.死亡教育可從5歲左右的幼兒開始

首先,從家族的故事開始。

選擇一個溫馨的休息日,打開舊相冊,和孩子一起翻閱老照片。從已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曾祖父曾祖母的照片引入他們的生平故事。可以和孩子一起把故事中生動的情節畫下來。也可以選擇其中一位前輩的典型事跡,在進行勵誌教育的同時了解生死。在這個過程中,平靜地告訴孩子關於死亡的概念:死亡是一切身體活動的停止,樣子像睡著了,但心跳已經停止、不會呼吸、不會說話、不能走路、;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必須經曆的永遠無法改變的事實等等。死亡會因為年老、生病或意外引起。同時,可以告訴孩子,一個人的生命的結束,並不等於精神毀滅,比如家族的前輩給後人留下了精神財富、我們通過閱讀前人的作品,了解到人類千百年以來的文明成就,這就是前人留下的生命足跡。強調這層意義可以讓孩子在死亡的黑暗中看到生生不息的光明。

其次,可用動植物做媒介。

倘若家中的花草樹木,寵物(小貓小狗和金魚等)不幸死亡以後,家長可以帶著孩子為逝者舉行一個莊重的安葬儀式,信仰基督的家庭,可以在下葬前祈禱。通過這些可操作、可控製的形象的儀式,使孩子內心的傷痛、恐懼外化,從而降低哀傷情緒的強度。

當孩子問及:“人為什麽要死?”的時候,可以通過自然界的花開花落、秋冬落葉樹枯等情景向孩子指出生死的自然規律;通過枯樹發芽,春風吹又生的情景了解生命的延續。告訴孩子,前人的生命在後人的生命中延續。爸爸媽媽的生命將通過你的生命延續,直至千秋萬代。

再次,完整回答孩子出的特殊問題

當孩子問到父母:“你會死嗎?”,如果家長隻是回答“會”,將使孩子誤以為近期就會發生。因為孩子的時間概念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在回答該問題時務必加上“要很老很老很老才會死”。通過多次強調“很老”這個字眼,使孩子不會因為他的親人受到死亡威脅而不安。然後,可以像阿狸媽媽那樣告訴孩子,有一天爸爸媽媽雖然離世,但是我們給予你的愛卻永遠圍繞著你。

此外,及時告知不幸,一起寄托哀思

研究指出,孩子麵對親人去世,往往恐懼大於哀傷,認為從此無所依靠,甚至揣想自己也會即將死去。如果家裏有親人去世了,不要拖延,除了盡快地告訴孩子以外,一定要選擇一個安全的溫暖的地方,由孩子最信任和最親近的人去告訴她,並向孩子傳授寄托哀思的辦法。比如為逝去的親人獻上鮮花和生前喜歡的食物等,寫一封信傾訴思念之情,這樣可以減輕孩子內心的悲傷和遺憾。

最後,用暖心的方式與身患絕症的孩子告別

有位六歲女孩,得了惡性腫瘤,狀況一天天惡化,媽媽決定將女孩從醫院抱回家,增加更多家人陪伴的時光。小女孩問媽媽,自己是不是快要死了?

媽媽輕輕抱著她,對她講了《小紅帽》的故事,接著說:還記得生病的外婆嗎,你現在要去天上看外婆了,記得,一路上可能會出現大灰狼,你不要怕,外婆會保護你,把你接到天堂,好好照顧妳。之後,小女孩的表哥表姊妹們,每人各帶了一份禮物來送她。兩三天後,小女孩臉上漾著笑容走了。

如果,這位媽媽再告訴小女孩:“將來,我和爸爸也會在天堂和你團聚。”那麽小女孩會更加安心地離去。

 3.對中小學生的死亡教育可四個層麵入手

在認知層麵上,引導孩子們了解生老病死和意外死亡的各種信息,從而明白死亡無法避免和逆轉的道理,同時,可以整合信息,討論各種案例,吸取如何珍愛保護生命的經驗教訓,並且懂得每一個生命都很寶貴,培養其敬畏生命和悲天憫人的情懷。

在情感層麵上,使孩子們學會如何麵對死亡、麵對瀕死和悲傷的情感,重點在於教導他們如何處理這種情緒。比如,某同學失去了親人很悲傷,師長要引導其他同學從同理心出發,要用恰當方式關注他,給予他傾訴和釋放哀傷的機會,幫助他緩解悲傷情緒。

在行為層麵上,使孩子們知道什麽樣的反應是正常的什麽是不正常的,明白極度的悲傷、極度的恐懼和完全不畏懼死亡都是不可取的。懂得幫助自己和別人正確地表達哀傷情緒。

在價值層麵上,要幫助孩子們澄清生與死的關係,培養正確的生死觀, 通過死亡的必然性來反思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明確生活的目標。

總之,讓孩子從幼兒時期開始就懂得死亡是生命本質的一部分,並為此帶來的情緒影響做一些必要的防範,可以使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更加強大,從而達到生死無憾之目的。正如兒童教育學家羅夫斯在《與孩子談死亡》一書中所說:“如果孩子能在開誠布公談論死亡的環境下長大,那麽他對死亡會有較好的理解,就不至於太害怕。”

為了讓孩子更加陽光和幸福,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不妨和他們聊聊這個話題吧。

 

 

(圖片來自網絡/鳴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6)
評論
老幺六六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梅華書香' 的評論 : 多謝讚美,保重安康!!
老幺六六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南山鬆' 的評論 : 感謝認同。歡迎來訪!
南山鬆 回複 悄悄話 說得在理。認真和孩子討論死亡會減少孩子對死亡的恐懼。
梅華書香 回複 悄悄話 教育佳作,感謝分享啦,祝開心健康,快樂吉祥!!
老幺六六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多謝認同。是的,每個孩子的生活環境與個性各不相同,是得慎重思考具體的方式。
老幺六六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鴿哨' 的評論 : 不客氣,歡迎來訪和交流。
老幺六六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其實博友已經回答了關於死亡的部分問題。在你的回答中包含了對彼此生命的珍惜,以及,在很久很久以後才會離開孩子的問題……我覺得其它的可以慢慢來。
老幺六六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林外芭蕉' 的評論 : 很想聽聽你是如何從世界觀的角度和孩子聊這個話題的。真的值得分享。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好問題!應該談,可怎麽談得想好了
林外芭蕉 回複 悄悄話 我挺喜歡和四歲的女兒聊死亡的,但她爸爸很不舒服。我覺得沒什麽。我不美化、理想化死亡--比如死者會升入天堂之類的、也不灌輸恐懼的心理,我會從世界觀的角度來合理化死亡,會盡量用科學的方式來解釋,我女兒接受得蠻好。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我第一次遇到死,是小學的時候,鄰居姥姥死了。那時特別害怕,從此被死亡陰影鎖住了很多年。我兒子現在也不願意聽到死。去年我們的一個很近的朋友死了,很年輕。死亡越來越頻繁,但我們還是小心避開這個話題。我對小孩說:我得好好活著,陪著他,看他的孫子長大。小孩聽了特高興,如釋重負,好像我真能活那麽久。先這樣吧……
鴿哨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好文,很有啟發。
老幺六六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向你學習,多多交流。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好文。
老幺六六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一步一景' 的評論 : 謝謝給力,握手問好。
一步一景 回複 悄悄話 支持,握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