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幺六六

用心靈詮釋心靈
博文皆為
原創

個人資料
正文

談談批評的技巧和方法(一)

(2016-11-16 05:59:09) 下一個

批評本身的意義在於使受批評者認識錯誤、總結經驗教訓,以利再戰,然後更上一層樓——改變平常視覺,開拓新的旅程。然而,由於批評的方法不同,又讓它成為一把雙刃劍,方法得當,它是一劑良藥,可以讓孩子心服口服,成為孩子改正錯誤的契機,收到預期的良效;方法不妥,批評就變成一柄利刃,直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並與師長作對。所以,師長們在明確批評的意義,保持良好心態的前提下,運用恰當的技巧和方法尤為重要。下麵介紹幾種帶有普遍性的,實際操作性的方法和技巧與朋友們分享。

 

(一)   要弄清事由 切忌誤下結論

    當我們發現孩子“犯錯誤”以後,不能隻看結果或單一的事實,而忽視對過程的調查研究。有的家長根據某一環節,就主觀推斷,誤下結論,硬性批評孩子,結果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小學生阿傑丟了錢包,卻被父母誤認為他花光了錢之後撒謊,結果孩子受了冤枉,挨打受罵之後離家出走……

無獨有偶,一位母親下班後,在街上無意中看見小女兒和同學一道去一個小餐館買東西吃,於是,滿腹疑團地回到家,發現自己掛在衣掛上的大衣口袋裏的十元錢不見了,就一口咬定是小女兒偷了,孩子分辨說是自己平時攢的零花錢,媽媽哪裏聽得進去,一頓亂尅,女兒甚是委屈……事後,這位母親才發現自己的大衣口袋的線縫脫落,錢掉到了內裏。但媽媽卻沒有對此事善後處理,小女兒一直耿耿於懷,寫了一篇作文予以發泄——《媽媽,你為什麽不向我道歉?》

所以,父母看到孩子“犯錯”的現象後,不要急躁驚慌,更不要立即給予粗暴批評,而應該沉著冷靜,耐心地聽完孩子的講述或辯解,並從多個角度去深入調查和分析,然後再做出判斷,對孩子的錯誤給予合理恰當的批評,以避免誤會所帶來的後患。

 

 (二)言簡意賅忌言語囉嗦

    批評孩子不在於話多,而在於言簡意賅。“妙語精言,不以多為貴。”言語精煉,往往能一語中的,使聽者在較短的時間裏獲得較多的信息,否則,囉囉嗦嗦把有限的思想混雜在紛亂的詞語中,空話連篇,言之無物,必然會使人感到枯燥厭倦。講話羅嗦是影響孩子接受意見的主要因素。

言語囉嗦給批評帶來三大不利:

一是使批評偏離主題。本該就事論事,把一個道理講深講透,但一囉嗦就從這裏扯到那裏,離題太遠。比如明明是在批評孩子做事拖遝導致遲到的事情,那麽就應該講拖拉疲塌的壞習慣對目前和將來的危害,卻又扯到他沒有禮貌、學習不努力、不愛勞動等事情上,新賬老賬一起算,如此而來肯定達不到預期的目的,不能幫助孩子改正做事拖遝的壞習慣。

二是引起超限效應,讓孩子產生的逆反心理。

所謂超限效應就是指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限度,你超過了這個限度,事情就會朝你所期待的相反方向發展。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小時候去教堂捐款的故事,足以說明這個道理。當他還是一個小學生的時候,有一次高高興興到教堂去捐善款,當牧師第一次講述捐款的意義時,他覺得這款捐定了;但牧師再一次重複意義時,他不想捐了;當牧師第三次重複原話後,他不但沒有捐,反而從捐款箱裏偷走了幾美分。由此可見,超限效應的危害是不容小覷的。

三是暴露批評者思維的局限。

如你對孩子講了一兩個小時的道理,但說來說去就那幾句話,這樣一來,暴露了自己思維水平的局限,不僅引起孩子反感,而且使他瞧不起你,認為你的水平太低,使其漠視師長及其建議。即是說,他在心裏藐視師長,根本不會把我們的意見放在心裏。

  

(二)忠言順耳,忌強加於孩子

我們批評孩子的目的在於使他從不同的角度來重新審視自己和某一事件的關聯,希望他接受正麵信息。但是,如果我們以知識、社會經驗與年齡的懸殊為後盾,強迫孩子接受意見,那麽就是對其人格的不尊重,並使其產生怨恨和抵觸情緒。正如美國總統威爾遜所說:“如果你揮舞著拳頭來找我,我會告訴你,我的拳頭比你還有力。但是如果你說:讓我們坐下來討論討論,我們的觀點為何不同,那你會發現,我們之間的距離並不遙遠。”

因此,如果要使學生比較情願地聽取並接受我們的意見,那麽最好采用“忠言順耳”的方法。古人曰“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裏的良藥和忠言指語言直率,用意善良的批評,盡管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但“苦”和“逆”的樂西,總是人們不情願接受的。(我們生病時煲的中藥誰願意吃?特別是小孩在服藥時,不得不放點糖在裏麵)所以既為忠言,我們不妨講得順耳一些,這樣就會幫助我們達到所期望的目的。當然,這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它要求我們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感情的基礎上,設計出他們樂於接受的信息,用委婉、溫和的話語調動孩子心理上的積極因素,使其處於接受信息的“最佳狀態”。譬如我們可以引經據典,責己喻人,設問誘導來達到此目的。

引經據典、講故事

譬如針對孩子的缺點講成語故事——對懶惰的孩子講守株待兔、對自卑的孩子講龜兔賽跑、對學習不用功的孩子濫竽充數、對在失敗和挫折麵前悲觀的孩子講塞翁失馬等等。

責己喻人

一位一年級的小男孩拿了同學的一本書,沒有還給人家。放學時媽媽來接他,那個同學的媽媽向他媽媽告狀。他媽媽立即向對方賠禮道歉說:“對不起,對不起,是我沒有把兒子教好,讓他居然做出這樣丟人的事情來。”然後,叫他馬上把書拿出來還給同學。回到家裏,媽媽又對兒子說:“發生這樣的事情,首先是我和你爸爸的責任,我們沒有把你管教好……”媽媽的話還沒有說完,兒子就哭了,這是悔恨的淚水,他便哭便說:“媽媽對不起,是我錯了,我給你丟臉了……”待兒子冷靜下來之後,媽媽才耐心給他講為什麽不能那樣做的道理。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這位媽媽采用的是粗暴的態度和方式去處理這件事的情景,比如當她聽到這件事情後,非常難堪和憤怒,當眾一把掌向兒子扇過去……結果會怎樣呢?這是可想而知的。

設問誘導

一位4年級男生打電子遊戲上癮,每晚都要打一兩個小時,他媽媽很寵他管不了他,爸爸是個公司的老總很忙也管不了他。後來他越玩越厲害,不管不行了。媽媽急得團團轉,遂與爸爸商量。爸爸開始研究電子遊戲,經過深思熟慮後,說:“來,兒子,我們一起打。”他爸爸天天晚上陪他打,有一天,他爸爸垂頭喪氣回到家,兒子問爸爸怎麽啦?爸爸說:“晚上打電子遊戲太晚,上班就沒精打采,你說這樣下去員工會不會有意見。”兒子說:“肯定會有意見啦。”爸爸又說:“已經有員工在Q群裏對我這個老總提出不滿了,可是我還是想打,精神不好就幹脆不去上班……但是這樣,公司會不會出現混亂呢?會不會因此倒閉呢?”兒子聽到這裏就緊張了,趕緊說:“算了吧,老爸,我們還是不打了。”這時才爸爸說:“這樣吧,我們周末和節假日適當地打一下,放鬆放鬆未嚐不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解決了,媽媽高興得不得了。

試想用其它方式解決,如強行沒收遊戲機等等,非但達不到目的,並且還會走向事情的反麵。

 (三)寓貶於褒、忌譏諷打擊

通常人們受了誇獎就會欣慰而得意,在這種愉快的心境下,比較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正如卡耐基所說:“在聽不愉快的事之前,先聽對自己的優點的表揚,這樣做總是讓人容易忍受一些。”

 16歲的小丹常常在父親的工作室學習做木工。他的父親姚先生是一位技藝高超的業餘木工,他看到兒子有興趣學習這門手藝非常高興。但是曉丹每次做完後不但不肯收拾房間,反而把工作室弄得亂七八糟。他爸爸對此極不滿意,越來越不高興。溫和的批評並未引起他的反應,而爸爸又不願意過於嚴厲地責備他,他怕他喪失學木工的興趣。但爸爸又希望兒子能夠該掉這個壞習慣。怎麽辦呢?終於爸爸注意到兒子把自己的東西整理得井井有條,書、光盤、音響、體育用品、單車等都保持整齊清潔。於是他說:“你曉得好好放置自己的東西,這是非常好的負責任的態度,這種習慣很難得。要是,你能用這種態度來對待工作室的東西,那就太好了。”曉丹很愉快地接受了這個批評,從此把工作室的善後工作做得很好。

如果曉丹的爸爸采取譏諷的方式,數落道:“有的人很自私呢,自己的東西收拾得那麽好,工作室的東西就一點都不管……”結果肯定大不相同。

 把批評變成欣賞,在缺點中尋找閃光點,會激勵孩子很快改過自新,並且取得意想不到的進步。我們把它叫做放大效應。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