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5)
2006 (41)
2007 (36)
2012 (1)
很喜歡聽朗誦作品,遇到了心儀的詩歌或文章,有時會忍不住地朗讀出來。日久天長的,就有了點心得體會,在這裏和其他的愛好朗誦的朋友分享一下。
首先,我以為好的朗誦作品總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原作的基礎上的,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或者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對同一個作品的理解都是有差異的。我記得在很年輕的時候讀過舒婷的“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淩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複單純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那時候心高氣盛,認為女性自立是唯一值得尊敬的,其他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可取的,讀這首詩的態度有點洋洋得意又很是不可一世。經過了許多年,我經曆了許多以前無法想象到的人和事,盡管我的初衷從未改變過,但是我結識了一些很優秀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她們把家庭放在第一位,選擇留在家中撫養年幼的兒女,默默地為家庭奉獻,甘願做泉源,日光和春雨。我突然感到以前的想法實在是非常片麵的。現在再讀這首詩,就變成一種敘述,展現我的觀點,希望得到共鳴和理解。
朗誦者和傾聽者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沒有誰可以高高在上,充當權威的角色。雖然隻是朗誦一篇詩文,但實際上也反映了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隨著年齡而增長的智慧告訴我,具備同情心並尊重他人才能更準確地理解作品。
其次,全麵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別對於你無法直接了解的事件。因為有些事,隻是道聽途說,往往會帶有很多的偏見。有件事過去很久了,可我依然記憶猶新。很多年前我去鄭州出差,抽空去參觀了二七罷工紀念塔。以我當時的理解,勞資雙方是對立的,資本家為賺錢剝削工人,而工人天生恨資本家,是黑和白的關係。可是在罷工宣言中我卻讀到:我們(工人)辛苦工作,卻沒有升遷的希望,你們(資本家)把好職位都給了你們的親友... ...。當時我的芯跏欠淺3躍??導噬俠妥收舛悅?懿⒉皇翹焐?粵⒌模?と嗣且埠芟臚ü??Ω納粕?睿?也很想得到晉升,在黑和白之間其實有很多深深淺淺的灰色。因為我沒有生活在那個時代,也沒有機會結識那個事件的知情者,如果隻靠隻鱗片爪的印象,很容易造成理解偏差。
總是喜歡真情流露的朗誦作品,相反嬌柔做作就讓人反感。很愛 看 一部 影片 “March of the Penguins",解說是我所喜愛的黑人演員Morgan Freeman,他的聲音有一種親切而自然的魅力。影片中有一個鏡頭是企鵝媽媽生了蛋以後,交給企鵝爸爸孵化,然後長途跋涉去海裏進食準備將來喂養小企鵝。企鵝的天敵海豹瞪著凶惡的眼睛遊來遊去,最後血盆大口一張,咬住了一隻雌企鵝,解說詞是這樣的:
With a snap of its jaws, the leopard seal actually takes two lives: that of the trapped mother and that of her unborn chick who will never be fed.
對這樣的一個悲劇,Morgan Freeman的聲調並沒有提高,但他的聲音裏充滿了同情和對生命的惋惜,讓人感到心頭突然一緊,再看到寒風中瑟瑟發抖又望眼欲穿的企鵝爸爸與正在孵化的小企鵝,一種憂傷的情感油然而生。
很久以前看過一篇談謝晉導演的一部對越反擊戰的影片《高山下的花環》拍攝花絮文章。影片中有個鏡頭是體現呂曉禾很悲痛,謝晉問攝影師:呂曉禾流淚了沒有?攝影師說:他很激動,淚流滿麵。謝晉:那完了,重新拍吧。要淚水噙在眼睛裏才行,千萬不能掉下來。
我覺得好的朗誦也應該是這樣,樸實但不流於平淡,激情而不過火,所謂不溫不火,才能提高感染力。
選擇《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首詩,是由於它不落俗套,不隻是空洞地高喊“我愛黃河”“我愛長江”“我愛祖國母親”,而是以沉重的心情回顧我們苦難的曆史,欣喜地迎接新時代。既有沉痛及深思,又有期待和憧憬,新峰和我都被深深地感動了。新峰下了很大的功夫體會這首詩,錄音版本就有20個之多。希望通過讀這首詩,表達出我們對祖國的一片赤子之心。
深深感謝下裏巴人天才的錄音合成技術,巧奪天工!
我很喜歡那個電影,著重點是“LOVE”,拍得非常感人。
我也很喜歡“March of the Penguins",尤其是你提到的這段,當時看了確實是心頭突然一緊,非常難受。