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幺六六

用心靈詮釋心靈
博文皆為
原創

個人資料
正文

國問何解?(連載十一)

(2016-08-11 21:39:52) 下一個

2

與其它城市的課外補習機構相比,S市的該行業不但不甘示弱,而且和其它各行各業一樣,總是在業界獨領風騷。

和S市的BD教育、LT教育等機構比較起來,D市等地的校外輔導機構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

管中規豹,可見一斑。這裏僅以BD教育為例。

BD教育這個教育機構誕生於2001年,據知情人士透露,起步之初是一個隻有幾個教師的家庭式輔導機構,2005年正式成立BD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專門從事中小學課外培訓。現在S市共51個分校,總部入駐S市的高檔寫字樓。BD教育的辦公區是開放式的,進門一目了然。窗明幾淨,寬敞豪華,前台在大門正對麵,左側有幾十名統一著裝的青年員工正在伏案工作,整個氛圍顯得肅穆大氣而溫馨。

BD教育號稱自己的宗旨是秉承“讓孩子更優秀”的企業使命,專注於學習行為研究,創立“分班授課、個性化輔導、分層次”的教學模式,主張以“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教學。十多年來培育的學員參加各級競賽獲得獎牌總數已經超過幾千枚,被譽為“金色搖籃”,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中小學課外培訓機構”。現在已經進駐廣州、惠州、上海等地,並在香港成立了新BD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為華南首屈一指的知名教育機構。

 筆者走訪了BD教育的總部和三家分校,它們的牆上都貼有近年來在這裏接受輔導之後考上清華、北大以及國外名牌大學的“部分學員名單”。在名單的上方,寫了兩句牛氣衝天的話——“我們成就了無數清華北大!”“我們的學員遍布世界名校!”

 一家課外輔導機構,居然可以挑戰北大清華和世界名校,看來並非等閑之輩。盡管它不是全日製學校,但從它的口氣來看,凡是來這裏上過課的學員隻要考上北大清華和世界名校的,其軍功章至少有三分之二是屬於它的。

 根據BD教育兩個分校的前台工作人員介紹(這兩個分校的輔導對象是中學生),初一和初二的學費是145元/次/2小時,初三的學費是160元/次/2小時,高一至高三的學費是180元—210元/次/2小時;據羅湖區鴻翔分校的值班工作人員介紹(這裏的輔導對象是小學和初中學生)小學生學費為130元/次/2小時,初中生學費為145元/次/2小時,這隻是普通教師的收費,如果是金牌收費就高一些。小學金牌老師收費145元/次/2小時—170元/次/2小時。

BD教育各機構統統按20人組合成一個班,都是每周上兩次課,周六周日各次,共4個小時,小學和初中生春秋季每期33—34次,高中生業餘時間相對少一些,所以上課的次數減半,寒暑假的補習班每期9—18次不等。

現在讓我們以20人為一個單位,來為BD教育算一個粗略的收入賬目,假如招收高中生20人,每人200元/次,每次共收費4000元,每期17次,共68000元,假如招10個班,共收費68萬元;招收初中生20人,每人收費150元/次,每次收費3000元,每期33次,共收費99000元,假如招收20個班,共收費198萬元;招收小學生20人,每人收費130元/次,每次共收費2600元,每期33次,共收費85800,假如招收20個班,共收費171萬6千元。三項合計:437萬6千元。

BD教育有51個分校,每個分校有若幹小班。不容置疑,他們的收入也是相當可觀,令人咋舌的。

 從以上一串串枯燥乏味的數據中,我們可以捕捉到至少三大信息:一是應試教育帶來的市場需求十分寬闊(體製內師資供不應求,給課外輔導機構提供了賺錢機遇);二是校外輔導機構瞄準了體製內教育的批量大班教學的缺陷,以及家長的望子成龍的心理需求,幾乎都打著個性化教育的旗幟吸引客戶;三是我國的中小學生成了這個社會上最最辛苦的人群之一,因為他們一年到頭很少真正放假,許多學生的假節日都要在這些校外輔導機構度過。

 如果你指責這些校外輔導機構是乘人之急大撈油水,可是他們卻坦言自己是助推器——在學生及其家長拉著沉重的車兒走上坡路時,他們在後麵學雷鋒,做好事。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無論他們賺取了多大利潤,都沒有違背“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一個願買,一個願賣”的公平交換的原則。

S市一位家長A女士說,她的女兒讀五六年級時,連續在BD教育補習了兩年,筆者問及BD教育有什麽特殊的教育方法,她說,也沒有什麽好特殊的,隻不過是小班教學,方便互動與提問,老師比較有針對性,也比較有耐心,筆者又問及子女正在BD教育參加補習的另5位家長——回答的情況基本與家長A的說法一致。可見厭倦了四五十人、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學的孩子與家長,還是向往和青睞小班教學的。

 3

 筆者在D市的一個三流輔導機構的牆外,曾看到了這樣幾個赫然醒目的大字“全力打造中考高考集中營”,當時的第一感受——“我暈!”在人們心中(或者說早已約定俗成)“集中營”三個字和希特勒、納粹、白公館、渣滓洞、鐵絲網、高牆等恐怖字眼所聯係,而在這裏卻和教育及其青少年聯係在一起,並且堂而皇之地做成巨幅標語掛在大街上。

 在大江南北的一些教育機構提出一個折磨孩子和家長的臭名昭著的商業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今,麵對孩子們的種種不幸遭遇,我們必須矯枉過正:“不要讓孩子累倒在起跑線上!”學者楊佩昌在介紹德國教育的先進經驗時說:“讓孩子一開始就進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德國的教育是一種逐漸加速的做法:幼兒園不學專業知識,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倫理,學會與人相處,重要的任務是玩得開心;小學也隻是學一些非常簡單的知識,到了中學才開始進入跑步通道,但依然還是慢跑。由於德國沒有統一的高考,所以學生壓力並不太大。隻有到了大學,真正成年了,才開始進入快跑通道。到了這個時候,終於有了競爭,也才顯示出每個人之間的差異。如果從幼兒園就開始快跑,需要跑幾年的幼兒園、12年的中小學,那麽到大學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就此休息喘一口氣。所以,你看看中國大學生發展後勁不足,原因就在此。”

如果說“高考猛於虎”,那麽眾多的課外輔導機構是否在客觀上了為虎作倀的作用呢?因為,無論他們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如何巧妙,都是在為學生進行重複勞動的校外平台。

 心理學原理表明,一個人長期反複從事內容相同的單一的活動必然會產生倦怠情緒。如長時間地處於上課、複習、預習、測試的活動中,久而久之學生的精神麵貌就會顯得萎縮,甚至出現乏力、焦慮、厭倦、冷漠、消沉、鬱悶、悲觀等表現,這就是學習倦怠。這是一種消極的萎靡不振的身心狀態,嚴重的會導致學生厭學逃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